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部:
三里發:
生三里穴,形如牛眼,五七日出黑血,拘急冷痛,由勞力傷筋所致。
惟湯藥射其外自癒。
腓腨發:
生足小肚,寒熱煩燥,由腎虛積熱所致。
初宜衛生散加牛膝、木瓜。
已潰,用十全大補湯及腎氣丸補之,出清水者死。
黃鰍癰:
生小肚內側,長三四寸,一名脛陰疽,微紅微腫,堅硬如石,痛甚,由脾經濕熱,或肝經積憤所致。
初宜五香流氣飲,加下部引經藥,潰而出清水,嘔吐不食者,不治。
青蛇毒:
生足肚之下,亦長二三寸,寒熱不食。
由足少陰、太陽濕熱下注,蛇頭向下者順,向上難治。
宜針蛇頭,出黑血,搽拔疔散,腫處塗離宮錠子,內服藥與腓腨發同。
接骨發:
生足接骨之上,足肚之下,形如核桃,色赤堅腫,不痛。
宜早出膿,慮其損筋。
附陰疽:
生於內踝已上三寸。
《靈樞》為兔齧,初起小泡,漸生赤腫,痛能徹骨,如無膿者,不治。
內踝疽:
生于內踝骨上,一名鞋帶癰。
《靈樞》為走緩,色不變而石,屬肝胃二經虛熱。
外踝疽:生于外踝骨上,屬膽與膀胱虛熱。
穿踝疽:
初則內踝腫痛,久則串及外踝,內外通腫也,由足三陰經虛熱下注。
初宜紺珠丹、榮衛返魂湯。
膿成者針之,潰者補之,補而不應者,必成廢疾,灸患足大指端三壯。
濕毒流注:
生于足脛,狀如牛眼,由風濕外漏。
初宜紺珠丹加下部藥。
瓜藤纏:
生于足脛,結核數枚,腫痛久之,潰爛不已,屬足太陽經濕熱。
初宜榮衛返魂湯加減,或五香流氣飲。
腎氣遊風:
生于足肚,紅腫熱痛。
宜紫蘇流氣飲,及檳榔丸。
血風瘡:
生於脛,一名爪風瘡,由三陰經風虛血燥所致。
初發則搔癢無度,破流脂水,日漸沿開。
宜當歸飲子加梔子、柴胡,忌投風藥。
如寒熱食少體倦者,肝脾鬱火也,八味逍遙散。
晡熱盜汗者,腎肝虛也,六味地黃丸。
若婦人,則由經脈不調,血氣漬於足陽明也,五積散加黃柏、牛膝,俱外兼敷洗。
腨瘡:
女人為裙風褲口,
生於外腨者,由三陽經濕熱,易治。
宜胃苓湯,加紫蘇、牛膝以滲濕。
次服八珍湯,加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連翹、金銀花以固本。
生於內腨者,由三陰經虛熱,難瘥。
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白芍藥,及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外兼洗貼蒸灸等法。
鱔漏:
生于腿肚成瘡,孔深出水,用石灰二三升入盆內,百沸湯,先薰後洗,以瘡發癢為效。
四彎風:
生于腿彎腳彎,一月一發,癢不可忍,形如風癬,搔破成瘡,用大麥,升入砂鍋內,水煮麥開花為度,乘熱先薰後洗,日二三次,五七日可癒。
脛部主治方:
紫蘇流氣飲:
治腎氣遊風。
紫蘇、厚朴、陳皮、香附、檳榔、大腹皮、桔梗、芍藥、白芷、甘草;
用水二鐘,氣薑三片,紅棘二個,煎一鐘,食前服。
檳榔丸:
治症同前。
檳榔(二兩)、枳殼(二兩)、大黃(四兩)、木瓜(兩半)、木香(一兩);
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水任下。
當歸餅子:
治血燥膚癢,及風熱瘡疥。
當歸、芎藭、白芍、生地、防風、荊芥、白蒺藜、何首烏(各一錢)、黃芪(五分)、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一鐘,食遠服。
搜風順氣丸:
見痔漏門並癩風門。
治腰腿疼痛,風濕腳氣,及下注一切惡瘡。
海桐皮酒:
治風熱腫痛。
海桐皮、五加皮、薏苡仁、獨活、防風、全蠍(炒)、杜仲(炒)、牛膝(各一兩)、生地(三兩);
上㕮咀,入布袋內,浸無灰酒一斗五升,密封。春冬浸七日。夏秋浸三日。任服。
玄精湯:
洗血風瘡,並賺瘡,癢至徹骨者。
