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南豐李氏補瀉】:

《圖注難經》云:『

 手三陽,從手至頭,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

 足三陽,從頭至足,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足三陰,從足至腹,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

 手三陰,從胸至手,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大要以子午為主,左為陽(從子至午,左行為補),右為陰(從午至子,右行為瀉,陽主進,陰主退),手為陽(左手為純陽),足為陰(右足為純陰)。

 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

 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陽中之陰。

 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

 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陰中之陽。

 今細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鹽指退後),呼之為隨(午後又以大指退後為隨,進前即經之從外,退後即經之從內),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右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人右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右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右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左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左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

 男子午前皆然,午後與女人反之。

 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合六經起止故也。

凡針起穴,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

 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

 左外右內,令氣上行,右外左內,令氣下行。

 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女人相反。

 蓋以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人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男女上下,平腰分之故也。

 至於呼吸,男女人我皆同,何亦有陰陽之分耶?

 蓋有自然之呼吸,有使然之呼吸,入針出針﹝withdrawing_needle﹞,使然之呼吸也。

 轉針如待貴人,如握虎尾,候其自然呼吸。

 若左手足候其呼而先轉,則右手足,必候其吸而後轉之;若右手足候其吸而先轉,則左手足必候其呼而後轉之,真陰陽一升一降之消息也。

 故男子陽經午前以呼為補,吸為瀉。

 陰經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反之。

 女人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陰經以呼為補,吸為瀉,午後亦反之。

 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屍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

 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

噫!

 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互錯綜如是。

 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

 嘗愛《雪心歌》云:『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迴圈無暫歇,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有以淺深言者,《經》言:『春夏宜淺,秋冬宜深。』

 有以榮衛言者,《經》言:『從衛取氣,從榮置氣。』

 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益其虛也。

 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於前,而瀉奪其實也。

 然補之不可使太實,瀉之不可使反虛,皆欲以平為期耳。

 又

 男子輕按其穴,而淺刺之,以候衛氣之分。

 女子重按其穴,而深刺之,以候榮氣之分。

 有以虛實言者,《經》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此迎隨之概也。

 凡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如心之熱病,必瀉於脾胃之分,針順而隨濟,即補其母也。

 如心之虛病,必補於肝膽之分。

 飛經走氣,亦不外於子午迎隨。

凡言九者,即子陽也。六者,即午陰也。

 但九六數有多少不同,補瀉提插皆然。

 言初九數者,即一九也,少停又行一九,少停又行一九,三次共二十七數,或四九三十六數。

 言少陽數者,七七四十九數,亦每次七數,略停。

 老陽數者,九九八十一數,每次二十七數,少停,共行三次。

 言初六數者,即一六也,少停又行一六,少停又行一六,三次共一十八數。

 言少陰數者,六六三十六數,每次一十八數,略停再行一次。

 言老陰數者,八八六十四數,每次八數,略停。

 或云:『子後宜九數補陽,午後宜六數補陰。

 陰日刺陽經,多用六數補陰。

 陽日刺陰經,多用九數補陽。』

 此正理也,但見熱症即瀉,見冷症即補,權也,活法也。

經言:『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先將同身寸法比穴,以墨點記,後令患人飲食端坐,或偃臥,緩病必待天氣溫晴,則氣易行。

 急病如遇大雷雨,亦不敢針。

 夜晚非急病,亦不敢針,若空心立針必暈。

 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

 陽穴,以骨側陷處,按之酸麻者為真。

 陰穴,按之有動脈應手者為真。

切而散之,爪而下之;切者,以手爪掐按其所針之穴,上下四旁,令氣血散。

 爪者,先以左手大指爪,重掐穴上,亦令氣血散耳。

 然後用右手鹽指頂住針尾,以中指、大指緊執針腰,以無名指略扶針頭,卻令患人咳嗽﹝cough﹞一聲,隨咳下針,刺入皮內,撒手停針十息,號曰天才。

 少時再進針,刺入肉內,停針十息,號曰人才。

 少時再進針至筋骨之間,停針十息,號曰地才。

 此為極處,再停良久,卻令患人吸氣一口,隨吸退至人部,審其氣至未,如針下沉重緊滿者,為氣已至。若患人覺痛則為實,覺酸則為虛。

 如針下輕浮虛活者,氣猶未至,後用彈努循捫引之,引之氣猶不至,針如插豆腐者死。

 凡除寒熱病,宜於天部行氣。經絡病,宜於人部行氣。麻痹疼痛,宜於地部行氣。

彈而努之,捫而循之;彈者補也,以大指與次指爪,相交而迭,病在上,大指爪輕彈向上;病在下,次指爪輕彈向下,使氣速行,則氣易至也。

 努者,以大指次指拈針,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補者入針飛之,令患人閉氣一口,著力努之;

