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陰腎經﹝KI﹞穴歌:

 足少陰二十七穴。

 湧泉﹝KI01﹞,然谷﹝KI02﹞,太谿﹝KI03﹞溢。

 大鐘﹝KI04﹞,照海﹝KI06﹞,通水泉﹝KI05﹞。

 復溜﹝KI07﹞,交信﹝KI08﹞,築賓﹝KI09﹞連。

 陰谷﹝KI10﹞,橫骨﹝KI11﹞,至大赫﹝KI12﹞。

 氣穴﹝KI13﹞,四滿﹝KI14﹞,中注﹝KI15﹞蒞。

 肓俞﹝KI16﹞,商曲﹝KI17﹞,石關﹝KI18﹞循。

 陰都﹝KI19﹞,通谷﹝BL66﹞,幽門﹝KI21﹞闢。

 步廊﹝KI22﹞,神封﹝KI23﹞,靈墟﹝KI24﹞位。

 神藏﹝KI25﹞,彧中﹝KI26﹞,俞府﹝KI27﹞既。

 足少陰,腎之經。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

 是經多氣少血。

 腎有兩枚,狀如石卵,色黑紫,當胃下兩旁,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前後與臍平直。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端,斜趨足心。

發揮-A08-足少陰腎經﹝KI﹞之圖  

足少陰腎經﹝KI﹞之圖:

 趨,向也。

 足少陰起小指之下,斜向足心之湧泉穴﹝KI01﹞,在足心陷中,屈足捲指宛宛中。

 出然谷﹝KI02﹞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

 跟,足跟也。

 由湧泉﹝KI01﹞轉出足內踝然谷﹝KI02﹞穴,上循內踝後太谿﹝KI03﹞穴,別入跟中之大鐘﹝KI04﹞,照海﹝KI06﹞,水泉﹝KI05﹞,乃折自大鐘﹝KI04﹞之外,上循內踝,行厥陰太陰之後,經復溜﹝KI07﹞,交信﹝KI08﹞,過三陰交﹝SP06﹞,上腨內,循築賓﹝KI09﹞,出膕內廉,抵陰谷﹝KI10﹞也。

 然谷﹝KI02﹞:在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

 太谿﹝KI03﹞: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大鐘﹝KI04﹞:在足跟後踵中。

 照海﹝KI06﹞:在足內踝下。

 水泉﹝KI05﹞:在太谿﹝KI03﹞下一寸內踝下。

 復溜﹝KI07﹞:在足內踝上二寸,動脈陷中。

 交信﹝KI08﹞: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

 三陰交﹝SP06﹞:見足太陰,足三陰之交會也。

 築賓﹝KI09﹞:在足內踝上腨分中。

 陰谷﹝KI10﹞: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

 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由陰谷﹝KI10﹞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DU01﹞。

 還出於前,循橫骨﹝KI11﹞,大赫﹝KI12﹞,氣穴﹝KI13﹞,四滿﹝KI14﹞,中注﹝KI15﹞,肓俞﹝KI16﹞,當肓俞﹝KI16﹞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下,過關元﹝RN04﹞,中極﹝RN03﹞而絡膀胱也。

 長強﹝DU01﹞:見督脈﹝Du_Meridian,DU﹞,足少陰少陽所結會,督脈﹝Du_Meridian,DU﹞別絡也。

 橫骨﹝KI11﹞:在大赫﹝KI12﹞下一寸,肓俞﹝KI16﹞下五寸。

 《千金》云:在陰上橫骨﹝KI11﹞中,宛曲如卻月中央是。

 大赫﹝KI12﹞:在氣穴﹝KI13﹞下一寸。

 氣穴﹝KI13﹞:在四滿﹝KI14﹞下一寸。

 四滿﹝KI14﹞:在中注﹝KI15﹞下一寸,氣海﹝RN06﹞旁一寸。

 中注﹝KI15﹞:在肓俞﹝KI16﹞下一寸。

 肓俞﹝KI16﹞:在商曲﹝KI17﹞下一寸,去臍旁五分。

 自橫骨﹝KI11﹞至肓俞﹝KI16﹞,攷之《資生經》,去中行各一寸半,關元﹝RN04﹞,中極﹝RN03﹞,並任脈穴,足三陰任脈﹝The_ren_meridian﹞之會。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嘴,挾舌本。

 其直行者:從肓俞﹝KI16﹞屬腎處上行,循商曲﹝KI17﹞,石關﹝KI18﹞,陰都﹝KI19﹞,通谷﹝BL66﹞,諸穴。

 貫肝上,循幽門﹝KI21﹞上膈,歷步廊﹝KI22﹞,入肺中,循神封﹝KI23﹞,靈墟﹝KI24﹞,神藏﹝KI25﹞,彧中﹝KI26﹞,俞府﹝KI27﹞,而上循喉嚨,並人迎﹝ST09﹞,挾舌本而終也。

 商曲﹝KI17﹞:在石關﹝KI18﹞下一寸。

 石關﹝KI18﹞:在陰都﹝KI19﹞下一寸。

 陰都﹝KI19﹞:在通谷﹝BL66﹞下一寸。

 通谷﹝BL66﹞:在幽門﹝KI21﹞下一寸。

 幽門﹝KI21﹞:挾巨闕﹝RN14﹞旁各五分。

 商曲﹝KI17﹞至通谷﹝BL66﹞,去腹中行各五分。

 步廊﹝KI22﹞:在神封﹝KI23﹞下一寸六分陷中。

 神封﹝KI23﹞:在靈墟﹝KI24﹞下一寸六分陷中。

 靈墟﹝KI24﹞:在神藏﹝KI25﹞下一寸六分陷中。

 神藏﹝KI25﹞:在彧中﹝KI26﹞下一寸六分陷中。

 彧中﹝KI26﹞:在俞府﹝KI27﹞下一寸六分陷中。

 俞府﹝KI27﹞:在巨骨﹝LI16﹞下,璇璣﹝RN21﹞旁二寸陷中。

 自步廊﹝KI22﹞至彧中﹝KI26﹞,去胸中行各二寸,並仰面而取之。

 人迎﹝ST09﹞:見足陽明經。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兩乳間為胸中。

 支者:自神藏﹝KI25﹞別出遶心,注胸之膻中﹝RN17﹞,以交於手厥陰也。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黑如地色,欬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是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

→【䀮﹝目巟﹞:音,荒】

 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jaundice﹞,腸癖,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心熱而痛。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