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 |
癰:是氣血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內癰」與「外癰」之分。內癰生在臟腑,外癰生在體表。本節只講述外癰。 |
癰:是指發生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靈樞·癰疽》云:「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本病的特點是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少數初起皮色不變﹞,腫脹範圍多在6~9cm,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多伴有惡寒、發熱、口渴﹝thirsty﹞等全身症狀,一般不會損筋傷骨,也不會造成陷證。由於發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許多名稱,生於頸部的,稱頸癰;生於腋下的,稱腋癰;生於臍部的,稱臍癰;生於胯腹的,稱胯腹癰;生於委中穴的,稱委中毒。相當於西醫的體表淺表膿腫﹝Swollen﹞、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
瘡瘍-癰-頸癰: |
頸癰是發生在頸部兩側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俗名「痰毒」。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特點是初起局部皮色不變,腫脹,疼痛,灼熱,腫塊邊界不清。
|
【病因病機】: |
多因外感風溫夾痰熱或肝胃火毒:夾痰熱侵襲少陽陽明之絡,蘊結於頸側而發;亦有因乳蛾、口疳、齲齒﹝decayed_teeth﹞或頭面癤腫等感染毒邪而誘發者。 |
【診斷﹝Diagnosis﹞】: |
多見於兒童。常生於頸部兩側,但頜下、耳後、頦下等處也可發生。 |
初起患部結塊,形如雞卵,白腫,灼熱,疼痛,活動度不大。約經7~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膿,此時結塊處皮色發紅,腫勢高突,疼痛加劇如雞啄米樣,按之中軟而有波動感。潰後流膿黃白稠厚,腫消痛減,約10天左右癒合。 |
本病多伴有輕重不同的全身症狀,如惡寒、發熱、頭痛、口乾﹝xwrostomia﹞、便秘、尿赤等。 |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
一、痄腮﹝豬頭皮,mumps﹞:多發於腮部,常雙側發病;色白漫腫,酸脹少痛;不會化膿,7~10天消退;有傳染性。 |
二、本病為慢性頸部淋巴結炎。雖多由頭面瘡癤、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結核腫形較小,推之活動;一般不會化膿;無全身症狀。 |
【辨病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disease_identification﹞】 |
內治法: |
﹝一﹞、風熱痰毒:頸側或耳下、缺盆處白腫﹝Swollen﹞、熱、痛,疼痛牽引肩部及上臂,腫塊形如雞卵,活動度差;伴惡寒發熱,頭痛,咳嗽;舌質淡紅,苔黃,脈浮數。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外感風熱痰毒:之邪,蘊結於頸側,阻于少陽、陽明之絡,氣血運行受阻而成腫塊;風熱犯表而有惡寒發熱、頭痛;風邪犯肺,故有咳嗽;舌質淡紅、苔黃、脈浮數為風熱表證之象。 |
【治法】:祛風清熱,化痰消腫。 |
【方藥】:牛蒡解肌湯加減。腫塊堅硬,加玄參、赤芍、花粉清熱消腫。 |
﹝二﹞、肝胃火毒:頸部白腫﹝或紅腫﹞、熱、痛,腫勢散漫,連及前頸、後項或耳下,硬結疼痛;伴高熱,口渴﹝thirsty﹞欲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肝胃火毒:挾痰上攻,循經蘊結於頸部,故腫勢散漫,硬結疼痛;內熱熾盛,故高熱,口渴﹝thirsty﹞欲飲;陽明熱甚於內,故口渴﹝thirsty﹞,高熱煩躁﹝dysphoria﹞,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均為痰熱火毒熾盛之象。 |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消腫。 |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若紅腫硬結甚,加生地、赤芍、花粉清熱消腫;高熱抽搐加鉤藤清肝熄風;膿成則切開排膿,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藥線引流,外蓋金黃膏或紅油膏。膿盡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
【預防與調攝】 |
01、積極治療原發病。 |
02、飲食宜清淡,忌食魚腥、辛辣、炙煿之品。 |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題目 |
【A】 |
頸癰初起內治應用何方: A、牛蒡解肌湯; B、黃連解毒湯; C、五味消毒飲; D、清營湯; E、犀角地黃湯。 |
【A】 |
頸癰的病機特點是: A、挾痰; B、挾瘀; C、挾有濕熱; D、正氣內虛; E、邪毒熾盛。 |
【B】 |
患者,男,30歲。頸部腫塊,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樣物質,經久不斂。應首先考慮的是: A、發; B、瘰癧; C、頸癰; D、失榮; E、無頭疽。 |
【D】 |
下列病名中以穴位命名的是: A、頸癰; B、鵝掌風; C、凍瘡; D、人中瘡; E、疫疔。 |
【D】 |
某女,28歲,頸部腫塊如梅李,大小開等,質硬,推之活動差,伴心煩易怒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診為: A、頸癰; B、發頤; C、無頭疽; D、瘰癧; E、有頭疽。 |
【E】 |
結喉之處腫勢散漫,堅硬灼痛,壯熱口渴,吞咽困難的疾病是 : A、頸癰; B、瘰癧; C、發頤; D、眷核; E、鎖喉癰。 |
【A】 |
某女,14歲,頸前內側結塊已1年餘局部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皮色如常有一枚皮色轉為暗紅,自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質,應診斷為: A、瘰癧; B、頸癰; C、發頤; D、痄腮; E、癭癰。 |
【A】 |
患者,女,19歲。半月前無意中發現頸部粗大,無異常不適。頸部呈彌漫性腫大,邊緣不清,皮色不變,無觸痛,並可捫及數個大小不等的結節,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具體診斷是: A、氣癭; B、石癭; C、肉癭; D、癭癰; E、頸癰。 |
【B】 |
患兒,男,5歲。右頜下腫痛3天,灼熱,皮色微紅,伴惡寒發熱﹝fever﹞,納呆,舌紅苔薄黃,脈滑數。其診斷是: A、脊核; B、頸癰; C、爛疔; D、流注; E、紅絲疔。 |
【C】 |
某女,30歲,頸部結塊如梅李,大小不等,與表皮粘連,質硬,推之活動差,皮色暗紅,中心變黑,觸之波動,伴情志抑鬱,心煩易怒,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診斷: A、頸癰; B、疔瘡; C、瘰癧; D、有頭疽; E、發頤。 |
【C】 |
下列各項中,除哪一項外,均由風熱夾痰或濕熱蘊阻所致: A、頸癰; B、臍癰; C、乳癰; D、臀癰; E、背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