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
經絡:
足趺屬肝膽胃三經,足大指屬肝脾二經,次指中指俱屬胃經,四指屬膽經,小指屬膀胱經。
足跗發:
一名足發背,屬肝胃二經之會,由濕熱乘虛下注也。
初宜衛生散,加木瓜、檳榔、紫蘇之類為引。
壯實者由風痰熱積而成,宜牛黃金虎丹,繼以十全大補湯,托裏溫中湯。
陽疽發足趺,膿稠可治,膿清難治,紫陷黑血者不治。
足心癰:
一名湧泉疽,初起湧泉穴,發熱乃其也。
由腎陰虛損所致。宜隔蒜灸之,服活命飲,送六味地黃丸。
有表裏症者,量為汗下,已成者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丸,大劑餌之,取多年羊角燈燒煙薰之。
若黑陷不腫,不潰膿穢,煩渴嘔逆,小便淋沚,疼痛徹骨,脈微代者,為三陰敗症也,不治。
脫疽:
生于足大指,亦生手大指。
初起黃泡,次如煮熟紅棗,久則黑氣浸漫,相傳五指,由膏粱之變及痛氣穢者死,是症也。
在肉則割之,在指則截之,欲其筋隨骨出,以洩其毒,亦無痛苦。
若待毒筋內斷,骨雖去而仍潰者,亦不治也。
有為遺體不忍傷之而至夭者,則尤傷矣。
然又不可一己醫治,必與眾議,更聽患者情意方可,蓋為首尾變駁不定也。
截法:
於未延散時,用髮十餘根,纏患指本節盡處,扎十餘轉,漸漸緊之,隨用蟾酥餅於原起米粒頭上,加艾灸至肉枯瘡死為度。
次日,本指盡黑,方用利刀,尋至本節縫中,將患指徐順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餘腫以離宮錠子塗之。
次日,倘有黑氣未盡,單用蟾酥餅研末摻之,膏蓋之,黑氣自退,其膿自生,用紅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內服滋腎健脾安神補氣養血等藥,須內無變症,外無混雜,十中可治三四。
若割取之後,黑氣仍漫,痛腫尤甚,氣穢無膿,口乾舌硬,神昏不食者,死。一灸有關穴。
有因修甲受傷,咬傷凍傷,或因扎傷所致者。
宜各詳其因,分而治之,此為形似而來,非穴真而受異也。
敦疽:
惟大指為脫疽,其餘足指患之則為敦疽,一名足指發,腫痛赤色,自潰者由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宜隔蒜灸之,或陽燧錠子灸之,離宮錠子塗之,服無憂散、托裏散,已潰者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灸踝骨尖數壯。
若先渴而後患者,或先患而後渴者,色黑而不潰不痛者,此高粱傷脾,房勞傷腎,精氣已竭也,不治,或治如前法,亦有得生者。
甲疽:
因剪甲傷肌,或甲長侵肉,致使氣血沮遏而不通,久之腐潰而生瘡泡,或胬肉裏上,指甲腫痛者,此肌肉之病,不循經絡,亦不形於診也。
大抵甲疽,惟宜剔甲,則不藥可癒,先用陳皮煎湯浸洗,次用木綿旋摺,塞入甲內,漸漸添之靸甲起以剪去之,搽烏倍散。
足跟疽:
生于足跟骨下,一名兔齧,若兔之囓也,此處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
若瘡口不合,則蹻氣不能發生,腎氣由此而洩,惟宜大補,否為終身之疾。
如漫腫寒熱,體倦食少者,脾虛下陷也,補中益氣湯。
晡熱作痛頭,頭目不清者,脾虛陰火也,補中并六味地黃丸。
痰涎上升,口舌生瘡,腎水乾涸也,補中并加減地黃丸,皆以滋其化源也,外以鹽湯洗之,白朮為末摻之,二日一換。
厲癰:生于小指,延于足傍,其狀不大。
四淫:
生于足上下,其狀大癰。
二症辨形如脫疽,用藥如敦疽。
再足指縫腫癢出水者,腳心發熱作癢肌羸作渴吐痰者,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
腫硬色白不潰者,由陰虛為外寒所襲也,大防風湯,若專攻其毒,未見其有生也,足指縫爛至足底,大塊厚皮脫去,外若淺而內深,痛難行步者,取東行樹根白皮(四兩)搗爛,同生白酒入瓶內,重湯煮數十滾取服,再飲以醉為度。
臭田螺:
生足指丫,起白斑作爛,癢痛流水,甚則寒熱,足面俱腫,由胃經濕熱下注,用甘草湯洗之,嚼細茶塗之,或用鵝掌皮燒存性敷之,或生桐油調敷,甚者蟾酥餅搽之,三日後易珍珠散,腫處敷金黃散。
牛程蹇:
足根腫脹,皮肉頑硬,由熱腳下水見風,致令氣滯血枯所致。
初起用盆一個,內安磚,磚上安鴿糞,糞上合罩籬上,次以滾水從旁沖入,蒸之浸之,冷則易之,或用新磚燒紅,用韭菜汁和醋潑之,以腳踏之薰之,內注者針之,硬皮敲裂者剪之,破流膿水者牛角散,肉不生者絳珠膏,皮不生者珍珠散。
