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瘰癧 一百一

 腫痛脈浮數者,祛風清熱。

 脈者,補血為主。

 脈弱者,補氣為主。

 腫硬不潰者,補血氣為主。

 鬱抑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

 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

 虛勞所致者,補之。

 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

 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癧。或在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瘰癧必起於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陽明。大抵食物之厚。鬱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拓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危矣!自非斷欲。神仙不治也。

 

救苦化堅湯:

 瘰癧。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或入缺盆。乃手、足少陽經分。其在頦下或頰車。乃足陽明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宜將二症合而治之。

 升麻(一錢)、葛根(半錢)、真漏蘆、三味俱足。

 

陽明本經藥。

  連翹、(一錢。能散諸血。聚瘡之神藥。十二經瘡藥不可無;

 歸身:三分)、熟(二分;

  牡丹皮:三分。去腸胃中留血、滯血、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

  黃:一錢。枯皮毛。實腠理。補表之元氣。反活血脈、生血。亦瘡家聖藥;

  白芍藥:三分。味酸氣寒。補中益肺。氣散而不收。故用酸寒以收散氣。腹痛必用。夏月倍之。冬寒下用酸寒故也。又治腹中不和;

  肉桂:三分。大辛熱。能散結積瘡症。屬陽。須少用之。寒因熱用也。又寒覆其瘡。以大辛熱消浮凍之氣。或躁煩者去之;

  麥芽:一錢。治腹中縮急。兼能消食神胃;

  柴胡:八分。說同連翹;

  鼠粘子:當腫不用。

 

 若當馬刀挾癭。不在少陽經矣!去此二味;

  羌活(一錢)、獨活(半錢);

  防風:半錢。三味乃手、足太陽經藥。

 

 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拆。項似拔者用之。或只用防風一味亦可。

 瘡在膈以上。雖為手、足太陽經症。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身拘急者,風也。諸瘡見此症亦用;

 曲末:炒黃二分。為消化食;

 昆布:二分。味大鹹酸。能要堅瘡堅硬者用之;

 黃連:去毛三分。治煩悶;

 廣術:三分。煨;

 三棱:二分。煨。堅者削之。瘡堅硬甚者用之。不甚勿用;

 人參:三分。補肺氣。如氣短氣喘。氣不調加之;

 厚樸:薑制一錢二分。腹時見脹加之;

 益智仁:二分。唾多者胃不和也。或吐沫吐食。胃上寒者加之;

 黃柏:炒三分。有熱或腳膝無力。加之。或燥煩欲去衣者,腎中伏火者,亦加之;

 甘草(炙五分。或二分。調中益胃。泄火和諸藥。分兩不定者,瘡宜瀉營氣。而甘入脾胃。生濕助瘡邪故也;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作餅子。日乾。搗如米粒。每服二錢。或三錢。白湯下。量病人虛實。無令藥多。妨其飲食。此治之大法也。

 如在少陽經分。為馬刀、挾癭者,去獨活、漏蘆、升麻、葛根。加瞿麥。(三分);

 順加橘皮甚者加木香。(少許)人素氣弱。若病來氣盛不短促者,不可拘其平素。只作氣盛治之。而從病變之權。邪在上焦加黃芩。(一半酒制。一半生用。)在中焦加黃連。(一半酒制。一半生用。)在下焦加黃柏、知母、防己。皆酒制選用之、大便不通。滋其邪盛。急加酒大黃以利之。如血燥不行。加桃仁、酒大黃。如風結燥不行。加麻仁、大黃。風不行。加煨皂角仁艽、大黃。如脈覺身氣滯不行。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燥。如陰寒秘結不行。以局方半硫丸。或加附子、乾薑。冰冷與之。

 

 大抵諸病素氣弱者,當去苦寒之藥。多加參、、甘草之類。泄火而補元氣。少佐寒涼可也。

 

寒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堅硬如石。在耳下至缺盆。或肩上。或脇下。皆手、足少陽經分。

 

 或頦。或頰車。堅硬如石。在足陽明經分。或二經瘡已破。流膿。並皆治之。

 柴胡(四錢)、升麻(三錢)、甘草(炙)、歸尾、葛根白芍(各二錢)、黃連(一錢)、三棱(酒制微炒)、連翹、(各三錢)、昆布(去土)知母(酒制)、黃柏(酒制)、土瓜根(切碎酒制)、草龍膽(酒制炒四次)桔梗(各半兩)、黃芩(八錢酒制一半生用一半)、廣術(酒制微炒);

