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

癰:是氣血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內癰」與「外癰」之分。內癰生在臟腑,外癰生在體表。本節只講述外癰。

癰:是指發生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靈樞·癰疽》云:「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本病的特點是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少數初起皮色不變﹞,腫脹範圍多在6~9cm,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多伴有惡寒、發熱、口渴﹝thirsty﹞等全身症狀,一般不會損筋傷骨,也不會造成陷證。由於發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許多名稱,生於頸部的,稱頸癰;生於腋下的,稱腋癰;生於臍部的,稱臍癰;生於胯腹的,稱胯腹癰;生於委中穴的,稱委中毒。相當於西醫的體表淺表膿腫﹝Swollen﹞、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瘡瘍-癰-頸癰:

頸癰是發生在頸部兩側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俗名「痰毒」。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特點是初起局部皮色不變,腫脹,疼痛,灼熱,腫塊邊界不清。

 

【病因病機】:

多因外感風溫夾痰熱或肝胃火毒:夾痰熱侵襲少陽陽明之絡,蘊結於頸側而發;亦有因乳蛾、口疳、齲齒﹝decayed_teeth﹞或頭面癤腫等感染毒邪而誘發者。

【診斷﹝Diagnosis﹞】:

多見於兒童。常生於頸部兩側,但頜下、耳後、頦下等處也可發生。

初起患部結塊,形如雞卵,白腫,灼熱,疼痛,活動度不大。約經7~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膿,此時結塊處皮色發紅,腫勢高突,疼痛加劇如雞啄米樣,按之中軟而有波動感。潰後流膿黃白稠厚,腫消痛減,約10天左右癒合。

本病多伴有輕重不同的全身症狀,如惡寒、發熱、頭痛、口乾﹝xwrostomia﹞、便秘、尿赤等。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一、痄腮﹝豬頭皮,mumps﹞:多發於腮部,常雙側發病;色白漫腫,酸脹少痛;不會化膿,7~10天消退;有傳染性。

二、本病為慢性頸部淋巴結炎。雖多由頭面瘡癤、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結核腫形較小,推之活動;一般不會化膿;無全身症狀。

【辨病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disease_identification﹞】

內治法:

﹝一﹞、風熱痰毒:頸側或耳下、缺盆處白腫﹝Swollen﹞、熱、痛,疼痛牽引肩部及上臂,腫塊形如雞卵,活動度差;伴惡寒發熱,頭痛,咳嗽;舌質淡紅,苔黃,脈浮數。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外感風熱痰毒:之邪,蘊結於頸側,阻于少陽、陽明之絡,氣血運行受阻而成腫塊;風熱犯表而有惡寒發熱、頭痛;風邪犯肺,故有咳嗽;舌質淡紅、苔黃、脈浮數為風熱表證之象。

【治法】:祛風清熱,化痰消腫。

【方藥】:牛蒡解肌湯加減。腫塊堅硬,加玄參、赤芍、花粉清熱消腫。

﹝二﹞、肝胃火毒:頸部白腫﹝或紅腫﹞、熱、痛,腫勢散漫,連及前頸、後項或耳下,硬結疼痛;伴高熱,口渴﹝thirsty﹞欲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肝胃火毒:挾痰上攻,循經蘊結於頸部,故腫勢散漫,硬結疼痛;內熱熾盛,故高熱,口渴﹝thirsty﹞欲飲;陽明熱甚於內,故口渴﹝thirsty﹞,高熱煩躁﹝dysphoria﹞,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均為痰熱火毒熾盛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消腫。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若紅腫硬結甚,加生地、赤芍、花粉清熱消腫;高熱抽搐加鉤藤清肝熄風;膿成則切開排膿,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藥線引流,外蓋金黃膏或紅油膏。膿盡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預防與調攝】

 01、積極治療原發病。

 02、飲食宜清淡,忌食魚腥、辛辣、炙煿之品。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答案

  
  

題目

  

【A】

頸癰初起內治應用何方:

  A、牛蒡解肌湯;  B、黃連解毒湯;  C、五味消毒飲;  D、清營湯;  E、犀角地黃湯。

【A】

頸癰的病機特點是:

  A、挾痰;  B、挾瘀;  C、挾有濕熱;  D、正氣內虛;  E、邪毒熾盛。

【B】

患者,男,30歲。頸部腫塊,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樣物質,經久不斂。應首先考慮的是:

  A、發;  B、瘰癧;  C、頸癰;  D、失榮;  E、無頭疽。

【D】

下列病名中以穴位命名的是:

  A、頸癰;  B、鵝掌風;  C、凍瘡;  D、人中瘡;  E、疫疔。

【D】

某女,28歲,頸部腫塊如梅李,大小開等,質硬,推之活動差,伴心煩易怒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診為:

  A、頸癰;  B、發頤;  C、無頭疽;  D、瘰癧;  E、有頭疽。

【E】

結喉之處腫勢散漫,堅硬灼痛,壯熱口渴,吞咽困難的疾病是

:  A、頸癰;  B、瘰癧;  C、發頤;  D、眷核;  E、鎖喉癰。

【A】

某女,14歲,頸前內側結塊已1年餘局部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皮色如常有一枚皮色轉為暗紅,自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質,應診斷為:

  A、瘰癧;  B、頸癰;  C、發頤;  D、痄腮;  E、癭癰。

【A】

患者,女,19歲。半月前無意中發現頸部粗大,無異常不適。頸部呈彌漫性腫大,邊緣不清,皮色不變,無觸痛,並可捫及數個大小不等的結節,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具體診斷是:

  A、氣癭;  B、石癭;  C、肉癭;  D、癭癰;  E、頸癰。

【B】

患兒,男,5歲。右頜下腫痛3天,灼熱,皮色微紅,伴惡寒發熱﹝fever﹞,納呆,舌紅苔薄黃,脈滑數。其診斷是:

  A、脊核;  B、頸癰;  C、爛疔;  D、流注;  E、紅絲疔。

【C】

某女,30歲,頸部結塊如梅李,大小不等,與表皮粘連,質硬,推之活動差,皮色暗紅,中心變黑,觸之波動,伴情志抑鬱,心煩易怒,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診斷:

  A、頸癰;  B、疔瘡;  C、瘰癧;  D、有頭疽;  E、發頤。

【C】

下列各項中,除哪一項外,均由風熱夾痰或濕熱蘊阻所致:

  A、頸癰;  B、臍癰;  C、乳癰;  D、臀癰;  E、背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