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BL﹞穴歌:

 足太陽穴六十三。

 晴明﹝BL01﹞,攢竹﹝BL02﹞,曲差﹝BL04﹞參。

 五處﹝BL05﹞,承光﹝BL06﹞,上通天﹝BL07﹞。

 絡卻﹝BL08﹞,玉枕﹝BL09﹞,天柱﹝BL10﹞嶄。

 大杼﹝BL11﹞,風門﹝BL12﹞,引肺俞﹝BL13﹞。

 厥陰﹝BL14﹞,心俞﹝BL15﹞,鬲俞﹝BL17﹞注。

 肝俞﹝BL18﹞,膽俞﹝BL19﹞,脾俞﹝BL20﹞同。

 胃俞﹝BL21﹞,三焦﹝BL22﹞,腎俞﹝BL23﹞中。

 大腸﹝BL25﹞,小腸﹝BL27﹞,膀胱俞﹝BL28﹞。

 中膂﹝BL29﹞,白環﹝BL30﹞,兩俞輸。

 自從大杼﹝BL11﹞至白環﹝BL30﹞。相去脊中﹝DU06﹞三寸間。

 上﹝BL31﹞,次﹝BL32﹞,中﹝BL33﹞復下﹝BL34﹞。

 會陽﹝BL35﹞,承扶﹝BL36﹞,殷門﹝BL37﹞亞。

 浮郤﹝BL38﹞,委陽﹝BL39﹞,委中﹝BL40﹞罅。

 髆內挾脊附分﹝BL41﹞當。

 太陽行背第三行。

 魄戶﹝BL42﹞,膏肓﹝BL43﹞,與神堂﹝BL44﹞。

 噫譆﹝BL45﹞,鬲關﹝BL46﹞,魂門﹝BL47﹞旁。

 陽綱﹝BL48﹞,意舍﹝BL49﹞,及胃倉﹝BL50﹞。

 肓門﹝BL51﹞,志室﹝BL52﹞,胞肓﹝BL53﹞續。

 二十椎下秩邊﹝BL54﹞藏。

 合膕以下合陽﹝BL55﹞是。

 承筋﹝BL56﹞,承山﹝BL57﹞居其次。

 飛揚﹝BL58﹞,跗陽﹝BL59﹞,泊昆侖﹝BL60﹞。

 僕參﹝BL61﹞,申脈﹝BL62﹞,連金門﹝BL63﹞。

 京骨﹝BL64﹞,束骨﹝BL65﹞,交通谷﹝BL66﹞。

 小指外側至陰續。

發揮-A07-足太陽膀胱經﹝BL﹞之圖  

足太陽膀胱經﹝BL﹞之圖:

 足太陽,膀胱之經。

 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是經多血少氣。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下之前,大腸之側。

 當臍上一寸水分穴﹝RN09﹞之處,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也。

 水液由是滲入焉。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

 目大角為內眥。

 髮際前為額。

 腦上為巔,巔,頂也。

 足太陽起目內眥睛明穴﹝BL01﹞,上額,

 循攢竹﹝BL02﹞:過神庭﹝DU24﹞,歷曲差﹝BL04﹞,五處﹝BL05﹞,承光﹝BL06﹞,通天﹝BL07﹞,自通天﹝BL07﹞斜行,左右相交於巔上之百會﹝DU20﹞也。

