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太陰脾經﹝SP﹞:

(一)【經脈循行】

足太陰脾經﹝SP﹞起於足大趾,循行於小腿內側的中間,至內踝上八寸後循行於小腿內側的前緣,經膝股部內側前緣,入腹屬脾絡胃,上膈,經過咽,止於舌;分支從胃注心中;另有一條分佈於胸腹部第三側線,經鎖骨下,止於腋下大包穴﹝SP21﹞。

 圖足太陰脾經﹝SP﹞脈循行示意圖

04-足太陰脾經穴位  

【原文】: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SP21﹞,出淵腋﹝GB22﹞下三寸,布胸脅)

注釋: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頭部突起。:音篆。小腿肚,即腓腸肌部。厥陰:指足厥陰肝經﹝LR﹞。咽:此兼指食管而言。足太陰經脈尚有胸腹部外行線一條,循行分佈於腹部前正中線旁開4寸和胸部前正中線旁開6寸,至鎖骨下周榮穴﹝SP20﹞,而後折向腋下,絡于大包穴﹝SP21﹞。

(二)【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acupoint﹞: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本經腧穴﹝acupoint﹞】:(21穴)

1、隱白﹝SP01﹞:井穴

【定位】: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

【解剖】:有趾背動脈;為腓淺神經的足背支及足底內側神經。

【主治】:月經過多,崩漏﹝uterine_bleeding﹞;便血﹝hematochezia﹞,尿血﹝hematuria﹞等慢性出血;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多夢,驚風﹝infantile_convulsion﹞。腹滿,暴泄。

【操作】:淺刺0.1寸。

2、大都﹝SP02﹞:滎穴

【定位】:足大趾內側,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在拇展肌止點;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

【主治】:腹脹,胃痛﹝stomachache﹞,嘔吐﹝vomit﹞,腹瀉﹝diarrhea﹞,便秘﹝constipation﹞;熱病,無汗。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

3、太白﹝SP03﹞:輸穴;原穴﹝Yuan-Primary_point﹞

【定位】:第1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凹陷處。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腸鳴,腹脹,腹瀉﹝diarrhea﹞,胃痛﹝stomachache﹞,便秘﹝constipation﹞;體重節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0.8寸。

4、公孫﹝SP04﹞:絡穴﹝Luo-Connecting_point﹞;八脈交會穴﹝eight_confluent_points,通於衝脈﹝Chong_Meridian﹞)

【定位】: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內側動脈分支及足背靜脈網;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胃痛﹝stomachache﹞,嘔吐﹝vomit﹞,腹痛﹝bellyache﹞,腹瀉﹝diarrhea﹞,痢疾﹝dysentery﹞。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6~1.2寸。

5、商丘﹝SP05﹞:經穴

【定位】: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有跗內側動脈,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叢。

【主治】:腹脹,腹瀉﹝diarrhea﹞,便秘﹝constipation﹞,黃疸﹝jaundice﹞;足踝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0.8寸。

6、三陰交﹝SP06﹞:

【定位】: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解剖】:在脛骨後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主治】:腸鳴腹脹,腹瀉﹝diarrhea﹞等脾胃虛弱諸症;月經不調,帶下,陰挺﹝prolapse_of_the_uterus﹞,不孕,滯產,遺精﹝nocturnal_emission﹞,陽萎,遺尿﹝enuresis﹞等生殖泌尿系統疾患;心悸,失眠﹝insomnia﹞,高血壓;下肢痿痹;陰虛諸症。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孕婦禁針。

7、漏谷﹝SP07﹞:

【定位】:在內踝尖與陰陵泉﹝SP09﹞的連線上,內踝尖上6寸。

【解剖】:在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肢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內側後方有脛神經。

【主治】: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nocturnal_emission﹞;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8、地機﹝SP08﹞:郄穴﹝Xi-Cleft_point﹞

【定位】: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穴﹝SP09﹞的連線上,陰陵泉穴﹝SP09﹞下3寸。