 瀉者提針飛之,令患人呼之,不必著力,一法二用,氣自至者,不必用此彈努。

 捫者,摩也,如痛處未除,即於痛處捫摩,使痛散也。

 複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又起針﹝withdrawing_needle﹞之時,以手按其穴,亦曰捫。

 循者,用手於所針部分,隨經絡上下循按之,使氣往來,推之則行,引之則至是也。

動而伸之,推而按之;動者轉動也,推者推轉也,凡轉針太急則痛,太慢則不去疾,所謂推動,即分陰陽左轉右轉之法也。

 伸者,提也,按者插也,如補瀉不覺氣行,將針提起空如豆許,或再彈二三下以補之。

 緊戰者,連用飛法﹝flying_method﹞三下,如覺針下緊滿,其氣易行,即用通法。

 若邪盛氣滯,卻用提插,先去病邪,而後通其真氣。

 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

 病輕提插初九數,病重者或少陽數、老陽數,愈多愈好。

 或問:『治病全在提插,既云:急提慢按如冰冷,慢提急按火燒身。』

 又云:『男子午前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午後提針為寒,插針為熱。女人反之,其故何耶?』

 蓋提插補瀉﹝lifting_and_thrusting_reinforcing-reducing_method﹞,無非順陰陽也。午前順陽性,提至天部則熱;午後順陰性,插至地部則熱。

 奇效良方,有詩最明。

補瀉提插活法:

 凡補針先淺入而後深入,瀉針先深入而後淺。

 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瀉也;慢提急按火燒身,補也,或先提插而後補瀉,或先補瀉而後提插,可也。或補瀉提插同用亦可也。

燒山火﹝warm-reinforcing﹞(進氣法):

 如治久患癱瘓,頑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癩風寒瘧,一切冷症,先淺入針,而後漸深入針,俱補老陽數,氣行針下緊滿,其身覺熱帶補,慢提急按老陽數,或三九而二十七數,即用通法,扳倒針頭,令患人吸氣五口,使氣上行,陽回陰退,名曰進氣法,又曰燒山火﹝warm-reinforcing﹞。

透天涼﹝cool-_reducing﹞:

 治風痰壅盛,中風,喉風,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瘧疾﹝malaria﹞,單熱,一切熱症,先深入針,而後漸淺退針﹝withdrawing_needle﹞,俱瀉少陰數,得氣覺涼帶瀉,急提慢按初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再瀉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涼﹝cool-_reducing﹞。

龍虎交戰:

 治瘧疾﹝malaria﹞先寒後熱,一切上盛下虛等症,先淺入針,行四九三十六數,氣行覺熱,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數。如瘧疾﹝malaria﹞先熱後寒,一切半虛半實等症,先深入針,行六陰數,氣行覺涼漸退,針行九陽數,此龍虎交戰法,俾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蓋邪氣常隨正氣而行,不交戰,則邪不退而正不勝,其病複起。

留氣法:

 治癖症瘕氣塊,先針入七分,行老陽數,氣行便深入一寸,微伸提之,卻退至原處,不得氣,依前法再施,名曰留氣法。

子午搗臼:

 治水蠱膈氣脹滿,落穴之後,補瀉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名曰子午搗臼。

龍虎交騰:

 治損逆赤眼,癰腫初起,先以大指進前撚入左,後以大指退後撚入右,一左一右,三九二十七數,得氣向前,推轉內入,以大指彈其針尾,引其陽氣,按而提之,其氣自行,未應再施,此龍虎交騰法也。

雜病:單針一穴,即於得氣後行之,起針﹝withdrawing_needle﹞際行之亦可。

 通而取之。通者通其氣也,提插之後用之。

 如病人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向病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執住,直待病人覺熱方停。

 若氣又不通,以龍虎龜鳳、飛經接氣之法,驅而運之。

 如病人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病,執住,直待病人覺熱方停。

 右手陽經,與左手陰經同法。右手陰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左足陽經,與右手陽經同法。左足陰經,與右手陰經同法。

 右足陽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右足陰經,與左手陰經同法。

 如退潮,每一次先補六,後瀉九,不拘次數,直待潮退為度。止痛同此法。

 癢麻虛補,疼痛實瀉,此皆先正推衍《內經》通氣之法,更有取氣、鬥氣、接氣之法。

 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頭,頭取手足三陽,胸腹取手足三陰,以不病者為主,病者為應。