用鹽滷水溫洗之,或食鹽一碗,滾水沖化洗之,洗去腐肉,以出紅筋為度,則好肉自生,次用雄黃、黃柏(各二兩),輕粉(三錢),和勻敷之,絹帛扎之,半月方解。
一用:漏蘆煎湯洗之。
乳香法紙:
治爪風等瘡,及一切寒濕瘡。
用薄油紙四張,每張篩乳香末二錢五分,雙折,捲一寸闊,復作三折,兩頭線扎,用甘草(一兩二錢),水三碗,煮紙,須壓之,煮一炷香取起,去線,將紙攤桌上,每張用輕粉(三錢),不可研篩紙上,用棕帚刷之,令勻,陰乾收用,用時隨大小剪貼,三日一換,自然生肌,如無水出,不必再換。
銀蠟法紙:
治症同前。
厚綿紙鋪熱鐺上,用黃蠟於紙上擦之,令蠟化入紙內,候冷,用真輕粉勻篩紙上,摺注壓收,用時隨瘡大小剪塊,潤紙貼之,一日一換,即瘥。
柏粉膏:
治血風等瘡。
輕粉為末,用生柏油調,隨瘡大小攤紙上,先用米泔水煎甘草洗過,貼之,布扎緊勿動,先三日痛,次二日癢,再二日共七日去藥,己痊癒矣。
三益膏:
治血風等瘡。
先用銀朱加蓖麻子肉,杵如泥,作夾紙膏貼,去黑肉令盡,隨煮豬頭肉湯洗之。
次用青布五寸,入生豬板油(一兩)、白蠟末(三錢),卷條燃著,按其油搽之癒。
荊芥、白蒺藜、何首烏(各一錢)、黃芪(五分)、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一鐘,食遠服。
生香膏:
瘡血風等症。
白松香(四兩,用葱汁煮乾為末、加生猪板油(二兩);
搗成膏貼之,次用紅粉生肌。
絳硼膏:
治下部一切寒濕血風頑等症。
香油(半斤)、荊芥、防風、川椒(各一兩)、槐枝(二兩)、杏仁(五錢浸七日);
煎枯,去渣,入黃蠟一兩溶化,離火,再下;
硼砂(五錢)、乳香、沒藥、兒茶(各三錢)、黃丹(一錢)、血竭(二錢),一加樟腦(五錢)、白花蛇(炙,一錢五分);攪勻,收用。
非疥藥:
脛瘡多年不癒者,此效。
水銀、文蛤、鉛粉、松香(各三錢)、陀僧(一錢)、銀硃(五分)、樟腦(四錢)、象牙(二錢)、珍珠(二分)、大楓子(三個)、核桃肉(十三個);
共搗勻,加香油調敷。
松油膏:
治血風等瘡,諸藥罔效者。
枯礬(十兩)、礬紅(二兩)、麝香(三分)、冰片(五分)、熊膽(一錢)、輕粉(三錢)、乳香、沒藥、黃丹、甘草、黃柏、大風子肉、天麻子肉(四味俱炒黑色,各五錢)、雄黃、蒼術、厚樸、苦參(各一兩);
上為末。先用槐枝、蔥、艾、川椒煎水洗過,次用松油調敷。紙蓋布紮,二日一換。敷洗如前。
取松油法:
取松節五六斤,劈如指尖粗細,用水缸一個,貯水於內,用銅盆一個,水浸,盆底與缸平。
上用米篩一個,堆松節於篩上,次用稻草灰蓋松節令密,頂上置火,倘松節煙出,即用灰蓋之,松油自下盆內,瓷瓶收之,勿令洩氣,其松節燒過而米篩不壞為異。
弘濟膏:
治下部浸淫瘡疥,及上部頭面蝕等瘡。
雄黑豆炒爆研破,入酒瓶內,與血餘相間鋪之七八分滿,以鐵絲罩口,或槐、柳枝塞之。
次將方磚一個,中鑿一孔,以瓶口倒合於磚,口內泥封密。
再次挖地一井,井內安碗一個,將磚蓋井上,以瓶口對碗為要,磚四圍封密,勿令通風。
次以乾馬糞堆磚上,以埋過瓶底為度,尖上燃火焚之,過宿俟灰冷,取出碗內油,以鵝翎蘸掃患處。
頑蒸法:
取豆腐切指厚片,隨瘡大小貼之,腐上鋪艾灸之,灸完加艾,以腐水乾,換腐再灸如前,腐以三換,艾以斤許為度,則頑腐皆化,次敷他藥,方能獲效。
一用:麵作井,圈圍瘡口,井內安蠟餅一銅錢厚,蠟上鋪艾灸之,其蠟則化入瘡內,俟火盡去艾灰,其瘡之腐肉,及四邊鎖口,盡行挑去,換生肌藥收口。
脛部應用方:
衛生散、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腎氣丸、八珍湯、離宮錠子、紺珠丹(俱見首卷)、榮衛返魂湯(見腫毒門)、八味逍遙散(見瘰門)、拔疔散(見疔瘡門)、五香流氣飲(見流注門)。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