 

 上銼。每服五錢。或七錢。水二盞八分。浸大半日。煎至一盞。熱服。臥宜去枕。頭低。每噙一口。作十次咽。留一口送下後項丸藥。服畢。臥如常。取藥在膈上。停留故也。若能食。糞硬者,旋加作七八錢。止可秤半料作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或二百丸。此制之緩也。

 

 一方:海藻、昆布、二味洗淨。焙乾為末。何首烏木臼搗末。皂角刺炒黃色。公蛇蛻一條。樹上牆上者是。

 

 上五味為末。用豬項下刀口肉。燒熟醮藥末吃。食後向患處一邊側臥一伏時。每核上灸七壯。煙從口中出為度。膿盡即安。

 


 

 

連翹散堅湯:

 治耳下或肩上及缺盆瘡硬如石。動之無根。或生兩脅。或已膿流作瘡未破。此手、足少陽經分也。

 柴胡(一兩二錢)、歸尾(酒制)、黃芩(生)、廣術(酒炒)、三棱(酒炒)、連翹、芍藥(各半兩)、黃連(酒炒二次)、蒼術(各二錢)、土瓜根(一兩酒炒)草龍膽(一兩酒制四次)、黃芩(酒炒二次七錢)、甘草(三錢炙);

 上秤一半蜜丸。一半銼。煎如前法。服。

 

柴胡連翹湯:

 治男婦馬刀瘡。

 黃芩(炒)、知母(酒制)、連翹、柴胡(各半兩)、中桂(三分)、甘草(炙)、黃柏(酒制)生(各三錢)、歸尾(錢半)、瞿麥穗(六錢)、鼠粘子(二錢);

 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或三錢。水二盞。煎一盞。食後稍熱時服之。

 

柴胡通經湯:

 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名曰:馬刀。

 柴胡、歸尾、桔梗、甘草(生)、連翹、三棱、鼠粘子、黃芩(各二分)、紅花(少許)、黃連(五分);銼。作一服。水二大盞。煎一盞。食後稍熱服。忌苦藥泄大便。

 

 項上瘰癧、馬刀。將初生者用四棱鐵環按定作口子。以油紙撚之。勿令合了。以絕其瘡之源。其效至速。如瘰不破。或畏破。以龍泉粉塗。

 龍泉粉(炒半潤濕另研)、瓦粉(各半兩)、昆布(去土三錢或五錢)、廣術(酒制)、三棱(炒各半兩)、上細末。熟水調塗之。用此去疾尤速。一二日一易。

 龍泉粉。即磨刀水膿汁。青石者佳。

 

 瘰癧、馬刀血少肚泄。

 四物湯加芍藥(炒)、牡蠣、(細研)陳皮、柴胡、甘草、黃連、玄參、神曲(炒)、及桑椹桑椹膏取極熟黑色者二斗。以布濾取自然汁。砂器屬性武火慢熬成薄膏。每日白湯點一匙。食後日三服。

 夏枯草。本草言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經不言。觀其能退寒熱。

 虛者可仗。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一婦患瘰癧。延至腋。膿水淋漓。日久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咽燥。發熱盜汗。食少嗜臥。月水不調。臍腹作痛。予謂血虛而然。非故也。

 服逍遙散(二三)月餘少可。

 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子。

 又月餘而經通。再加黃芪、白蘞。兩月餘而癒。(此憑症也。)

A:疒,ㄔㄨㄤˊ。

 

 一婦久患瘰癧不消。自汗惡寒。此血氣俱虛。

 服十全大補湯(十三)月餘而潰。然堅核雖取。瘡口不斂。灸以豆豉餅(四三)仍與前藥。加香附、烏藥兩月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勞倦。耳下腫。惡寒發熱。頭痛作渴。右脈大而軟。當服補中益氣湯。彼自用藥發表。遂致嘔吐。始信予用六君子湯。(二)更服補中益氣湯(十六)而癒。(此憑症也。)

 

