close

 懸癰論 第三十四:

夫懸癰者,乃三陰虧損、濕熱結聚而成。

 此穴在於穀道之前,陰器之後,又謂海底穴也。

 初生狀如蓮子,少癢多痛,日久漸如桃李,赤腫痛,欲潰為膿,破後輕則成漏,重則瀝盡氣血變為癆瘵不起者多矣。

 初起時元氣壯實,宜用九龍丹瀉去病根;稍虛者內消沃雪湯利去濕熱;亦有可消者,十中三、四。

 如十餘日後,腫勢已成,不得內消,宜托裏消毒散加山甲、皂角刺,服之自破。

 如腫高光亮,膿熟不破頭者,用針急破之,穢膿一出,其患易安。

 如膿出之後,朝以六味地黃丸、午以十全大補湯加牡丹皮、澤瀉溫補滋陰。

 又有厚味膏粱氣體壯實者,初服龍膽瀉肝湯,潰服滋陰八味湯以清蘊熱。

 體瘦房勞氣血虛弱者,初服八珍湯加澤瀉、制甘草,潰後十全大補湯加牡丹皮、熟附子。

 脾弱者,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

 日久成漏者,國老膏化湯吞服蠟礬丸

 首尾誤服寒涼,損胃傷脾,冰凝氣血,以致患孔漸開,穢膿不止者,亦定變成虛羸癆瘵,終為難愈。

懸癰看法:

 初起如松子,漸大若梅李,紅赤腫痛,光亮發熱者輕。

 已成高腫作痛,根腳不散,皮薄易破,膿成脹痛者易。

 已潰膿稠而黃,氣味不臭,痛亦消,痛止作癢者順。

 初起色紫堅硬,根腳漫腫,痛連臀膝,二便不利者重。

 已成腫如黃瓜,紫斑腐爛,穢水無膿,痛甚氣急者難。

 已潰穢膿不絕,瘡口開張,肉不紅活,虛熱食少者逆。

懸癰治法:

 初起寒熱如瘧,喜復衣被,口乾好飲熱湯,宜當發散。

 已成熱作癰,內熱口乾喜冷,大便秘澀者,微利之。

 日久內膿已成,不破頭而脹痛者,急針之,法當補托。

 潰後膿水清稀,虛熱不退,腫痛不消者,宜滋陰健脾。

 瘡口不斂,飲食減少,餘腫不消,新肉不生,峻補脾胃。

懸癰治驗:

一男子結腫四日,作癢微痛。

 以九龍丹一服,利五、六次,其腫漸消;又以四物湯加花粉、黃柏、知母而癒。

一男子患此十餘日,腫作痛,至晚發熱尤甚,又兼小水不利。

 以龍膽瀉肝湯二服,小水稍通,微痛不止,此欲作膿,以托裏消毒散加穿山甲、皂角刺、澤瀉,二服而膿出,又以十全大補湯服之月餘而斂。

一男子患此腫甚脹痛,此內膿已成。

 即針之,出臭膿碗許,疼痛頓減;以十全大補湯十餘服而飲食漸進,痛亦消,惟瘡口原潰之甚,不易完合,間用制甘草吞蠟礬丸,外以附子餅灸之,調理三月而癒。

一男子素有痰火,久服降下之藥,致此結腫疼痛,脈細而數,此陰虛濕熱流注﹝Multiple_abscess﹞而成,潰後必難收斂,辭不治。

 後果出臭膿,不禁日漸開大,發熱不止,飲食不進,強以溫中健脾、補托氣血藥,終至不應而歿。

懸癰主治方:

滋陰八物湯

 滋陰八物湯生地、赤芍丹皮花粉歸;甘草川芎澤瀉等、燈心為引效堪推。

 治懸癰初起,狀如蓮子,紅赤漸腫,悠悠作痛者。

 川芎、當歸、赤芍、生地、牡丹皮、天花粉、甘草節﹝各一錢﹞;澤瀉﹝五分﹞、大黃﹝便秘加,蜜炒,一錢﹞。

 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炙粉草膏

 炙粉草膏藥二般、當歸甘草效常堪;制度熬膏好酒服、懸癰腫痛盡成歡。

 治懸癰已成,服藥不得內消者服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既潰者即斂,此治懸癰良藥也。

 大粉草四兩,用長流水浸透,炭火上炙乾,再浸再炙,如此三度,切片,甘草三兩,當歸身三兩,水三碗,慢火煎至稠膏,去渣再煎,稠濃為度。每日三錢,無灰好熱酒一大杯,化膏空心服之最妙。

還元保真湯

 還元保真湯四物、參苓丹皮並白術;甘草黃枸杞同、附子肉桂澤瀉入。

 治懸癰已潰,瘡口開張,膿水淋漓,不能收斂者。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白術、茯苓、人參、黃﹝各一錢﹞;牡丹皮、枸杞子﹝各八分﹞;甘草﹝炙﹞熟附子﹝各五分﹞;肉桂、澤瀉﹝各三分﹞。

 水二鐘,煨薑﹝三片﹞,大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滋陰九寶飲

 滋陰九寶飲芎歸、白芍黃連生地隨;花粉知母並黃柏、大黃煎服效堪題。

 治懸癰厚味膏粱、蘊熱結腫,小水澀滯,大便秘結,內熱口乾,煩渴飲冷,及六脈沉實有力者服。

 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連、天花粉、知母、黃柏、大黃﹝蜜水拌炒,各二錢﹞。

 水二鐘,煎八分,空心服。

懸癰應用方:

 托裏消毒散﹝見腫瘍門﹞;腎氣丸﹝見肺癰門﹝lung_abscess﹞﹞;十全大補湯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四物湯﹝俱見潰瘍門﹞;內消沃雪湯蠟礬丸﹝見腫瘍門﹞;九龍丹﹝見魚口門﹞;附子餅﹝見附骨疽門﹝suppurative_osteomyelitis﹞﹞。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