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

【解剖】:

第三腰椎位於腰椎生理前凸的頂點,其橫突是腰椎中最長的。 橫突由椎弓根與椎板會合處向外突出,其上有眾多大小不等的肌肉附著,相鄰橫突之間有橫突間肌,橫突尖端與棘突之間有橫突棘肌﹝Transversospinales_m.﹞,橫突前側有腰大肌﹝greater_psoas_m.﹞及腰方肌﹝Quadratus_lumborum_m.﹞,背側有骶棘肌,尚有腹內、外斜肌和腹橫肌﹝transverse_m._of_abdomen﹞﹝transverse_m._of_abdomen﹞借腰背筋膜起於腰1~4橫突。

腰部的脊神經﹝Spinal_n.﹞出椎間孔後,分為前後二支,前支較粗,構成腰骶神經叢; 後支較細,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內側支分佈於肌肉,外側支成為皮神經。 臀上皮神經﹝Superior_cluneal_n.﹞發自腰1~3脊神經﹝Spinal_n.﹞後支的外側支,穿過橫突間隙向後走行,再穿過附著在腰1~4橫突之腰背筋膜的深層,然後入骶棘肌至其背側與淺筋膜之間向下走行,在骶棘肌的外緣腰三角處穿過腰背淺筋膜,在皮下組織層分為內、中、外三支,越過髂脊﹝iliac_crest﹞,部分神經纖維入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其餘分佈於臀部及大腿後側皮膚。

【病因病理】:

由於第三腰椎位於腰椎生理前凸的頂點、中間位置,是腰椎五個椎體活動的中心,是腰部屈伸及旋轉活動的樞紐。

第三腰椎橫突是腰椎中最長的橫突,承受槓桿作用力最大,其上所附著的肌肉、韌帶和筋膜承受的拉力較大,故極易損傷,出現水腫、滲出等炎症反應及粘連、纖維化,肌肉緊張或痙攣,使穿過其周圍肌筋膜的神經血管束受到卡壓,神經的血液供應減少、營養不良,可使神經水腫變粗,出現第三腰椎橫突周圍乃至臀、大腿後側臀上皮神經﹝Superior_cluneal_n.﹞的疼痛。

【診斷】:

本病多見於青壯年,大多數患者有腰部扭傷或慢性勞損史,病程較長並常反復發作。 臨床症見一側或兩側腰部或腰臀部持續性疼痛、酸脹,晨起或彎腰時疼痛加重,部分病人疼痛可沿下肢外側向下放射,無間歇性跛行。

查體:可在第三腰椎橫突上觸及明顯壓痛,並可觸及第三腰椎橫突尖部腫脹、肥大或條索狀﹝Strip_funicular﹞,壓痛可向臀及大腿外側放射。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後緣與臀大肌﹝Greater_gluteus_m.﹞前緣的交界處可觸及條索狀﹝Strip_funicular﹞,且有明顯的壓痛,常可觸及痙攣的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病程長者可伴有臀肌萎縮。直腿抬高試驗、屈頸試驗、挺腹試驗均為陰性。 X光檢查:可見第三腰椎橫突過長。

【治療】:

反阿是穴治療:本病的反阿是穴多位於第12胸椎(或其上下椎)、的棘突外側緣,可在此觸及一個酸脹敏感點,伴有臀外側症狀者還可在腹股溝下緣的髂腰肌﹝iliopsoas_m.﹞以及五樞穴處找到反阿是穴。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若症狀較輕,使用反阿是穴的點揉或毫針針刺即可當即見效。

推拿時注意在反阿是穴上治療的同時,必須做整個腰、背部肌肉的充分放鬆,並選做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闊筋膜張肌﹝tensor_m._of_broad_fascia﹞、髂腰肌﹝iliopsoas_m.﹞、臀大肌﹝Greater_gluteus_m.﹞的放鬆。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亦多屬肝腎虧虛,一般均伴有局部畏冷、喜溫喜按,可使用火針在反阿是穴或局部正反穴點刺治療,或施用毫針的欲行刺法和遊巷刺法,或用艾灸。亦可輔用熱敷、藥熨。還可選用大椎、命門等穴配合使用。

本病易於長期反復發作,在治療的同時應囑患者積極鍛煉腰部肌肉,提高腰肌力量,改善肌肉狀態,增加脊柱穩定性。日常生活中注意端正坐姿,改正不良工作姿勢,長期朝一側睡眠者應予糾正,避免受涼。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後,將針刀刀口線平行於肌纖維走向刺入反阿是穴或正反穴內,做縱向的鬆解2~3次後出針。 術畢以創可貼粘貼針口。

傳統取穴:可選用腎俞、命門、委中、太溪等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