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陽明胃經﹝ST﹞:

(一)【經脈循行】

足陽明胃經﹝ST﹞起於鼻旁,上行鼻根,沿著鼻外側(承泣﹝ST01﹞)下行,入上齒,環繞口唇,交會承漿﹝RN24﹞,循行過下頜、耳前,止頭角;主幹線從頸下胸,內行部分入缺盆﹝ST12﹞,屬胃絡脾;外行部分循行於胸腹第二側線,抵腹股溝處,下循下肢外側前緣,止於第二趾外側端;分支從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別到中趾和足大趾。

03-足陽明胃經穴位  

【原文】: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RN24﹞,卻循頤後下廉﹝LI08﹞,出大迎﹝ST05﹞,循頰車﹝ST06﹞,上耳前,過客主人﹝GB03﹞,循髮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ST05﹞前,下人迎﹝ST09﹞,循喉嚨,入缺盆﹝ST12﹞,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ST12﹞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Qi-streets﹞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Qi-streets﹞中而合。以下髀關﹝ST31,11),抵伏兔﹝ST32,12),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13)。

 其直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直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注釋::音遏。鼻莖,指鼻根。太陽之脈:指足太陽膀胱經﹝BL﹞。承漿﹝RN24﹞:穴在頦唇溝中央。頤:音夷。口角後,下頜部。大迎﹝ST05﹞:穴在下頜角前1.3寸骨陷中。頰車﹝ST06﹞:穴在下頜角前,咬肌中。客主人﹝GB03﹞:即上關穴,當耳前顴弓上緣。人迎﹝ST09﹞:穴在結喉兩側,頸動脈搏動處。氣街﹝Qi-streets﹞:此處指氣衝﹝ST30﹞部,當股動脈搏動處。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門﹝KI21﹞部。髀關﹝ST31﹞:股外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縫匠肌外側,約平會陰﹝RN01﹞。伏兔﹝ST32﹞:大腿前正中部,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ST32﹞。中指內間:「指」通作「趾」。內間指它的內側趾縫,實則止於第二趾外側端。

 足陽明胃經﹝ST﹞脈循行示意圖

(二)【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acupoint﹞:主治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膚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本經腧穴﹝acupoint﹞】:(45穴)

1、承泣﹝ST01﹞: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edema_due_to_blood_stasis﹞。出針﹝withdrawing_needle﹞時稍加按壓,以防出血。

2、四白﹝ST02﹞: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_neuralgia﹞,面肌痙攣;頭痛﹝headache﹞,眩暈﹝vertigo﹞。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微向上斜刺﹝oblique_needling﹞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眼球,不可過度提插撚轉。

3、巨髎﹝ST03﹞: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口角歪斜;鼻衄,齒痛,唇頰腫。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3~0.5寸。

4、地倉﹝ST04﹞:

【定位】: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_neuralgia﹞。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可向頰車穴﹝ST06﹞透刺。

5、大迎﹝ST05﹞:

【定位】:在下頜角前下方約1.3寸,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閉口鼓氣時,下頜角前下方出現一溝形的凹陷中取穴。

【解剖】: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口角歪斜,頰腫,齒痛。

【操作】:避開動脈,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3~0.5寸。

6、頰車﹝ST06﹞:

【定位】: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按之凹陷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

【解剖】: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齒痛,牙關不利,頰腫;口角歪斜。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l寸。可向地倉﹝ST04﹞穴透刺。

7、下關﹝ST07﹞:

【定位】: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宜閉口取穴。

【解剖】: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牙關不利,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_neuralgia﹞,齒痛;口眼歪斜;耳聾﹝deafness﹞,耳鳴﹝tinnitus﹞,聤耳。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留針時不可作張口動作,以免折針﹝breaking_of_needle﹞。

8、頭維﹝ST08﹞:

【定位】: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解剖】: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顳支。

【主治】:頭痛﹝headache﹞;目眩,目痛。

【操作】: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l寸。

9、人迎﹝ST09﹞:

【定位】:喉結旁1.5寸,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之後。

【解剖】: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輭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癭氣,咽喉腫痛﹝sore_throat﹞,瘰癧;高血壓;氣喘。

【操作】:避開頸總動脈,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8寸。

10、水突﹝ST10﹞:

【定位】:在頸部,當人迎穴﹝ST09﹞與氣舍穴﹝ST11﹞連線的中點,胸鎖乳突肌的前緣。

【解剖】:有頸闊肌,在甲狀輭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

【主治】:咽喉腫痛﹝sore_throat﹞;咳嗽﹝cough﹞,氣喘。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8寸。

11、氣舍﹝ST11﹞:

【定位】:人迎穴﹝ST09﹞直下,在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咽喉腫痛﹝sore_throat﹞,癭瘤,瘰癧;氣喘,呃逆;頸項強。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本經氣﹝meridian-Qi﹞舍至乳根﹝ST18﹞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2、缺盆﹝ST12﹞:

【定位】:在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咳嗽﹝cough﹞,氣喘;咽喉腫痛﹝sore_throat﹞,缺盆﹝ST12﹞中痛,瘰癧。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3~0.5寸。《圖翼》:孕婦禁針。

13、氣戶﹝ST13﹞:

【定位】:在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佈處。

【主治】:咳嗽﹝cough﹞,氣喘,呃逆;胸脅滿痛。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4、庫房﹝ST14﹞:

【定位】:在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第1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cough﹞,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5、屋翳﹝ST15﹞:

【定位】: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第2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cough﹞,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癰﹝acute_mastitis﹞。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6、膺窗﹝ST16﹞:

【定位】:在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第3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cough﹞,氣喘;胸肋脹痛;乳癰﹝acute_mastitis﹞。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7、乳中﹝ST17﹞:

【定位】:在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

【附注】: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acupoint﹞的定位標誌。

18、乳根﹝ST18﹞:

【定位】:在第5肋間隙,當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第5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幹。

【主治】:乳癰﹝acute_mastitis﹞,乳汁少;咳嗽﹝cough﹞,氣喘,呃逆;胸痛。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9、不容﹝ST19﹞:

【定位】: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嘔吐﹝vomit﹞,胃痛﹝stomachache﹞,納少,腹脹等胃疾。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0.8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0、承滿﹝ST20﹞:

【定位】: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胃痛﹝stomachache﹞,吐血﹝hematemesis﹞,納少等胃疾。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l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1、梁門﹝ST21﹞:

【定位】: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8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KI21﹞部)。

【主治】:納少,胃痛﹝stomachache﹞,嘔吐﹝vomit﹞等胃疾。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1.2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2、關門﹝ST22﹞:

【定位】: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腹脹,腹痛﹝bellyache﹞,腸鳴腹瀉﹝diarrhea﹞等胃腸疾。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1.2寸。

23、太乙﹝ST23﹞:

【定位】: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胃病;心煩,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1.2寸。

24、滑肉門﹝ST24﹞:

【定位】: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胃痛﹝stomachache﹞,嘔吐﹝vomit﹞;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1.2寸。

25、天樞﹝ST25﹞:大腸募穴﹝front_Mu_point﹞

【定位】:臍中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腹痛﹝bellyache﹞,腹脹,便秘﹝constipation﹞,腹瀉﹝diarrhea﹞,痢疾﹝dysentery﹞等胃腸病;月經不調,痛經﹝dysmenorrhea﹞。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千金》:孕婦不可灸。

26、外陵﹝ST26﹞:

【定位】: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腹痛﹝bellyache﹞,疝氣;痛經﹝dysmenorrhea﹞。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l.5寸。

27、大巨﹝ST27﹞:

【定位】: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1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1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nocturnal_emission﹞,早洩。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28、水道﹝ST28﹞:

【定位】: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2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2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痛經﹝dysmenorrhea﹞,不孕。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29、歸來﹝ST29﹞:

【定位】: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小腹痛﹝bellyache﹞,疝氣;月經不調,帶下,陰挺﹝prolapse_of_the_uterus﹞。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l.5寸。

30、氣衝﹝ST30﹞:

【定位】:在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腸鳴腹痛﹝bellyache﹞,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31、髀關﹝ST31﹞:

【定位】: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RN01﹞,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lowback_pain﹞膝冷。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

32、伏兔﹝ST32﹞:

【定位】: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

【解剖】: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lowback_pain﹞膝冷;疝氣,腳氣。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

33、陰市﹝ST33﹞:

【定位】: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膝關節屈伸不利;疝氣。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l.5寸。

34、梁丘﹝ST34﹞:郄穴﹝Xi-Cleft_point﹞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膝腫痛,下肢不遂;急性胃痛﹝stomachache﹞,乳癰﹝acute_mastitis﹞,乳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2寸。

35、犢鼻﹝ST35﹞:

【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又名外膝眼﹝EX~LE5﹞。

【解剖】: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

【操作】:向後內斜刺﹝oblique_needling﹞0.5~l寸。

36、足三裏﹝ST36﹞:合穴;胃之下合穴﹝lower_He-Sea_point﹞

【定位】:犢鼻﹝ST35﹞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解剖】: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胃痛﹝stomachache﹞,嘔吐﹝vomit﹞,噎膈,腹脹,腹瀉﹝diarrhea﹞,痢疾﹝dysentery﹞,便秘﹝constipation﹞等胃腸諸疾;下肢痿痹;心悸,高血壓,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乳癰﹝acute_mastitis﹞;虛勞﹝pulmonary_tuberculosis﹞諸症,為強壯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強壯保健用,常用溫灸法。

37、上巨虛﹝ST37﹞:大腸下合穴﹝lower_He-Sea_point﹞

【定位】:在犢鼻﹝ST35﹞穴下6寸,足三裏穴﹝ST36﹞下3寸。

【解剖】: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腸鳴,腹痛﹝bellyache﹞,腹瀉﹝diarrhea﹞,便秘﹝constipation﹞,腸癰﹝acute_appendicitis﹞等腸胃疾患;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

38、條口﹝ST38﹞:

【定位】:上巨虛穴﹝ST37﹞下2寸。

【解剖】: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轉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39、下巨虛﹝ST39﹞:小腸下合穴﹝lower_He-Sea_point﹞

【定位】:上巨虛穴﹝ST37﹞下3寸。

【解剖】: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腹瀉﹝diarrhea﹞,痢疾﹝dysentery﹞,小腹痛﹝bellyache﹞;下肢痿痹;乳癰﹝acute_mastitis﹞。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l~1.5寸。

40、豐隆﹝ST40﹞:絡穴﹝Luo-Connecting_point﹞

【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ST38﹞穴外1寸,脛骨前脊外二橫指處。

【解剖】: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頭痛﹝headache﹞,眩暈﹝vertigo﹞,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咳嗽﹝cough﹞痰多;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l~1.5寸。

41、解谿﹝ST41﹞:經穴

【定位】: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踝關節病,垂足;頭痛﹝headache﹞,眩暈﹝vertigo﹞,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腹脹,便秘﹝constipation﹞。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42、衝陽﹝ST42﹞:原穴﹝Yuan-Primary_point﹞

【定位】: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2支本幹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胃痛﹝stomachache﹞;口眼歪斜;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癇;足痿無力。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

43、陷谷﹝ST43﹞:輸穴

【定位】:足背第2、3蹠骨結合部前,第2、3蹠趾關節後凹陷處。

【解剖】:有第2蹠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面腫,水腫;足背腫痛;腸鳴腹痛﹝bellyache﹞。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3~0.5寸。

44、內庭﹝ST44﹞:滎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sore_throat﹞,鼻衄;熱病;胃病吐酸,腹瀉﹝diarrhea﹞,痢疾﹝dysentery﹞,便秘﹝constipation﹞;足背腫痛,蹠趾關節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5~0.8寸。

45、厲兌﹝ST45﹞:井穴

【定位】:第2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解剖】: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鼻衄,齒痛,咽喉腫痛﹝sore_throat﹞;熱病,多夢,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