 睛明﹝BL01﹞:在目內眥。

 攢竹﹝BL02﹞:在眉頭陷中。

 神庭﹝DU24﹞:見督脈﹝Du_Meridian,DU﹞,足太陽、督脈﹝Du_Meridian,DU﹞之會也。

 曲差﹝BL04﹞:在神庭﹝DU24﹞傍一寸五分,入髮際。

 五處﹝BL05﹞:挾上星﹝DU23﹞傍一寸五分。

 承光﹝BL06﹞:在五處﹝BL05﹞後一寸五分。

 通天﹝BL07﹞:在承光﹝BL06﹞後一寸五分。

 百會﹝DU20﹞:見督脈﹝Du_Meridian,DU﹞,足太陽、督脈﹝Du_Meridian,DU﹞之交會也。

 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

 支別者,從巔之百會﹝DU20﹞,抵耳上角,過率谷﹝GB08﹞,浮白﹝GB10﹞,頭竅陰穴﹝GB11﹞,所以散養於經脈也。

 率谷﹝GB08﹞,浮白﹝GB10﹞,頭竅陰﹝GB11﹞三穴,見足少陽經,足太陽少陽之會也。

 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腦頭髓也。

 頸上為腦。

 腦後為項。

 此直行者:由通天穴﹝BL07﹞後,循絡卻﹝BL08﹞,玉枕﹝BL09﹞,入絡腦。

 復出下項,抵天柱﹝BL10﹞也。

 絡卻﹝BL08﹞:在通天﹝BL07﹞後一寸五分。

 玉枕﹝BL09﹞:在絡卻﹝BL08﹞後一寸五分,挾腦戶﹝DU17﹞傍一寸三分,枕骨上,入髮際三寸。

 腦戶﹝DU17﹞:督脈穴﹝Du_Meridian,DU﹞,足太陽、督脈﹝Du_Meridian,DU﹞之會。

 天柱﹝BL10﹞:在頸大筋外廉,挾項,髮際陷中。

 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肩後之下為肩髆。

 椎骨為脊。

 尻上橫骨﹝KI11﹞為腰。

 挾脊為膂。

 自天柱﹝BL10﹞而下,過大椎﹝DU14﹞,陶道﹝DU13﹞,卻循肩髆內,挾脊兩旁下行,歷大杼﹝BL11﹞,風門﹝BL12﹞,肺俞﹝BL13﹞,厥陰俞﹝BL14﹞,心俞﹝BL15﹞,膈俞﹝BL17﹞,肝俞﹝BL18﹞,膽俞﹝BL19﹞,脾俞﹝BL20﹞,胃俞﹝BL21﹞,三焦俞﹝BL22﹞,腎俞﹝BL23﹞,大腸俞﹝BL25﹞,小腸俞﹝BL27﹞,膀胱俞﹝BL28﹞,中膂俞﹝BL29﹞,白環俞﹝BL30﹞。

 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也。

 大椎﹝DU14﹞:見督脈﹝Du_Meridian,DU﹞,手足三陽、督脈﹝Du_Meridian,DU﹞之會。

 陶道﹝DU13﹞:見督脈﹝Du_Meridian,DU﹞,足太陽、督脈﹝Du_Meridian,DU﹞之會。

 大杼﹝BL11﹞:在項後第一椎下。

 風門﹝BL12﹞:在第二椎下。

 肺俞﹝BL13﹞:在第三椎下。

 厥陰俞﹝BL14﹞:在第四椎下。

 心俞﹝BL15﹞:在第五椎下。

 膈俞﹝BL17﹞:在第七椎下。

 肝俞﹝BL18﹞:在第九椎下。

 膽俞﹝BL19﹞:在第十椎下,正坐取之。

 脾俞﹝BL20﹞:在第十一椎下。

 胃俞﹝BL21﹞:在第十二椎下。

 三焦俞﹝BL22﹞:在第十三椎下。

 腎俞﹝BL23﹞:在第十四椎下,與臍平。

 大腸俞﹝BL25﹞:在第十六椎下。

 小腸俞﹝BL27﹞:在第十八椎下。

 膀胱俞﹝BL28﹞:在第十九椎下。

 中膂俞﹝BL29﹞:在第二十椎下,挾脊起肉。

 白環俞﹝BL30﹞:在第二十一椎下,伏而取之。

 自大杼﹝BL11﹞至白環俞﹝BL30﹞諸穴,並背部第二行,相去脊中﹝DU06﹞各一寸五分。

 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

 臀,尻也。

 挾腰臗骨兩旁為機。

 機後為臀。

 腓腸上,膝後曲處為膕。

 其支者:從腰中循腰髁,下挾脊,歷上﹝BL31﹞,次﹝BL32﹞,中﹝BL33﹞,下﹝BL34﹞。

 按腰髁即腰監骨,人脊椎骨有二十一節,自十六椎節而下為腰監骨,挾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揜附,而八穴則挾脊第一二空云云也,會陽﹝BL35﹞,在尾骶骨兩旁,則二十一椎乃復見而終焉,

