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的臨床應用: |
(一)耳穴的適應症: |
1、疼痛性疾病:如各種扭挫傷、頭痛﹝headache﹞和神經性疼痛等。 |
2、炎性疾病及傳染病:如急慢性結腸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體炎、膽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 |
3、功能紊亂性疾病:如胃腸神經官能徵、心臟神經官能徵、心律不齊、高血壓、眩暈﹝vertigo﹞症、多汗症、月經不調﹝Irregular_Menstruation﹞、遺尿﹝enuresis﹞、神經衰弱﹝neurosism﹞、癔病﹝hysteria﹞等。 |
4.過敏及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蕁麻疹、哮喘﹝asthma﹞、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腸炎、過敏性紫癜等。 |
5、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綜合症﹝climacteric_syndrome﹞等。 |
5、其他:有催乳、催產,預防和治療輸血、輸液反應,同時還有美容、戒煙、戒毒、延緩衰老﹝senility﹞、防病保健等作用。 |
(二)選穴原則﹝principles_for_point_selection﹞ |
1、按相應部位選穴:當機體患病時,在耳郭的相應部位上有一定的敏感點,它便是本病的首選穴位,如胃痛﹝stomachache﹞取「胃」穴等。 |
2、按臟腑辨證選穴:根據臟腑學說的理論,按各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應進行辨證取穴。如脫髮取「腎」穴,皮膚病取「肺」、「大腸」穴等。 |
3、按經絡辨證選穴:即根據十二經脈﹝the_twelve_meridians﹞循行和其病候選取穴位。如坐骨神經痛﹝sciatic﹞,取「膀胱」或「胰膽」穴;牙痛取「大腸」穴等。 |
4、按西醫學理論選穴:耳穴中一些穴名是根據西醫學理論命名的,如「交感」、「腎上腺」、「內分泌」等。這些穴位的功能基本上與西醫學理論一致,故在選穴時應考慮其功能,如炎性疾病取「腎上腺」穴。 |
5、按臨床經驗選穴:臨床實踐發現有些耳穴具有治療本部位以外疾病的作用,如「外生殖器」穴可以治療腰腿痛。 |
(三)操作方法: |
耳穴的刺激方法較多,僅介紹一些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 |
1、毫針﹝filiform_needle﹞法:是利用毫針﹝filiform_needle﹞針刺耳穴,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方法。其操作程式如下: |
(1)定穴和消毒:以選定耳穴作為針刺點(包括用探棒或耳穴探測儀所測得的敏感點)。針刺前耳穴必須嚴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乙醇脫碘,待乙醇幹後施術。 |
(2)體位和進針:一般採用坐位,如年老體弱、病重或精神緊張者宜採用臥位,針具選用26~30號粗細的0.3~0.5寸長的不銹鋼針。進針時,醫者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著針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針刺的深度,又可以減輕針刺疼痛。然後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針,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撚入的慢刺法進針均可。刺入深度應視患者耳郭局部的厚薄靈活掌握,一般刺入皮膚2~3分,達軟骨後毫針﹝filiform_needle﹞站立不搖晃為准。刺入耳穴後,如局部感應強烈,患者症狀往往有即刻減輕感;如局部無針感,應調整針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強度和手法依病情、體質、證型、耐受度等綜合考慮。 |
(3)留針和出針﹝withdrawing_needle﹞:留針時間一般約15~30分鐘,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針時間適當延長。留針期間,每隔10分鐘運針1次。出針﹝withdrawing_needle﹞是一次治療的結束動作,醫者左手托住耳郭,右手迅速將毫針﹝filiform_needle﹞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幹棉球壓迫針眼﹝hordeolum﹞,以免出血。 |
2、電針法﹝electrotherapy﹞:針刺獲得針感後,接上電針機兩個極,具體操作參照電針法﹝electrotherapy﹞。通電時間一般以10~20分鐘為宜。適應於神經系統疾患、內臟痙攣、哮喘﹝asthma﹞等。 |
3、埋針法:是將皮內針埋入耳穴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於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續刺激,鞏固療效和防止復發的目的。 |
使用時,左手固定常規消毒後的耳部,右手用鑷子挾住皮內針柄,輕輕刺入所選耳穴,再用膠布固定。一般埋患側耳郭,必要時埋雙耳,每日自行按壓3次,每次留針3~5日,5次為一療程。 |
4、壓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貼敷壓丸的一種簡易療法。此法既能持續刺激穴位,又安全無痛,無副作用,目前廣泛應用於臨床。 |
壓丸所選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綠豆、白芥子等。臨床現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適宜。應用前用沸水燙洗2分鐘,曬乾裝瓶備用。 |
:應用時,將王不留行籽貼附在0.6公分×0.6公分大小膠布中央,用鑷子挾住,貼敷在選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按壓30~60秒,3~7日更換1次,雙耳交替。刺激強度以患者情況而定,一般兒童、孕婦、年老體弱、神經衰弱﹝neurosism﹞者用輕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證宜用強刺激法。 |
5、穴位注射法﹝acupoint-injection_therapy﹞:將微量藥物注入耳穴的治療方法。一般使用結核菌素注射器配26號針頭,依病情吸取選用的藥物,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注射器刺入耳穴的皮內或皮下,行常規皮試操作,緩緩推入0.1~0.3毫升藥物,使皮膚成小皮丘,耳郭有痛、脹、紅、熱等反應,完畢後用消毒幹棉球輕輕壓迫針孔,隔日1次。 |
(四)注意事項: |
1、嚴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郭暴露在外,表面凹凸不平,結構特殊,針刺前必須嚴格消毒,有傷面和炎症部位禁針。針刺後如針孔發紅、腫脹,應及時塗2.5%碘酒,防止化膿性軟骨膜炎的發生。 |
2、對扭傷﹝sprain﹞和運動障礙的患者,進針後應囑其適當活動患部,有助於提高療效。 |
3、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應禁針。 |
4、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和伴有高度貧血者不宜針刺,對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者不宜行強刺激法。 |
5、耳針﹝auricular_acupuncture﹞:治療時亦應注意防止發生暈針,一旦發生應及時處理。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