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股骨頸骨折﹝Femoral_of_neck_of_femur﹞

【疾病科屬】:骨傷科

【疾病概述】:

股骨頸骨折﹝Femoral_of_neck_of_femur﹞是指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的骨折,是下肢常見骨折之一。多見於老年人,偶發於青壯年與兒童。

【診斷要點】:

1、傷後髖部疼痛,有時疼痛沿大腿內側向膝部放射。患肢不能抬舉及站立,髖關節功喪失,但嵌插骨折仍可短時站立或跛行。

2、囊內骨折腫脹、瘀斑﹝eccymosis﹞不明顯,囊外骨折則腫脹較明顯,或伴有瘀斑﹝eccymosis﹞。

3、有移位骨折患肢外旋﹝external_rotation﹞、縮短畸形,髖、膝關節輕度屈曲,並可捫及股骨大轉子﹝Trochanter_major﹞上移。 4、腹股溝﹝inguen﹞韌帶﹝inguinal_lig.﹞中點下方附近壓痛和縱向叩擊痛。

5、髖關節正、側位照片可明確骨折部位、類型和移位元情況。有懷凝者,應加拍健側照片對比。

【辨證分析】:

1、股骨頸骨折﹝Femoral_of_neck_of_femur﹞多由間接暴力所致。股骨頸部細小,處於疏鬆骨質與緻密骨質交界處,負重大。老年人因肝腎不足,筋骨衰弱,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有時僅受到輕微的外力,即可造成骨折。例如平地滑倒,髖關節旋轉內收﹝adduction﹞,臀部先著地或髖外側先著地,股骨頸受到旋轉和縱軸衝擊力,即可造成骨折。青壯年、兒童則多由車禍、高處墜下等強大暴力,而引起股骨頸骨折﹝Femoral_of_neck_of_femur﹞。

2、股骨頸骨折﹝Femoral_of_neck_of_femur﹞按發生部位,可分為頭下部、中央部和基底部骨折。

前二者骨折線在關節囊內,為囊內骨折,骨折後股骨頭血液供應甚差,故骨折不癒合、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較高。基底部骨折為囊外骨折,骨折近端血液供應較好,骨折癒合較快,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率較低。

3、老年患者傷後氣血更加虛弱,常可出現神色憔悴,面色蒼白,倦怠懶言,胃納呆減等氣血虛弱證候。若津液虧損,中氣不足,舟無水不行,可出現大便秘結。骨折後長期臥床,臥床容易發生褥瘡﹝pressure_sore﹞、泌尿系感染﹝Urinary_infection﹞、肺炎等合併症。

【辨證論治】:

新鮮無移位或嵌插骨折不須整復,但患肢應予以制動。移位骨折應儘早給予復位和固定。兒童股骨頸骨折﹝Femoral_of_neck_of_femur﹞整復後,可採用鋼針內固定。

【整復方法】

患者仰臥,助手用兩手固定骨盆。術者一手握患肢踝部,另一前臂伸於患肢膕下,並使膝、髖均屈曲90°,沿股骨幹縱軸向上牽引,矯正縮短畸形;然後依次將患肢伸直﹝extension﹞、外、展、內旋﹝Pronation﹞,以矯正成角和旋轉畸形,並使骨折面緊密接觸。整復後可作托掌試驗,將患足跟置於術者手掌之上,如患肢外旋﹝external_rotation﹞畸形消失,表示復位成功。也有採用骨牽引逐漸整復法,先採用中立位牽引,牽引2~3天后,逐漸將患肢改為外展﹝protraction﹞、微內旋﹝Pronation﹞位。若經骨牽引後仍未完全整復,尚可配合輕柔的手法,整復剩餘的輕度移位。

【固定方法】

無移位或嵌插骨折可用丁字鞋或輕重量皮膚牽引,患肢置於外展﹝protraction﹞中立位,制動6~8周。移位骨折則可採用三翼釘或鱗紋釘等內固定,術後用丁字鞋外展﹝protraction﹞中立位固定患肢3~4周。

【藥物治療】:

股骨頸骨折﹝Femoral_of_neck_of_femur﹞初期一般瘀腫不甚,但老年患者身體虛弱,骨折癒合較難,在治療上可按骨折三期辨證施治,但應提前使用補肝腎、壯筋骨藥物。老年患者若出現合併症時,應按病情的標本輕重緩急,進行辨證用藥,把保存生命放在首位。

1、【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ㄅ、主方:新傷續斷湯(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講義》)

→→處方:當歸尾12克,地鱉蟲6克,乳香3克,沒藥3克,自然銅(醋煆)12克,骨碎補12克,澤蘭葉6克,延胡索6克,蘇木10克,續斷10克,桑枝12克,桃仁6克。水煎服,每日1劑。老年體弱者,去當歸尾、桃仁,加黃芪15克、黨參20克。便秘﹝obstipation﹞者,加生地黃18克、火麻仁20克。

 ㄆ、外用方:消瘀止痛藥膏(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講義》)

→→處方:木瓜60克,梔子30克,大黃150克,蒲公英60克,地鱉蟲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共為細末,飴糖或凡士林調勻,外敷患處。

2、【中期治法】:和營生新,接骨續損。

 ㄅ、主方:肢傷二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桑寄生30克,生薏苡仁30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續斷12克,威靈仙12克,骨碎補12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ㄆ、外用方:接骨續筋藥膏(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講義》)

→→處方:自然銅3份,荊芥3份,防風3份,五加皮3份,皂角刺3份,茜草根3份,續斷3份,羌活3份,乳香2份,沒藥2份,骨碎補2份,接骨木2份,紅花2份,赤芍2份,地鱉蟲2份,白及4份,血竭4份,硼砂4份,螃蟹末4份。共為細末,飴糖或蜂蜜調煮外敷。

3、【後期治法】: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

 ㄅ、主方:肢傷三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2克,白芍12克,續斷12克,骨碎補12克,威靈仙12克,川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黃芪15克,熟地黃15克,自然銅10克,土鼈蟲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ㄆ、外用方:海桐皮湯(吳謙等《醫宗金鑒》)

→→處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當歸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紅花3克,威靈仙3克,甘草3克,防風3克,白芷2克。

解除外固定後,水煎熏洗處。

 ㄇ、中成藥:

  A、益腎補骨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

  B、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運動訓練﹝Exercise_training﹞】:

臥床期間應加強全身訓練,鼓勵患者每天做深呼吸﹝Breathe_deeply﹞運動或氣功,主動按胸咳嗽排痰,在臂部墊氣圈或泡沫海綿墊,取半臥位,預防發生長期臥床併發症。同時積極進行股四頭肌﹝quadriceps_femoris﹞舒縮活動、踝關節和足趾屈伸功能訓練,以促進氣血循行,防止肌肉萎縮﹝Muscular_dystrophy,MD﹞和關節僵直。

在骨折癒合前,要求患者必須做到三不:不盤腿、不側臥、不下地負重。無移位骨折及三翼釘等內固定者,3個月後可扶拐下地訓練,但一般不宜負重太早,應根據X-ray 顯示骨折癒合情況,考慮患肢逐步負重訓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