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灸法的種類:

灸法種類很多,常用灸法如下表。

                                                                                                                                                                                                                                     
   

表5 灸法的種類

   
   

直接灸

   
   

無瘢痕灸

   
   

常用灸法

   
   

艾灸

   
   

艾炷灸

   
   

瘢痕灸

   
   

間接灸

   
   

隔薑灸

   
   

隔蒜灸

   
   

隔鹽灸

   
   

隔附子餅灸

   
   

艾條灸

   
   

溫和灸

   
   

雀啄灸

   
   

迴旋灸

   
   

艾卷灸

   
   

太乙針灸

   
   

 

   
   

雷火針灸

   
   

 

   
   

 溫針灸

   
   

 溫灸器灸

   
   

 其他灸法

   
   

 燈火灸

   
   

 

   
   

天灸

   
   

 白芥子灸

   
   

 

   
   

 蒜泥灸

   
   

 

   
   

 斑蝥灸

   

 

(一)艾炷灸﹝moxibustion_with_moxa_cone﹞:

 艾炷灸﹝moxibustion_with_moxa_cone﹞:是將純淨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圓錐形艾炷,置於施灸部位點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麥粒,或如蒼耳子,或如蓮子,或如半截橄欖等。艾炷灸﹝moxibustion_with_moxa_cone﹞又分直接灸﹝direct_moxibustion﹞與間接灸﹝indirect_moxibustion﹞兩類。

1、直接灸﹝direct_moxibustion﹞:

 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古代常以陽燧映日所點燃的火來點燃艾炷,此火稱為明火,以此火點艾施灸稱為明灸。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acupoint﹞所在的皮膚表面點燃施灸,故又稱為著膚灸、著肉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scar-producing_moxibustion﹞;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non-scarring_moxibustion﹞。

(1)瘢痕灸﹝scar-producing_moxibustion﹞:

 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acupoint﹞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acupoint﹞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炷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艾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acupoint﹞周圍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痂脫落後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須徵求患者同意合作後,方可使用本法。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哮喘﹝asthma﹞、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瘰癧﹝Scrofula﹞等慢性頑疾。

(2)無瘢痕灸﹝non-scarring_moxibustion﹞: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acupoint﹞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約如蒼耳子大)艾炷,置於腧穴﹝acupoint﹞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待將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採用此法。

2、間接灸﹝indirect_moxibustion﹞:

 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腧穴﹝acupoint﹞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稱隔物灸、間接灸﹝indirect_moxibustion)。所用間隔藥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薑間隔者,稱隔薑灸;用食鹽間隔者,稱隔鹽灸;以附子間隔者,稱隔附子灸。常用的有如下幾種。

(1)隔薑灸:

 是用鮮薑切成直徑大約2~3公分,厚約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姜片置於應灸的腧穴﹝acupoint﹞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vomit﹞、腹痛﹝bellyache﹞以及風寒痹痛等。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搗蒜如泥亦可),置於應灸腧穴﹝acupoint﹞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Scrofula﹞、肺癆﹝pulmonary_tuberculosis﹞及初起的腫瘍等症。有清熱﹝the_heat_syndrome_treated_with_clearing_method﹞解毒,殺蟲等作用。

(3)隔鹽灸:

 用乾燥的食鹽(以青鹽為佳)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apoplexy﹞脫證等。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力,但須連續施灸,不拘壯數,以期脈起、肢溫、證候改善。

(4)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公分,厚約0.8公分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acupoint﹞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於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impotence﹞、早洩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有溫補腎陽等作用。

(二)艾卷灸

包括艾條灸﹝moxibustion_with_moxa-stick﹞、太乙針灸和雷火針灸。

1、艾條灸﹝moxibustion_with_moxa-stick﹞:

 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公分長,20公分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公分的圓炷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在每條艾絨中摻入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沒藥、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艾條。

施灸時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熏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稱為懸起灸。若將點燃的艾條隔布或隔綿紙數層實按在穴位上,使熱氣透入皮肉,火滅熱減後重新點火按灸,稱為實按灸。

 《壽域神方•卷三》曰:「用紙實卷艾,以紙隔之,點穴於隔紙上,用力實按之,待腹內覺熱,汗出,即差(瘥)。」

懸起灸根據實際操作方法不同,分為溫和灸﹝mild_moxibustion﹞、雀啄灸﹝bird-pecking_moxibustion﹞和迴旋灸﹝circling_moxibustion﹞。

(1)溫和灸﹝mild_moxibustion﹞:

