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卷-終始根結釋義:

凡用針者。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營衛偕行二十八脈。此其常例。外邪病患。奇邪離經。陰經典陽經各別。則各有根結。各有終始。陰經陽經不同。手經足經各異。用針者應重足不重手。蓋陰者主臟。陽者主腑。足三陰三陽。接近於臟腑。手三陰三陽之脈度。不接近於臟腑。但補瀉迎隨。和氣之方。必通陰陽臟腑。故根結偏重在足。然脈會大淵。陰陽之有餘或不足。又當從手診脈。蓋人迎主三陽。脈口主三陰。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陽太陽陽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陰少陰太陰。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陰陽俱溢(一)。當以開十宣之法疾瀉之。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而傷五臟。危證也。如四倍以上。左為外格(一)。右為內關﹝PC06﹞(一)。內關﹝PC06﹞不通。死不治。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關格。與之短期。蓋陰陽離絕。生氣已竭之死證也。

其人迎一盛於脈口者。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陽。用針者。皆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

其人迎二盛於脈口者。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陽。用針者。皆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

其人迎三盛於脈口者。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陽明。用針者。皆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

其脈口一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陰。用針者。皆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

其脈口二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陰。用針者。皆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

其脈口三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陰。用針者。皆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

刺道畢於終始。終始之道。有常有變。經脈十二。始于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脈度二十有八。男子始于左手太陰肺。終於督任兩陽蹺。女子始于右手太陰肺。終於任督兩陰蹺。此經脈終始之常。外有經正經別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變者。則三陰三陽各有終始。各有根結。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結者。散於絡別而倒行。會于項中。始于任而終於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盡也。此根而不結之變例。

(一)太陽根于至陰。結於命門。(睛明穴)

(二)陽明根于厲兌。結於顙大。(頭維穴)

(三)少陽根于竅陰。結於窗籠。(聽宮穴)

(四)太陰根于隱白。結於太倉。(中腕穴)

(五)少陰根于湧泉﹝KI01﹞。結于廉泉。(舌本穴)

(六)厥陰根於大敦﹝LR01﹞。結于玉英。(玉堂穴)

以上六者。有根有結。重足不重手。蓋足三陰三陽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陽根于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侖。入於天柱。六次脈飛陽也。

(二)足少陽根于竅陰。溜於丘虛。注于陽輔﹝GB38﹞。入于天容。四次脈光明﹝GB37﹞也。

(三)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一次脈豐隆﹝ST40﹞也。

(四)手太陽根於少澤。溜于陽穀。注於小海。入於天窗。三次脈支正﹝SI07﹞也。

(五)手少陽根于關衝﹝SJ01﹞。溜于陽池﹝SJ04﹞。注于支溝﹝SJ06﹞。入於天牖。五次脈外關﹝SJ05﹞也。

(六)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於扶突。二次脈偏歷﹝LI06﹞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陽之別絡也。根而無結。重陽不重陰。蓋手之三陰。從胸走手。不上於頭。故不計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