【操作】:淺刺0.1寸。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三、足陽明胃經﹝ST﹞:

(一)【經脈循行】

足陽明胃經﹝ST﹞起於鼻旁,上行鼻根,沿著鼻外側(承泣﹝ST01﹞)下行,入上齒,環繞口唇,交會承漿﹝RN24﹞,循行過下頜、耳前,止頭角;主幹線從頸下胸,內行部分入缺盆﹝ST12﹞,屬胃絡脾;外行部分循行於胸腹第二側線,抵腹股溝處,下循下肢外側前緣,止於第二趾外側端;分支從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別到中趾和足大趾。

【原文】: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RN24﹞,卻循頤後下廉﹝LI08﹞,出大迎﹝ST05﹞,循頰車﹝ST06﹞,上耳前,過客主人﹝GB03﹞,循髮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ST05﹞前,下人迎﹝ST09﹞,循喉嚨,入缺盆﹝ST12﹞,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ST12﹞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Qi-streets﹞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Qi-streets﹞中而合。以下髀關﹝ST31,11),抵伏兔﹝ST32,12),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13)。

 其直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直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注釋::音遏。鼻莖,指鼻根。太陽之脈:指足太陽膀胱經﹝BL﹞。承漿﹝RN24﹞:穴在頦唇溝中央。頤:音夷。口角後,下頜部。大迎﹝ST05﹞:穴在下頜角前1.3寸骨陷中。頰車﹝ST06﹞:穴在下頜角前,咬肌中。客主人﹝GB03﹞:即上關穴,當耳前顴弓上緣。人迎﹝ST09﹞:穴在結喉兩側,頸動脈搏動處。氣街﹝Qi-streets﹞:此處指氣衝﹝ST30﹞部,當股動脈搏動處。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門﹝KI21﹞部。髀關﹝ST31﹞:股外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縫匠肌外側,約平會陰﹝RN01﹞。伏兔﹝ST32﹞:大腿前正中部,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ST32﹞。中指內間:「指」通作「趾」。內間指它的內側趾縫,實則止於第二趾外側端。

 足陽明胃經﹝ST﹞脈循行示意圖

(二)【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acupoint﹞:主治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膚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本經腧穴﹝acupoint﹞】:(45穴)

1、承泣﹝ST01﹞: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edema_due_to_blood_stasis﹞。出針﹝withdrawing_needle﹞時稍加按壓,以防出血。

2、四白﹝ST02﹞: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_neuralgia﹞,面肌痙攣;頭痛﹝headache﹞,眩暈﹝vertigo﹞。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微向上斜刺﹝oblique_needling﹞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眼球,不可過度提插撚轉。

3、巨髎﹝ST03﹞: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口角歪斜;鼻衄,齒痛,唇頰腫。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3~0.5寸。

4、地倉﹝ST04﹞:

【定位】: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_neuralgia﹞。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可向頰車穴﹝ST06﹞透刺。

5、大迎﹝ST05﹞:

【定位】:在下頜角前下方約1.3寸,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閉口鼓氣時,下頜角前下方出現一溝形的凹陷中取穴。

【解剖】: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口角歪斜,頰腫,齒痛。

【操作】:避開動脈,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3~0.5寸。

6、頰車﹝ST06﹞:

【定位】: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按之凹陷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

【解剖】: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齒痛,牙關不利,頰腫;口角歪斜。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l寸。可向地倉﹝ST04﹞穴透刺。

7、下關﹝ST07﹞:

【定位】: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宜閉口取穴。

【解剖】: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牙關不利,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_neuralgia﹞,齒痛;口眼歪斜;耳聾﹝deafness﹞,耳鳴﹝tinnitus﹞,聤耳。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留針時不可作張口動作,以免折針﹝breaking_of_needle﹞。

8、頭維﹝ST08﹞:

【定位】: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解剖】: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顳支。

【主治】:頭痛﹝headache﹞;目眩,目痛。

【操作】: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l寸。

9、人迎﹝ST09﹞:

【定位】:喉結旁1.5寸,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之後。

【解剖】: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輭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癭氣,咽喉腫痛﹝sore_throat﹞,瘰癧;高血壓;氣喘。

