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膝部:

 經絡:

 《經》云:肉之小會為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

 又曰:病在溪;

 又曰:有邪其氣留於兩膝,諸筋皆屬於節,筋病皆屬於節,又屬乎也,筋病無多食酸

 忌用:風藥,諸癰發於節而相應者,不治。(應為內發透外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三十日死。(陽為諸節之背,陰為諸節郄間也);

 

 疽:

 發于膝。

 《靈樞》云: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者死,柔之者生。

 

 膝癰:

 膝蓋腫痛也,初起,用衛生散加牛膝,或用加味二妙散。

 

 膝眼風:

 膝之兩傍有穴,名鬼眼穴,初起腫痛如錐,寒熱偏劇。

 宜紺珠丹和之。

 

 鶴膝風:

 兩膝內外皆腫,寒熱間作,痛如虎咬,股漸細而膝愈大是也,屬足少陽陽二經。

 初宜紺珠丹汗之,外以玉龍膏酒調敷之,以住痛回陽。

 如汗後腫痛不減,陰寒深伏也,大防風湯溫之,或加乳香以住痛舒筋,灸膝眼穴二七壯,甚者見青筋,痛引足心,灸三陰交穴二七壯。待伸直為止,再甚者,則於膝頂上灸七壯,乃秘穴也。

 

 遊膝風:

 只一膝痛引上下為異耳,發微熱,不甚腫。

 初宜紺珠丹汗之。

 

 

 

 石疽:

 腫不變色,漫腫疼痛,堅硬如石,此寒氣之腫也。

 或搗生商陸根,加鹽少許敷之。

 

 緩疽:

 其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黯紫,皮肉俱爛,二症俱宜溫補。

 按右諸症,雖云:腫有淺深,感有輕重,其所受皆因真氣虛而邪氣得以深襲之也,故附骨疽、鶴膝風等症,由虛者多有之,前人用附子者,為溫補腎氣,又能行藥勢以散寒邪也。

 亦有體虛露臥,為冷氣所襲者,則不能轉側,乍熱而無汗,按之其痛應骨,為賊風所傷者,則不甚熱而惡寒,不時汗出熨之而痛少止,俱服大防風湯,敷玉膏可癒,如失治,則變攣曲偏枯之敗症矣。

 

 又兩膝腫痛而腿筋弛長者,由陰虛濕熱所乘也,主以六味丸,佐以八珍湯加牛膝、杜仲,間以補中益氣湯。

 又脾胃虛者,以補中益氣湯。

 若精涸口乾,中氣不足也,加五味子。

 頭暈頭痛,陽氣不升也,加蔓荊子。

 

 肝腎傷者則形瘦嗜臥,寢息發熱,痰盛作渴,小便頻數,五臟虛損也,俱宜六味地黃湯。

 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無力,頭暈吐痰,腎氣冷敗也,俱宜八味地黃丸。

 膿成及潰後畏寒憎寒者,陽氣虛也,膿水清稀不生肌肉者,氣血虛也,虛熱往來有時而動者,無根虛火也,俱宜十全大補湯。

 按右三湯,俱佐以大防風湯為要,再如食少腹脹,脾胃虛也,四君子湯。

 面色痿黃,脾胃弱也,六君子湯。

 發熱晡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白朮。

 發大渴而不欲近衣,面目赤色,脈大而虛者,血虛發燥也,當歸補血湯。

 

 委中毒:

 生膝後摺紋中,堅硬如石,微腫微紅,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也,治緩則筋縮而成廢疾。

 宜刺委中穴筋上,出紫黑血,又宜服逐瘀活血等藥候瘀血下,自消。

 

 上水魚:

 生摺紋之側,結長核如魚,作腫痛。

 宜用針亂刺核上,出其惡血,再以活瘀之藥敷之。

 

 膝部主治方:

 加二妙散:

 治膝腫初起者。

 黃柏(七分)、蒼朮、歸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膽草(各一錢)、黃芩、連翹、羌活(各五分)、紅花、木通、甘草(各三分)、金銀花(二錢);

 用水二鐘,煎八分,加薑汁二匙,食前服。

 

 藥酒方:

 治鶴膝等風。

 松節(二兩)、青風藤、虎脛骨、草烏(薑汁浸炒)、葳靈仙、薏苡仁、杜仲、五加皮(黃連洗)、當歸、牛膝、芎藭、金銀花、紅花(各一兩)、木瓜(八錢)、白芷、川山甲、獨活、沒藥、乳香(各五錢)、肥皂子仁(四兩)、核桃仁(四兩,杵如泥);

 燒酒二十斤,黃蠟(四兩),入內,封口,重湯煮三炷香,取出埋土內三日,空心食前任服,核桃肉過口。

 

 


 

 五加皮酒方:

 治鶴膝等風。

 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無灰酒(一斗);

 煮三香,日二服,以醺為度。

 

 洗方:

 治鶴膝等風。

 靳艾(半斤)。水煎蒸洗,洗一次,消一分。

 

 膝部應用方:

 衛生散、紺珠丹、回陽玉龍膏、大防風湯(見股部)、六味地黃丸、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俱見首卷)。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