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是指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腱、韌帶、腱鞘、滑囊等軟組織的退行性變和急、慢性損傷,加之感受風寒濕邪致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症,從而引起肩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症的一種疾病。本病又名「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肩痹」等名稱。本病體力勞動者多見,女性略多於男性。推拿治療肩周炎有較好的療效。

 

【生理解剖】:

肩關節是人體具有最大活動範圍的關節,它是由肩肱關節、肩鎖關節、肩胛胸壁關節和胸鎖關節四部分組成的關節複合體。肩關節周圍有很多肌肉和韌帶附著,以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及活動肩關節,包括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背闊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以及喙肩韌帶、盂肱韌帶、喙肱韌帶等,同時肩部還有肩肱關節囊和眾多的滑液囊,起潤滑關節、減少摩擦的作用。肩肱關節的血供靠鎖肱前動脈、肩胛上動脈及旋肱後動脈等,肩關節血供豐富。靠近大血管主幹,流速較快,細菌栓子不易在局部停留,肩肱關節及周圍滑液囊主要受頸5和頸6神經支配,即肩胛上神經、肩胛下神經、肌皮神經和腋神經的關節支支配。肩肱關節是典型的球窩關節,其運動分為前屈、後伸、外展、內收、外旋和內旋。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病機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外傷、勞損: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廣泛的關節,其關節囊較鬆弛。維持肩關節的穩定性,多數依靠其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力量。跨越肩關節的肌腱、韌帶較多,而且大多是細長的腱,正常人的肌腱是十分堅韌的,但由於肌腱本身的血供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常有退行性改變;另一方面由於肩關節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活動比較頻繁。雙肩部軟組織經常受到上肢重力和肩關節大範圍運動的牽拉、扭轉,容易引起損傷和勞損。損傷後,軟組織的充血、水腫、滲出、增厚等炎性改變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久之則可發生肩關節軟組織粘連形成,甚至肌腱鈣化,導致肩關節活動功能嚴重障礙。


 

(二)肝腎虧虛,氣血不足:

中醫認為,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氣血不足,血脈周流運行遲澀,不能濡養筋骨,筋脈失其所養,血虛生痛,日久,營衛失調,筋脈拘急而不用。

 

(三)外感風寒濕邪:

《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本病的發生與風寒濕三邪的侵襲有關。其中濕邪長期滯留於關節,是導致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因濕性重濁粘滯,使氣血運行遲澀,易使肩部諸筋粘連。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久居濕地,風雨露宿或貪涼夜寐,露肩當風,以致風寒濕邪客於血脈筋肉,血受寒則凝,使筋脈失養,脈絡拘急而疼痛;寒濕之邪淫溢於筋肉關節,則關節屈伸不用。

 

【臨床表現】:

(一)有肩部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的病史。

 

(二)肩部疼痛:

初期常感肩部前上方、肱二頭肌短頭附著點、結節間溝及肩峰下方的三角肌附著點多處疼痛,疼痛可急性發作,多數呈慢性。常因天氣變化和勞累後誘發。初期疼痛為陣發性,後期逐漸發展成持續性酸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肩部受牽拉或碰撞後,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部怕風,怕冷,不敢向健側臥。疼痛可持續幾月至一年不等。

 

(三)功能障礙:

早期功能障礙多因疼痛所致,後期疼痛減輕而肩關節廣泛粘連,致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功能受限,尤以外展、內收、內旋及後伸功能受限為甚。特別是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梳頭、穿衣等動作均難以完成。日久,則可發生三角肌等的廢用性萎縮。

 

【檢查】:

(一)壓痛點:

本病在肩關節周圍可找到相應的壓痛點。主要在喙突、肩峰下、三角肌附著處、結節間溝及岡下窩(天宗穴)、肩胛內側緣等處,常有不同程度的壓痛。

 

(二)肩關節功能檢查:

作肩關節上舉、外展、後伸、內收、內旋及外旋活動。觀察並記錄其活動幅度及粘連程度。

 

(三)X光檢查:

一般無異常改變。後期可出現骨質疏鬆,岡上肌腱鈣化,大結節處有密度增高的陰影,關節間隙變窄或增寬等現象。

 

(四)肩關節造影:

可見關節囊有粘連現象。


 

【診斷】:

根據發病年齡、典型症狀、體徵及相關檢查,可做出診斷。

 

【鑒別診斷】:

(一)岡上肌肌腱炎:疼痛多在肩外側岡上肌肌腱止點處,局部壓痛,且可觸及肌腱增粗、變硬等。肩外展出現典型的疼痛弧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

(二)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疼痛部位局限在肩前肱骨結節間溝處。少數患者可觸及條索狀物。肩關節內旋試驗及抗阻力試驗陽性。

(三)肩峰下滑囊炎:疼痛部位在肩外側深部,並向三角肌止點放射。活動受限以肩關節外展、外旋為主,如外展超過60°反而疼痛減輕。

 

【治療】:

(一)治療原則:對初期疼痛較敏感者,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對後期粘連患者鬆解粘連,滑利關節,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二)取穴及部位:肩井、肩髃、肩內陵、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手三裏、合穀等,肩臂部。

(三)主要手法:滾、揉、拿捏、點壓、彈撥、搖、扳、搓抖等手法。

(四)操作方法:

1、準備手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側,用一手托住患者上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扌袞)法或拿揉法施術,約3分鐘,重點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後部,同時配合患肢的被動外展、旋外和旋內活動,以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粘連鬆解。

2、治療手法:接上勢,醫者用點壓、彈撥手法依次點壓肩井、秉風、天宗、肩內陵、肩貞、肩髃等穴,約5分鐘,以酸脹為度,對有粘連部位或痛點施彈撥手法,以解痙止痛,剝離粘連。接上勢,醫者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心作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反復10次;然後再作肩關節內收、外展、後伸及內旋的扳動各5次。接上,醫者用拿捏手法施於肩部周圍,約2分鐘,然後握住患者腕部,將患肢慢慢提起,使其上舉,並同時作牽拉提抖,反復10次。

3、結束手法:最後,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3~5遍,並牽抖患肢15次,結束治療。

 

【其他方法】:

封閉、針灸、理療、體育療法等。

 

【注意事項】:

(一)治療前先拍X光片,以排除骨關節本身病變。

(二)運用手法要輕柔,不可施用猛力,以免造成骨折或脫位等嚴重損傷。

(三)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涼,以免加重病情,影響治療效果。

(四)一定要進行適當的肩部功能鍛煉,並遵循持之以恆,循序漸進。

 

【按語】:

本病癒後良好,一般功能均能恢復,且痊癒後很少複發,但有糖尿病史或結核病史的患者,治療效果較差。

 

【經筋思考】

肩周炎:一般發生在手三陽,其問題一定要處理手三陰甚至同側的足少陽,或對側的足三陰。

 

【經筋分享】

一位80歲的阿婆,主訴右肩無法上舉,其右側裝有心律調整器,以經筋手法調整後,改善許多,但阿婆不是很滿意,最後辰奕從腹腔解,將條索解開後,逆轉更多。

 

 

 

A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