【操作】:避開頸總動脈,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8寸。

10、水突﹝ST10﹞:

【定位】:在頸部,當人迎穴﹝ST09﹞與氣舍穴﹝ST11﹞連線的中點,胸鎖乳突肌的前緣。

【解剖】:有頸闊肌,在甲狀輭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

【主治】:咽喉腫痛﹝sore_throat﹞;咳嗽﹝cough﹞,氣喘。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8寸。

11、氣舍﹝ST11﹞:

【定位】:人迎穴﹝ST09﹞直下,在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咽喉腫痛﹝sore_throat﹞,癭瘤,瘰癧;氣喘,呃逆;頸項強。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本經氣﹝meridian-Qi﹞舍至乳根﹝ST18﹞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2、缺盆﹝ST12﹞:

【定位】:在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咳嗽﹝cough﹞,氣喘;咽喉腫痛﹝sore_throat﹞,缺盆﹝ST12﹞中痛,瘰癧。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3~0.5寸。《圖翼》:孕婦禁針。

13、氣戶﹝ST13﹞:

【定位】:在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佈處。

【主治】:咳嗽﹝cough﹞,氣喘,呃逆;胸脅滿痛。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4、庫房﹝ST14﹞:

【定位】:在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第1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cough﹞,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5、屋翳﹝ST15﹞:

【定位】: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第2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cough﹞,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癰﹝acute_mastitis﹞。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6、膺窗﹝ST16﹞:

【定位】:在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第3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cough﹞,氣喘;胸肋脹痛;乳癰﹝acute_mastitis﹞。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7、乳中﹝ST17﹞:

【定位】:在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

【附注】: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acupoint﹞的定位標誌。

18、乳根﹝ST18﹞:

【定位】:在第5肋間隙,當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第5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幹。

【主治】:乳癰﹝acute_mastitis﹞,乳汁少;咳嗽﹝cough﹞,氣喘,呃逆;胸痛。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9、不容﹝ST19﹞:

【定位】: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嘔吐﹝vomit﹞,胃痛﹝stomachache﹞,納少,腹脹等胃疾。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0.8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0、承滿﹝ST20﹞:

【定位】: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胃痛﹝stomachache﹞,吐血﹝hematemesis﹞,納少等胃疾。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l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1、梁門﹝ST21﹞:

【定位】: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8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KI21﹞部)。

【主治】:納少,胃痛﹝stomachache﹞,嘔吐﹝vomit﹞等胃疾。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1.2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2、關門﹝ST22﹞:

【定位】: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腹脹,腹痛﹝bellyache﹞,腸鳴腹瀉﹝diarrhea﹞等胃腸疾。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1.2寸。

23、太乙﹝ST23﹞:

【定位】: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胃病;心煩,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1.2寸。

24、滑肉門﹝ST24﹞:

【定位】: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胃痛﹝stomachache﹞,嘔吐﹝vomit﹞;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1.2寸。

25、天樞﹝ST25﹞:大腸募穴﹝front_Mu_point﹞

【定位】:臍中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腹痛﹝bellyache﹞,腹脹,便秘﹝constipation﹞,腹瀉﹝diarrhea﹞,痢疾﹝dysentery﹞等胃腸病;月經不調,痛經﹝dysmenorrhea﹞。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千金》:孕婦不可灸。

26、外陵﹝ST26﹞:

【定位】: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腹痛﹝bellyache﹞,疝氣;痛經﹝dysmenorrhea﹞。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l.5寸。

27、大巨﹝ST27﹞:

【定位】: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1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1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nocturnal_emission﹞,早洩。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28、水道﹝ST28﹞:

【定位】: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2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2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痛經﹝dysmenorrhea﹞,不孕。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29、歸來﹝ST29﹞:

【定位】: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小腹痛﹝bellyache﹞,疝氣;月經不調,帶下,陰挺﹝prolapse_of_the_uterus﹞。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l.5寸。

30、氣衝﹝ST30﹞:

【定位】:在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腸鳴腹痛﹝bellyache﹞,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31、髀關﹝ST31﹞:

【定位】: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RN01﹞,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lowback_pain﹞膝冷。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

32、伏兔﹝ST32﹞:

【定位】: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

【解剖】: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lowback_pain﹞膝冷;疝氣,腳氣。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

33、陰市﹝ST33﹞:

【定位】: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膝關節屈伸不利;疝氣。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l.5寸。

34、梁丘﹝ST34﹞:郄穴﹝Xi-Cleft_point﹞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膝腫痛,下肢不遂;急性胃痛﹝stomachache﹞,乳癰﹝acute_mastitis﹞,乳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2寸。

35、犢鼻﹝ST35﹞:

【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又名外膝眼﹝EX~LE5﹞。

【解剖】: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

【操作】:向後內斜刺﹝oblique_needling﹞0.5~l寸。

36、足三裏﹝ST36﹞:合穴;胃之下合穴﹝lower_He-Sea_point﹞

【定位】:犢鼻﹝ST35﹞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解剖】: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胃痛﹝stomachache﹞,嘔吐﹝vomit﹞,噎膈,腹脹,腹瀉﹝diarrhea﹞,痢疾﹝dysentery﹞,便秘﹝constipation﹞等胃腸諸疾;下肢痿痹;心悸,高血壓,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乳癰﹝acute_mastitis﹞;虛勞﹝pulmonary_tuberculosis﹞諸症,為強壯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強壯保健用,常用溫灸法。

37、上巨虛﹝ST37﹞:大腸下合穴﹝lower_He-Sea_point﹞

【定位】:在犢鼻﹝ST35﹞穴下6寸,足三裏穴﹝ST36﹞下3寸。

【解剖】: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腸鳴,腹痛﹝bellyache﹞,腹瀉﹝diarrhea﹞,便秘﹝constipation﹞,腸癰﹝acute_appendicitis﹞等腸胃疾患;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

38、條口﹝ST38﹞:

【定位】:上巨虛穴﹝ST37﹞下2寸。

【解剖】: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轉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39、下巨虛﹝ST39﹞:小腸下合穴﹝lower_He-Sea_point﹞

【定位】:上巨虛穴﹝ST37﹞下3寸。

【解剖】: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腹瀉﹝diarrhea﹞,痢疾﹝dysentery﹞,小腹痛﹝bellyache﹞;下肢痿痹;乳癰﹝acute_mastitis﹞。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l~1.5寸。

40、豐隆﹝ST40﹞:絡穴﹝Luo-Connecting_point﹞

【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ST38﹞穴外1寸,脛骨前脊外二橫指處。

【解剖】: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頭痛﹝headache﹞,眩暈﹝vertigo﹞,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咳嗽﹝cough﹞痰多;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l~1.5寸。

41、解谿﹝ST41﹞:經穴

【定位】: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下肢痿痹,踝關節病,垂足;頭痛﹝headache﹞,眩暈﹝vertigo﹞,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腹脹,便秘﹝constipation﹞。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42、衝陽﹝ST42﹞:原穴﹝Yuan-Primary_point﹞

【定位】: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2支本幹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胃痛﹝stomachache﹞;口眼歪斜;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癇;足痿無力。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

43、陷谷﹝ST43﹞:輸穴

【定位】:足背第2、3蹠骨結合部前,第2、3蹠趾關節後凹陷處。

【解剖】:有第2蹠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面腫,水腫;足背腫痛;腸鳴腹痛﹝bellyache﹞。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3~0.5寸。

44、內庭﹝ST44﹞:滎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sore_throat﹞,鼻衄;熱病;胃病吐酸,腹瀉﹝diarrhea﹞,痢疾﹝dysentery﹞,便秘﹝constipation﹞;足背腫痛,蹠趾關節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5~0.8寸。

45、厲兌﹝ST45﹞:井穴

【定位】:第2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解剖】: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鼻衄,齒痛,咽喉腫痛﹝sore_throat﹞;熱病,多夢,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

【操作】:淺刺0.1寸。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