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五臟五六腑六釋義:

是穴位。能轉注他穴。凡節之交(一)三百六十五會。

 五臟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二)。乃水穀之氣。化為氣血。自內而外。由外而內。回環相通。蓋天之六元(三)之氣。補益人體五臟。則為本輸(四)。地之五味(五)補益人體六腑。則為府(六)。臟之氣合於腑。自內相合。府之精。輸於臟。由手足之原穴而轉注。故五臟之俞即原穴。

 六腑水榖之精華貫入五臟俞穴之起原處。

 《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乃大淵。大陵﹝PC07﹞。太衝﹝LR03﹞。太白。太谿﹝KI03﹞。左右計十原。增鳩尾脖脖。曰膏曰肓。概括六腑所出之要穴。共稱十二原。

 五臟五所出為井木。六腑六所出為井金。天一生水(七)。木上之水乃金之所生。積陽為天。天生萬物。故陽井為金。積陰為地。水為陰。水能生木。故陰井為木。以四時證之。冬月水旺。春月木旺。木上之露。其色青。自根而達於枝葉。木根於地。地下有水。則木繁榮。故曰水生木。故陰井為木。秋月金旺。木上之露其色白。自葉溜根。秋後枝葉雖枯槁。而蒂固根深。金生水。故陽井為金。蓋秋金之氣。抑制其木之枝葉。增益其地下之水分。此五運(八)相推行之次序。井金井木既定。則根據五運流注之。陰井為木。陰滎為火。陰俞為土。陰經為金。陰合為水。陽井為金。陽滎為水。陽俞為木。陽原陽經為火。陽合為土。出為井。溜為滎。注為俞。過為原。行為經。入為合。五臟五。六腑六。各行其道。故曰五之所留。五臟無原。六腑精華注入五臟之俞。故以俞為原。此六腑之所與合。至於人體有病。根據經穴旺時取之。甲丙戊庚壬開府之井穴。乙丁己辛癸開藏之井穴。陽日陽時開陽穴。陰日陰時開陰穴。均間時一取之。陽日流注到陰日。仍開陽穴。陰日流注到陽日。仍開陰穴。各根據相生之次序。每日十一時共開六穴。陽日氣納三焦(九)。六腑皆備。陰日血歸包絡(九)。五臟悉通。此所謂五臟之所溜處。

 邪氣之來。實則瀉之。多瀉其子。試舉四時以為例。春取絡脈諸滎。大筋分肉之間。木旺於春。滎為火穴。木能生火。取諸滎乃瀉其子。病甚者深取之。病間者淺取之。下云如春法。亦即此義。夏取諸俞。俞為土穴。夏日火旺。取諸俞乃瀉其子。秋取諸合。餘如春法。蓋取其子仍有甚間之分。詳見於前。冬取諸井。水生木。冬日水旺。取諸井亦瀉其子。此四時之常例。詳推其變。邪氣病患。尤多克我。如土氣旺則水受其克。當瀉其土穴。針深而留之。故冬取諸井。兼取諸俞。蓋井穴過淺。只適宜於間(十)者淺刺速入速出。如冬病之甚者。須深針而留之。指間井穴不足取。當取諸俞之分(十一)。五臟各有五。五五二十五。六腑各有六。六六三十六。共六十一穴。扁鵲子午經便於流注干支之推算。增心本臟五穴。共為六十六穴。陽日陰日。根據各臟各腑相生之次序取之。間時一穴。木火土金水。與金水木火士五得五時。中間四時。共為九時。陽日增三焦一穴。取其生我者(十二)。陰日增包絡一穴。取其我生者(十二)。一日六穴。計六時。間五時。合十一時。十日共一百十時。始于癸日亥時。終於癸日子時(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其間缺癸日十時。此流注中天然之缺點。

 天之十干(十三)。下合地之五運。地之十二支(十四)。上應天之六元。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陽奇陰偶。六腑為陽。五臟為陰。甲膽為陽木。乙肝為陰木。丙小腸為陽火。丁心為陰火。戊胃為陽土。己脾為陰土。庚大腸為陽金。辛肺為陰金。壬膀胱為陽水。癸腎為陰水。根據各臟各腑十日環周之次序。其中尤有陰陽交錯之至理者。蓋五運之始為土。土為四象之母。根據次以生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一日一字。甲與己合。同宗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奇偶雖不同。而五日中六十時。時干支恰一周。吾國造甲子始。六十年一大周年。五年中有六十月而周月。五日內有六十時而周時。五運六氣。古今哲學。年年歲歲不同。日日時時亦各不同。然甲己同宗。則陰陽奇偶交相錯落。故甲日開穴。重出於己日之下。己日開穴。又重見於甲日之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日。亦互相交流。同一義理。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