 大抵內傷。榮衛失守。皮膚間無氣滋養。則不任風寒。胃氣下陷。則陰火上沖。氣喘發頭痛脈大。此不足證也。誤作外感。表實而反瀉之。寧免虛虛之禍。

 

 東垣云:內傷右脈大。外感左脈大。當以此別之。

 

 機按:左脈大屬外感。此亦難憑。必須察形觀色。審症參之以脈。乃得不誤。

 

 丹溪治:

 一老饑寒作勞。患頭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無汗妄語。脈洪數而左甚。治以參、、歸、術皮、甘草。每貼加附一片。五貼而癒。

 

 又一少年。九月間發熱頭痛。妄語大渴。形肥脈數大左甚。以參、術、、茯苓、。、。附一片使。蓋人肥而脈左大於右。事急矣!非附則參、無捷效。五十貼大汗而癒。此皆左脈大。丹溪悉以內傷治之。若根據東垣認作外感。寧不殺人。

 

 一婦年二十。耳下結核。經每過期。午後頭痛。服頭痛藥愈甚。治以八珍湯。(十四)加柴胡、地骨皮二十餘貼。愈。(此憑症也。)

 

 一婦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也。以當歸補血湯六劑頓退。又。以聖愈湯數劑少健。加以八珍湯。加貝母、遠志三十餘劑而斂。(此憑脈也。)

 

 一婦四肢倦怠類痿症。以養氣血健脾胃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素弱。潰後核將不腐。此氣血皆虛。用托裏養榮湯。氣血複。核尚在。以簪挺撥去。又服前藥月餘而痊。(此憑症也。)

 

 一人患之痰盛。膈痞悶。脾胃脈弦。此脾土虛。肝木乘之也。當實脾土。伐肝木為主以治痰為先。乃服苦寒化痰藥。不應。又加破氣藥。病癒甚。始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數劑。

 飲食少思。以補中益氣湯。倍加白術。月餘中氣少健。又以益氣養榮湯。四月腫消而血氣亦複矣!夫右關脈弦。弦屬木。乃木盛而克脾土。為賊邪也。虛而用苦寒之劑。是虛虛也。況痰之為病。其因不一。主治之法不同。凡治痰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虛則痰愈易生。如中氣不足。必用參術之類為主。佐以痰藥。(此憑症與脈也。)

 

 一人久而不斂。神思困倦。脈虛。予欲投以托裏。彼以為迂。乃服散腫潰堅湯。半月餘果發熱。飲食愈少。復求治。投益氣養榮湯三月。喜其謹守。得以收救。(此憑症脈也。)

 

 齊氏曰:結核瘰癧。初覺宜內消之。如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或膿汁清稀。不出。瘡口不合。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症不明者,並宜托裏。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裏補之。陰陽不和。托裏調之。大抵托裏之法。使瘡無變壞之症。所以宜用也。

 

 一人久而不斂。膿出更清。面黃羸瘦。每侵晨作瀉。與二神丸數服。泄止。更以六君子加芎歸。月餘肌體漸複。灸以豆豉餅。及用補劑作膏藥貼之。三月餘而癒。(此憑症也。)

 

 一婦潰後核不腐。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更敷針頭散腐之。再與前湯三十餘劑而斂。(此憑症也。)

 

 一人患而腫硬。久而不消。亦不作膿。服散堅毒藥不應令。灸肘尖看尖二穴。更服益氣養榮湯。月餘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尚硬。亦灸前穴。飲前藥。膿成針之而斂。

 

 一婦久潰發熱。月經過期且少。用逍遙散兼前湯。兩月餘氣血複而瘡亦癒。但一口不收。敷針頭散。更灸前穴而痊。常治二三年不癒者,連灸三次。兼用托裏藥即癒。(前二條俱憑症。)

 

 一人患此腫痛。發寒熱。大便秘。以射干連翹、散六劑。熱退大半。以仙方活命飲(六一)四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婦肝經積熱。患而作痛。脈沉數。以射干連翹湯四劑少癒。更用散腫潰堅丸月餘而消。(此憑脈也。)

 

 一婦耳下腫痛。發寒熱。與荊防敗毒散四劑。表症悉退。以散腫潰堅湯數劑。腫消大半。再以神效栝蔞散(五一)四劑而平。(此憑症也。)

 