土栗:
生足跟之旁,黃腫如琉璃,無膿,由行路崎嶇,肭傷筋骨所致。
宜活命飲,膿熟針之。
冷疔:
生于足跟,初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至腐爛紫黑,深孔出血水,氣穢,經久不瘥。
宜以神燈炤炤之,鐵粉散敷之。
腳氣瘡:
足膝間生瘡。
由腎虛風濕相搏所致,久則漸增腫痛,出黃水,身熱,經久不瘥。
宜服:犀角散,洗漏蘆湯,敷龍骨散。
田螺泡:
生于足間,忽如火燃,隨生紫白黃泡,脹痛。
由脾風熱所致,服解毒瀉脾湯,外則排破貼膏。
肉刺:
俗名雞眼,用針撥破,以蟾酥五分湯化,調鉛粉(一錢),塗之裏之,一以刀修淨厚皮,取河豚魚膽塗紙上貼之,二三次,不發,以膽陰乾收用。
足部主治方:
牛黃金虎丹:
治足面生瘡,下連大指,上連骨,每歲數,發癢痛不常,血出如湧,服此丹,良久大痛,下硬物數十粒如鐵,則痛癢頓除,數日結痂而癒,此方原載風門,治中風痰壅塞,今以治臟腑久積毒,如神。
牛黃(五分)、冰片(一錢)、膩粉(五錢)、雄黃(飛三兩)、白礬(枯五錢)、金箔(為衣)、天雄(炮去皮臍二錢五分)、膽南星(五錢或酒蒸蒸七日夜)、天竺黃(五錢);
右為末,煉蜜為丸,重錢半,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新汲水化下。
孕婦勿服。
百草霜:
腳面生瘡浸淫不已,不問癢痛,新舊悉效。
羊糞置互上,四畔炭火燒,盞覆,存性為末,麻油調敷,癢加輕粉,痛入麝香。
烏倍散:
治嵌甲。
草烏(五錢)、白丑(一兩)、龍骨(二錢五分)、文蛤(全者四兩);
先將三捶碎,入文蛤同炒,至焦黑色,只用五倍子為末,油敷,濕則乾摻。
牛角散:
治牛程蹇,破流膿水。
牛角尖(燒灰)、水龍骨、松香、輕粉(等分);
右為末,用牛骨髓調搽。
鐵粉散:
治冷疔。
生鐵粉(即針砂如無用黑鉛四兩,鐵杓傾水中再化傾以鉛盡為度去水取末用三錢)、加松脂、飛丹、輕粉(各一錢)、麝香(一分);
右各為末,和勻,先用葱湯洗淨,以油調搽,油紙蓋之扎之。
加味神燈炤:
治脫疽敦疽。依原方加蜈蚣三條,番木鱉一個。
右為末,和勻作撚薰炤如常。(見首卷);
立應神燈炤法:
治漏蹄風,足跟疽,及楊梅結毒。
依原方,(見首卷)、加銀硃(二錢),水銀(一錢),黑鉛(七分),和勻,薰炤如法。
一方:硃砂、雄黃、銀硃(各三錢),黑鉛(一錢),化入,水銀(一錢五分);
右為末,用紅棗肉二十個,杵如泥,分十丸,每日用一丸,放小口罐內,對患處燒薰,勿令泄氣,三日三丸,即癒。
犀角丸:
治腳氣腫痛,風毒生瘡,心神煩燥。
犀角尖、天麻、羌活、枳殼(麩炒)、白蒺藜、防風、黃芪、白鮮皮、黃芩(各七分)、檳榔(一錢)、甘草(炙五分)、烏梢蛇(二錢酒浸);
用水鐘半,生薑五片,煎一鐘服。
漏蘆湯:
洗風毒腫痛,濕瘡腳氣。
漏蘆、白蘝、槐白皮、五加皮、甘草(各一兩五錢)、白蒺藜(四兩);
右㕮咀,每用五兩,水一斗,煮,六升,去渣淋洗。
龍骨散:
治腳疽,并久遠惡瘡。
白龍骨、輕粉(各二錢五分)、豶猪糞(新瓦焙乾燒存性五錢);
共為末,先以口噙虀水或湯洗瘡淨,見紅肉,次以香油調敷。
足部應用方:
衛生散、十全大補湯、托裏溫中湯、六味地黃丸、陽燧錠子、離宮錠子、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大防風湯(見股部)、蟾酥餅(見疔瘡門)。
補遺經文: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
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血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膕,(言熱也熱則筋弛)
積氣留舍,榮衛不養,肉縮筋攣,肘不得伸,(言寒也寒則筋攣)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大寒留於溪谷也。(谷者臀也,谿者二肘二膝四腕也。);
五臟有邪,留於四肢節。
《經》云: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臀有邪,其氣留於兩膝;
又曰:脾病在谿。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