 如兩手蜷攣,則以兩足為應;兩足蜷攣,則以兩手為應。

 先下主針,後下應針,主針氣已行,而後針應針,左邊左手,左足同手法,右邊亦然。先鬥氣、接氣,而後取氣,手補足瀉,足補手瀉,如搓索然。

 久患偏枯蜷攣甚者,必用此法於提插之後。

 徐氏曰:『通氣、按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上下通接,立時見功。』

 所謂定息寸數者,手三陰經,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長五尺;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長八尺;

 足三陰經,從足走腹,長六尺五寸;

 陰陽兩蹻,從足走目,長七尺五寸;

 督脈﹝DU﹞長四尺五寸;

 任脈﹝RN﹞長四尺五寸,人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

 針下隨其經脈長短,以息計之,取其氣到病所為度。

一曰青龍擺尾:

 以兩指扳倒針頭朝病,如扶舡舵,執之不轉,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九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其氣遍體交流。

二曰白虎搖頭:

 以兩指扶起針﹝withdrawing_needle﹞尾,以肉內針頭輕轉,如下水舡中之櫓,振搖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如欲氣前行,按之在後,欲氣後行,按之在前,二法輕病亦可行之,擺動血氣。

 蓋龍為氣,虎為血,陽日先行龍而後虎,陰日先行虎而後龍。

三曰蒼龜探穴:

 以兩指扳倒針頭,一退三進,向上鑽剔一下,向下鑽剔一下,向左鑽剔一下,向右鑽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

四曰赤鳳迎源:

 以兩指扶起針﹝withdrawing_needle﹞,插入地部,複提至天部,候針自搖,複進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圍飛旋,如展翅之狀。

 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又將大指爪從針尾刮至針腰,此刮法﹝handle-scrapping_method﹞也。

 能移不忍痛,可散積年風,午後又從針腰刮至針尾。

 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

 有攣急者,頻宜刮切、循攝二法,須連行三五次,氣血各循經絡,飛走之妙,全在此處,病邪從此退矣。

 放針停半時辰久,扶起針﹝withdrawing_needle﹞頭,審看針下十分沉緊,則瀉九補六;如不甚緊,則瀉六補九,補瀉後針活,即搖而出之。

 攝者,用大指隨經絡上下切之,其氣自得通行。

搖而出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搖者,退也。

 以兩指拿針尾,向上下左右各搖振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諸風,出針﹝withdrawing_needle﹞直待微鬆,方可出針﹝withdrawing_needle﹞豆許。

 如病邪吸針,正氣未複,再須補瀉停待;如再難,頻加刮切,刮後連瀉三下;

 次用搜法,不論數橫搜,如龍虎交騰,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如撚法而不轉,瀉刮同前;

 次用盤法,左轉九次,右轉六次,瀉刮同前;

 次用子午搗臼,子後慢提,午後略快些,緩緩提插,搖出應針,次出主針,補者吸之,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穴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守,亦不致出血也。

 瀉者呼之,慢出其針,勿令氣泄,不用按穴。凡針起速,及針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複。

一:凡針暈者,

 神氣虛也,不可起針﹝withdrawing_needle﹞,急以別針補之,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氣,內與熱湯飲之,即蘇,良久再針。

 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蝦蟆肉上惺惺穴,或足三裏穴﹝ST36﹞,即蘇。若起針﹝withdrawing_needle﹞,壞人。

二:凡針痛者,

 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針腰,右手從容補瀉。

 如又痛者,不可起針﹝withdrawing_needle﹞,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將針撚活,伸起一豆即不痛,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須索入針,便住痛。

三:凡斷針者﹝breaking_of_needle﹞,

 再將原針穴邊複下一針,補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針出,或用藥塗之。

 嗟夫!

 神針肇自上古,在昔歧伯已歎失其傳矣,況後世乎?

 尚賴竇、徐二氏,能因遺文,以究其意,俾來學有所悟,而識其梗概,括為四段,聊為初學開關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

 (此補瀉一段,其雜病穴法一段,見三卷。十四經穴﹝acupoints_of_the_fourteen_meridians﹞歌一段,見六、七卷。治病要穴一段,見七卷)!

補瀉一段,乃廬陵歐陽之後所授,與今時師不同。

 但考《素問》,不曰針法,而曰針道,言針當順氣血往來之道也。

 又曰:『凡刺者,必別陰陽。』

 再考《難經圖注》及徐氏云:『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

 然後知其源流有自。

 左為陽,為升、為呼、為出、為提、為午前、為男子之背;

 右為陰,為降、為吸、為入、為插、為午後、為男子之腹。

 所以女人反此者,女屬陰,男屬陽,女人背陰腹陽,男子背陽腹陰,天地男女陰陽之妙,自然如此。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