【解剖】:在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前方有大隱靜脈及膝最上動脈的末支,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主治】:痛經﹝dysmenorrhea﹞,崩漏﹝uterine_bleeding﹞,月經不調;腹痛﹝bellyache﹞,腹瀉﹝diarrhea﹞,小便不利,水腫。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9、陰陵泉﹝SP09﹞:合穴

【定位】: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幹,最深層有脛神經。

【主治】:腹脹,腹瀉﹝diarrhea﹞,水腫,黃疸﹝jaundice﹞,小便不利;膝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

10、血海﹝SP10﹞:

【定位】:屈膝,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簡便取穴法: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解剖】: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dysmenorrhea﹞,經閉﹝amenorrhea﹞;癮疹﹝urticaria﹞:濕疹,丹毒。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11、箕門﹝SP11﹞:

【定位】:在血海穴﹝SP10﹞與衝門穴﹝SP12﹞的連線上,血海穴﹝SP10﹞直上6寸。

【解剖】:在縫匠肌內側緣,深層有大收肌;有大隱靜脈,深層之外方有股動、靜脈;布有股前皮神經,深部有隱神經。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enuresis﹞;腹股溝腫痛。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12、衝門﹝SP12﹞:

【定位】: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解剖】:在腹股溝韌帶中點外側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內斜肌下部;內側為股動、靜脈;布有股神經。

【主治】:腹痛﹝bellyache﹞,疝氣,崩漏﹝uterine_bleeding﹞,帶下。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13、府舍﹝SP13﹞:

【定位】:衝門穴﹝SP12﹞上方0.7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深層為腹橫肌下部;布有腹壁淺動脈,肋間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右當盲腸下部,左當乙狀結腸下部)。

【主治】:腹痛﹝bellyache﹞,積聚,疝氣。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14、腹結﹝SP14﹞:

【定位】:府舍穴﹝SP13﹞上3寸,大橫穴﹝SP15﹞下1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有第11肋間動、靜脈;布有第11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bellyache﹞,腹瀉﹝diarrhea﹞,疝氣。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

15、大橫﹝SP15﹞:

【定位】:臍中旁開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11肋間動、靜脈;布有第12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bellyache﹞,腹瀉﹝diarrhea﹞,便秘﹝constipation﹞。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2寸。

16、腹哀﹝SP16﹞:

【定位】: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8肋間動、靜脈;布有第8肋間神經。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bellyache﹞,便秘﹝constipation﹞,痢疾﹝dysentery﹞。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

17、食竇﹝SP17﹞:

【定位】:在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解剖】:在第5肋間隙,前鋸肌中,深層有肋間內、外肌;布有胸外側動、靜脈,胸腹壁動、靜脈;布有第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胸脅脹痛;噫氣,翻胃,腹脹,水腫。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向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本經食竇﹝SP17﹞至大包﹝SP21﹞諸穴,深部為肺臟,不可深刺。

18、天谿﹝SP18﹞:

【定位】:在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解剖】:在第4肋間隙,胸大肌外下緣,下層為前鋸肌,再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分支,胸腹壁動、靜脈;第4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

【主治】:胸脅疼痛,咳嗽﹝cough﹞;乳癰﹝acute_mastitis﹞,乳汁少。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向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19、胸鄉﹝SP19﹞:

【定位】:在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解剖】:在第3肋間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緣,前鋸肌中,下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3肋間動、靜脈;布有第3肋間神經。

【主治】:胸脅脹痛。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向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20、周榮﹝SP20﹞:

【定位】: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解剖】:在第2肋間隙,胸大肌中,下層為胸小肌,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2肋間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正當第1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cough﹞,氣逆;胸脅脹滿。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向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21、大包﹝SP21﹞:脾之大絡

【定位】: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解剖】:在第6肋間隙,前鋸肌中;有胸背動、靜脈及第6肋間動、靜脈;布有第6肋間神經,當胸長神經直系的末端。

【主治】:氣喘;胸脅痛;全身疼痛,急性扭傷﹝sprain﹞,四肢無力。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向後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0.8寸。

 足太陰脾經﹝SP﹞腧穴總圖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