 施灸時將灸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acupoint﹞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肢2~3公分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10分鐘,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張,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2)雀啄灸﹝bird-pecking_moxibustion﹞:

 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象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

(3)迴旋灸﹝circling_moxibustion﹞:

 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施灸。

以上諸法對一般應灸的病證均可採用,但溫和灸﹝mild_moxibustion﹞多用於灸治慢性病,雀啄灸﹝bird-pecking_moxibustion﹞、迴旋灸﹝circling_moxibustion﹞多用於灸治急性病。

2、太乙針灸:

 用純淨細軟的艾絨150克平鋪在40公分見方的桑皮紙上。將人參125克、穿山甲25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500克、鑽地風300克、肉桂500克、小茴香500克、蒼術500克、甘草1000克、防風2000克、麝香少許,共為細末,取藥末24克摻入艾絨內,緊卷成爆竹狀,外用雞蛋清封固,陰乾後備用。

施灸時,將太乙針的一端燒著,用布7層包裹其燒著的一端,立即緊按于應灸的腧穴﹝acupoint﹞或患處,進行灸熨,針冷則再燃再熨。如此反復灸熨7~10次為度。此法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頑麻、痿弱無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3、雷火針灸:

 其製作方法與「太乙針灸」相同,惟藥物處方有異,方用純淨細軟的艾絨125克,沉香、乳香、羌活、幹薑、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許,共為細末。

施灸方法與「太乙針灸」相同,其適應症:

 《針灸大成•雷火針法》載:「治閃挫諸骨間痛,及寒濕氣痛而畏刺者。」

臨床上除治上症外,大體與「太乙針灸」主治相同。

(三)溫針灸﹝needle_warming_through_moxibustion﹞:

 溫針灸﹝needle_warming_through_moxibustion﹞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證,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腧穴﹝acupoint﹞得氣﹝needling_sensation﹞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時,將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公分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圖5~28)。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將針取出。此法是一種簡而易行的針灸並用方法,值得推廣。

(四)溫灸器:

溫灸器又名灸療器,是一種專門用於施灸的器具,用溫灸器施灸的方法稱溫灸器灸。臨床常用的有溫灸盒和溫灸筒。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acupoint﹞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採用。對小兒、婦女及畏懼灸治者最為適宜。

(五)其他灸法:

1、燈火灸﹝burning_rush_moxibustion﹞:

 又名燈草灸﹝burning_rush_moxibustion﹞、油撚灸﹝burning_rush_moxibustion﹞、十三元宵火﹝burning_rush_moxibustion﹞,也稱神燈照﹝burning_rush_moxibustion﹞,是民間沿用已久的簡便灸法。方法是用燈芯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著後用快速動作對準穴位,猛一接觸聽到「叭」的一聲迅速離開,如無爆焠之聲可重複1次。具有疏風解表,行氣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於治療小兒痄腮﹝mumps﹞、小兒臍風和胃痛﹝stomachache﹞、腹痛﹝bellyache﹞、痧脹等病症。

2、天灸﹝crude_herb_moxibustion﹞:

 又稱藥物灸﹝crude_herb_moxibustion﹞、發泡灸﹝crude_herb_moxibustion﹞。是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塗敷於穴位或患處,使局部充血、起泡,猶如灸瘡,故名天灸﹝crude_herb_moxibustion﹞。所用藥物多是單味中藥,也有用複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等。

(1)白芥子灸:

 將白芥子研成細末,用水調和,敷貼於腧穴﹝acupoint﹞或患處。利用其較強的刺激作用,敷貼後促使發泡,藉以達到治療目的。一般可用於治療關節痹痛、口眼斜﹝Facial_paralysis﹞,或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哮喘﹝asthma﹞等症。

(2)蒜泥灸:

 將大蒜搗爛如泥,取3~5克貼敷於穴位上,敷灸1~3小時,以局部皮膚發癢發紅起泡為度。如敷湧泉穴﹝KI01﹞:治療咯血﹝emptysis﹞、衄血﹝rhinorrhagia﹞,敷合谷穴﹝LI04﹞:治療扁桃體炎,敷魚際穴﹝LU10﹞:治療喉痹﹝sore_throat﹞等。

(3)斑蝥灸:

 將芫科昆蟲南方大斑蝥或黃黑小斑蝥的乾燥全蟲研末,經醋或甘油、酒精等調和。使用時先取膠皮一塊,中間剪一小孔,如黃豆大,貼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並保護周圍皮膚,將斑蝥粉少許置於孔中,上面再貼一膠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為度。可治療癬癢等證。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