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走黃與內陷﹝Septicemia﹞: |
【疾病名稱】:走黃與內陷﹝Septicemia﹞ |
走黃與內陷﹝Septicemia﹞是瘡瘍﹝Carbuncles_and_Furuncles﹞陽證在病變發展過程中,因火毒熾盛,或正氣不足,導致毒邪走散,內傳臟腑而引起的一種危險性證候。疔瘡毒邪走散為走黃﹝Septicemia﹞,其他瘡瘍﹝Carbuncles_and_Furuncles﹞引起毒邪內傳者大多稱為內陷。 相當於西醫的毒血症﹝toxinemia﹞、敗血症﹝Sepsis﹞、膿毒血症﹝toxinemia﹞。 由於走黃與內陷﹝Septicemia﹞在病機上有所不同,臨床症狀也有差異,故分別介紹。 |
【疾病名稱】:瘡瘍-走黃﹝Septicemia﹞: |
走黃﹝Septicemia﹞是疔毒走散,內攻臟腑所致的一種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證。 《瘡瘍經驗全書‧疔瘡》云:「疔瘡初生時,紅軟溫和,忽然頂陷黑,謂之‘癀走’,此證危矣。」 癀走,即走黃﹝Septicemia﹞。該書作者竇漢卿從局部表現特徵論述了該病屬逆證範疇。 《外科正宗》云:「凡見是瘡,便妄加艾灸,殊不知頭乃諸陽之首,……中等灸,火益其勢,逼毒內攻反為倒陷走黃之證作矣。」 【特點】:瘡頂忽然陷黑無膿,腫勢迅速擴散,伴見七惡證。 |
【病因病機】: |
生疔之後,火毒熾盛是發生走黃﹝Septicemia﹞的關鍵。 |
生疔之後,因早期失治,未能及時控制毒勢;或因擠壓碰傷,或因過早切開,造成毒邪擴散;或誤食辛熱之藥及酒、肉﹝muscle﹞、魚、腥等發物,或加艾灸,更增火毒,促使火毒鴟張,以致機體防禦功能破壞,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內攻臟腑,而成走黃﹝Septicemia﹞之病。 |
【診斷﹝Diagnosis﹞】: |
有原發疔瘡病灶。 |
原發病灶處忽然瘡頂陷黑無膿,腫勢散漫,迅速向四周擴散,皮色暗紅。出現寒戰﹝Rigor_shivering﹞、高熱﹝high_fever﹞,頭痛,煩躁﹝dysphoria﹞不安;或伴噁心嘔吐﹝Vomiting﹞、口渴﹝thirsty﹞喜飲、便秘﹝constipation﹞腹脹或腹瀉;或伴肢體拘急、骨節肌肉疼痛;或伴發附骨疽、流注﹝Multiple_abscess﹞等;或伴身發瘀斑、風疹塊、黃疽等;甚至伴神昏譫語、囈語譫妄、咳嗽氣喘、脅痛痰紅、發痙發厥等。 |
【輔助檢查﹝Assistant_examination﹞】: 血白細胞總數可達25X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80%~90%。尿中可出現蛋白。膿液和血液細菌培養多為陽性。還應根據病情作肝腎功能和電解質測定,以及心電圖、胸部X線攝片、B型超聲波檢查等。 |
【辨病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disease_identification﹞】 |
一、內治法: |
﹝一﹞、氣陰兩燔: 有局部走黃﹝Septicemia﹞特徵;寒戰﹝Rigor_shivering﹞、高熱﹝high_fever﹞,汗出口渴﹝thirsty﹞,頭痛煩躁﹝dysphoria﹞,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乾,脈洪數。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 火毒熾盛,內陷臟腑,人于營血,故見疔瘡腫勢軟漫,皰頂陷黑,熱邪人裏,正邪相爭,故寒戰﹝Rigor_shivering﹞,高熱,大渴,汗出,小便短赤;熱邪擾亂心神,故見煩躁﹝dysphoria﹞;舌紅絳、苔黃乾、脈洪數均為熱毒熾盛、耗傷陰津之象。 |
【治法】:清氣泄熱,解毒涼營。 |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清營湯加減。如高熱不退,熱盛動風,拘急抽搐者,加羚羊角粉0.5~1G沖服;若大便秘結﹝constipation﹞,加生大黃、芒硝瀉下熱滯、急下存陰。 |
﹝二﹞、熱人營血壯熱持續不退;夜晚加重,躁擾不安,神識昏蒙,嚴重時可見神昏譫語,痙厥抽搐,皮膚瘀斑;舌紅絳,苔少而乾,脈細數。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 邪熱人于營血,故壯熱不退;血熱擾心,故躁熱不安,甚則神昏譫語;血熱妄行,故發斑、衄血;舌紅絳、苔少而乾、脈細數為熱人營血、陰津虧損之象。 |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清營。 |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若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如咳吐痰血者,加象貝母、天花粉、藕節炭、鮮茅根涼血止血;咳喘者,加服鮮竹瀝30~60ml。 |
二、外治法: |
積極處理好原發病灶。具體參照原發疔瘡外治。 |
【其他療法】 |
一、抗生素:開始時可根據原發病選用相應的抗生素;在治療中可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劑量應足夠大,二種以上聯合使用。 |
二、支持療法: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補充維生素;必要時多次少量輸注全血或血漿。 |
三、對症治療:高熱可用退熱劑或物理降溫;有感染性休克時,可用升壓藥物,或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
【預防與調攝】 |
01、疔瘡尤其是顏面部疔瘡:切忌擠壓、碰傷、過早切開,患病後應及早處理。 |
02、對疔瘡重症,應嚴密觀察病情,定時測體溫及呼吸、脈搏、血壓等,並做好記錄。 |
03、絕對臥床休息,並固定患肢。 |
04、忌食辛辣刺激、肥甘魚腥等發物。 |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題目 |
【D】 |
發生「走黃」的原因是: A、正虛; B、傷津; C、腑實; D、邪盛; E、表實。 |
【A】 |
有頭疽最常見的併發症是: A、內陷; B、流注﹝Multiple_abscess﹞; C、走黃; D、傷筋; E、損骨。 |
【A】 |
下列哪種疔瘡最易發生走黃: A、顴疔; B、蛇眼疔; C、蛇頭疔; D、蛇腹疔; E、託盤疔。 |
【B】 |
顏面部疔瘡容易走黃的原因是: A、火毒熾盛; B、頭面為諸陽之首; C、火邪炎上; D、容易擠壓; E、風邪上受。 |
【B】 |
走黃與內陷的病機主要區別是: A、邪毒盛衰; B、正氣盛衰; C、毒入營分或氣分; D、內攻臟或腑; E、邪氣外感或內生。 |
【C】 |
生于下列哪一部位的疔瘡最易發生走黃: A、項後; B、四肢; C、顏面; D、少腹; E、膻中。 |
【D】 |
關于療瘡走黃的原因以下哪一項可以不考慮: A、早期失治誤治; B、擠壓碰傷腫脹; C、過早切開引流; D、麻痘餘毒未清; E、誤食辛熱之品。 |
【D】 |
以下哪種疔瘡一般不併發走黃 : A、爛疔; B、顏面部疔瘡; C、紅絲疔; D、蛇眼疔; E、託盤疔。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