 又按:督脈﹝Du_Meridian,DU﹞當脊中﹝DU06﹞起於長強﹝DU01﹞,在二十一椎下,等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為陽關穴﹝DU03﹞,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無穴,乃知為腰監骨所揜明矣。

 會陽﹝BL35﹞下貫臀,至承扶﹝BL36﹞,殷門﹝BL37﹞,浮郤﹝BL38﹞,委陽﹝BL39﹞,入膕中之委中穴﹝BL40﹞也。

 上﹝BL31﹞: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中。

 次﹝BL32﹞:在第二空挾脊陷中。

 中﹝BL33﹞:在第三空挾脊陷中。

 下﹝BL34﹞:在第四空挾脊陷中。

 會陽﹝BL35﹞:在尾骶骨兩旁。

 承扶﹝BL36﹞:在尻臀下,股陰上,紋中。

 殷門﹝BL37﹞:在肉郄下六寸。

 浮郤﹝BL38﹞:在委陽﹝BL39﹞上一寸,展膝得之。

 委陽﹝BL39﹞:在承扶﹝BL36﹞下六寸,屈膝取之,在足太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

 委中﹝BL40﹞: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

 其支別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肉,過髀樞。

 膂肉曰胛,夾脊肉也。其支者:為挾脊兩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

 自天柱﹝BL10﹞而下,從髆內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附分﹝BL41﹞,魄戶﹝BL42﹞,膏肓﹝BL43﹞,神堂﹝BL44﹞,噫譆﹝BL45﹞,膈關﹝BL46﹞,魂門﹝BL47﹞,陽綱﹝BL48﹞,意舍﹝BL49﹞,胃倉﹝BL50﹞,肓門﹝BL51﹞,志室﹝BL52﹞,胞肓﹝BL53﹞,秩邊﹝BL54﹞,下歷尻腎,過髀樞也。股外為髀。楗骨之下為髀樞。

 附分﹝BL41﹞: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

 魄戶﹝BL42﹞:在第三椎下。

 膏肓﹝BL43﹞:在第四椎下,近五椎上,取穴時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毋令臂動搖。

 神堂﹝BL44﹞:在第五椎下。

 噫譆﹝BL45﹞:在肩髆內廉,挾第六椎下。

 膈關﹝BL46﹞:在第七椎下,正坐開肩取之。

 魂門﹝BL47﹞:在第九椎下。

 陽綱﹝BL48﹞:在第十椎下。

 意舍﹝BL49﹞:在第十一椎下。

 胃倉﹝BL50﹞:在第十二椎下。

 肓門﹝BL51﹞:在第十三椎下叉肋間。

 志室﹝BL52﹞:在第十四椎下,並坐正取之。

 胞肓﹝BL53﹞:在第十九椎下。

 秩邊﹝BL54﹞:在第二十椎下,並伏而取之。

 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BL64﹞,至小指外側端。

 腨,腓腸也。循髀外後廉,髀樞之裏,承扶﹝BL36﹞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BL55﹞穴,下貫腨內,歷承筋﹝BL56﹞,承山﹝BL57﹞,飛揚﹝BL58﹞,跗陽﹝BL59﹞,出外踝後之昆侖﹝BL60﹞,僕參﹝BL61﹞,申脈﹝BL62﹞,金門﹝BL63﹞,循京骨﹝BL64﹞,束骨﹝BL65﹞,通谷﹝BL66﹞,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也。

 合陽﹝BL55﹞:在膝約文中央下三寸。

 承筋﹝BL56﹞:在腨腸中央陷中。

 承山﹝BL57﹞:在腨腸下分肉間。

 飛揚﹝BL58﹞:在外踝上七寸。

 跗陽﹝BL59﹞:在外踝上三寸。

 昆侖﹝BL60﹞: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僕參﹝BL61﹞: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

 申脈﹝BL62﹞: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

 金門﹝BL63﹞:在足外踝下。

 京骨﹝BL64﹞: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束骨﹝BL65﹞: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通谷﹝BL66﹞: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至陽﹝DU09﹞: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是動則病:衝頭痛﹝headache﹞,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

 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ST09﹞足小於寸口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