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漏附餘:
凡醫痔者,先服血血解毒藥三四劑,如涼血地黃湯,通聖散之類,次服槐角地榆丸及臟連丸(半斤),消內毒以斷其根。
又下之太急,或致脫肛,以法上之。宜收肛散。
如涼之太甚,或致遺精,以法補之。宜補漏丸。
《脈經》云:趺陽脈浮,必腸痔下血,腸痔下血。
風熱居多。宜條芩,黃連、生地、槐角,或小薊、丹參。
以清其熱。宜當歸、川芎,佐以紅花。
以調其血。宜人參、枳殼、升麻。
以順其氣,因寒者加茯苓、木香。
因酒者加葛根,烏梅一個,黑豆百粒,夫升麻者痔症必用之藥也。
如不應,純宜溫補,用四君子湯加黃芪,扁豆,或參苓白朮散,蓋大腸下血,以胃氣收功,胃氣回,血自歸經矣。
凡用枯痔藥,必先圍護週圍好肉,用黃連鬱金、石膏等分,白芨減半,蜜水調稀塗之,薄紙蓋之,次上枯藥,或加片麝。
凡換枯痔藥。 宜用羌活、獨活煎湯洗之。
凡痔已枯盡而不脫者,用靈磁石一錢,僵蠶、川烏各末五分,冷水調塗之,立脫。凡痔已脫,先用廿草剪湯洗之,再用荊芥、文蛤,煎湯洗之,則不生膿,脫後肉癢者,煎粉甘草濃汁,洗之。凡痔頭大根小者,以線扎之,頭小根大者用藥枯之,俟痔落而再醫,無如漏孔,就可收口,有漏者插以藥丁,通腸者掛以藥線,無痔而有漏者,以因肛門邊先結腫硬,半年一載,此塊作痛出膿成漏,尤內通腸,而後外潰也,必有附管,治非取管掛線,不能收功。
痔有三不醫,為番花痔、臟癰痔、鎖肛痔也,雖強治之,恐未能全效。
凡插藥丁退管,不可頂底,如孔深一寸,插藥七八分為度,早晚插藥二次,至三四日,孔大加數插之,至七日後,患處四邊,裂關縫,即搽玉紅膏,再七日自落,落後仍搽玉紅膏,看四邊內外,無黑腐時,換生肌散,膿稠時,換珍珠散收口,不可貼膏藥,恐其呼膿,收口必緩,必內服蠟礬丸以乾其膿,忌食生冷,犯之無效。凡用掛線孔多者只先治一孔,隔幾日再治一孔,如線落口開者,敷生肌散。
十漏有八:
腎俞漏,生腎俞穴。
瓜瓤漏,形如水西瓜瓤之類。
腎囊漏,漏管通入於囊也。
纏腸漏,為其管盤繞於肛門也。
屈曲漏,為其管曲屈不直,難以下藥至底也。
串臀漏,蜂窠漏,二症若皮硬色黑,必內有重管,雖以掛線,依次穿治,未免為多事。
通腸漏,惟以此漏,用掛線,易于除根。是以有善惡之分也。再有年老氣虛者,虛勞精竭者,脾虛久瀉者,皆為不治。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