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灸法的注意事項:

(一)施灸的先後順序:

古人對施灸的先後順序有明確的要求。

 《千金要方•針灸上》記載:「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

 《明堂灸經》也指出:「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

臨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陽部,後灸陰部,壯數是先少而後多,艾炷是先小而後大。但在特殊情況下,則可酌情而施。如脫肛﹝proctoptosia﹞時,即可先灸長強﹝DU01﹞以收肛,後灸百會﹝DU20﹞以舉陷。因此不可過於拘泥。

(二)施灸的補瀉方法:

艾灸的補瀉,始載於《內經》。

 《靈樞•背腧》說:「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這是古人對施灸補瀉操作方法的具體載述。

 《針灸大成•艾灸補瀉》也記載:「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

在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腧穴﹝acupoint﹞性能,酌情運用。

(三)施灸的禁忌:

1、對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一般均不適宜灸療。

2、對顏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關節活動部位,不宜採用瘢痕灸﹝scar-producing_moxibustion﹞。

3、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後的處理:

施灸後,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於正常現象,無需處理。如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毫針﹝filiform_needle﹞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針抽出水液,再塗以龍膽紫,並以紗布包敷。如用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局部清潔,並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污染,待其自然癒合。如處理不當,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

此外,施灸時應注意艾火勿燒傷皮膚或衣物。用過的艾條、太乙針等,應裝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內,以防複燃。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