 一人肝經風熱。耳下腫痛發熱。脈浮數。以薄荷丹治之而消。(此憑脈也。)

 

 一人年二十。耳下患痛。左關脈數。此肝經風熱所致。以荊防敗毒散(七)。三貼。表症悉退。再與散腫潰堅丸(五十)。月餘平復。(此憑脈也。)

 

 一婦因怒耳下腫痛。以荊防敗毒散(七)加連翹、黃芩。四劑而癒。(此無脈症而用發表。必有所見也。)

 

嘗治此旬日不消者,以益氣血藥。及飲遠志酒(二十)。並效。無膿自消。有膿自潰。

 

一婦因怒。耳下痛。頭痛寒熱。以荊防敗毒散(七)加黃芩。表證悉退。但飲食少思。發熱。

 

 東垣云:雖有虛熱。不可大攻。熱去則寒起。遂以小柴胡加地骨皮、芎、歸、芩、術、陳皮十餘貼而癒。次年春複腫堅不潰。用八珍湯(十四)加香附、柴胡、地骨皮、桔梗。服至六七貼以為延緩。仍服人參敗毒散。勢愈盛。又服流氣飲。則盜汗發熱口乾食少。至秋復求診視。氣血虛極。辭之。果沒。(此憑症也。)

 

 一人每怒。耳下腫。或脅作痛。以小柴胡湯加青皮、紅花、桃仁。四劑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腫硬不作膿。脈弦而數。以小柴胡湯兼神效栝蔞散(五三)各數劑。及隔蒜灸數次。月餘而消。(此憑脈與症也。)

 

 一婦頸痛不消。與神效栝蔞散(五三)六劑。少退。更以小柴胡加青皮、枳殼、貝母數劑。痛腫減大半。再以四物對小柴胡數劑而平。(此憑症也。)

 

 羅宗伯耳後髮際患毒痛。脈數。以小柴胡(五)加桔梗、牛蒡子、金銀花。四劑而癒。(此憑脈症也。)

 

 一人氣血已複。核尚不腐。用針頭散及必效散各三次。不旬日而癒。(此憑症處治。)

 

 一婦瘰癧。與養氣順血藥不應。服神效栝蔞散二劑(五三)頓退。又六劑而消卻。與托裏藥。氣血平復而癒。(此憑症也。)

 

 一婦年逾三十。瘰癧已潰。不癒。與八珍湯(十四)加小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五十餘劑、形氣漸轉。更與必效散(四九)二服瘡口遂合。惟氣血未平。再用前藥三十余劑而平。(此憑症也。)

 


 

 

治瘰癧。用必效散與栝蔞散相間服。神效。

 後有不問虛實。概用必效散。殊不知斑蝥性猛大毒。利水破血。大損元氣。若氣血實者此劫之而投補劑。或可癒。若虛而用此。或用追蝕之藥。瘀肉雖去。而瘡口不合。反至不救一婦因怒結核腫痛。察其氣血俱實。先以神效散下之。更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而消。(此憑症也。)

 

 常治此症。虛者先用益氣養榮湯。待其氣血完充。乃取神效散去其毒。仍進前藥。無不效者。

 

 一人耳下患五枚如貫珠。年許尚硬。面色痿黃。飲食不甘。勞而發熱。脈數軟而。以益氣一婦瘰癧不消。膿清不斂。用八珍湯(十四)少癒。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鬱所當服防風通氣湯。彼云瘰癧膽經病也。是經火動而然。自服涼肝降火之藥。反致不食。痛盛。予診其脈。胃氣愈弱。先以四君子(六三)加陳皮、炒芍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進痛止。繼以防風通氣(四二)二劑而癒。(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神勞多怒。頸腫一塊。久而不消。諸藥不應。予以八珍湯(十四)加柴胡、香附。每日更隔蒜灸數壯。及日飲遠志酒二三盞漸消。(此憑症也。)

 

 一婦月水不行。漸熱。咳嗽。肌體漸瘦。膈不利。頸腫一塊。日久不消。令服逍遙散三)月餘。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又月餘加黃芪、白蘞。兩月餘熱退腫消。經行而癒。(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三十。每勞心過度。頸腫發熱。服敗毒散愈盛。用補中益氣湯數貼而消。(此張通府耳後髮際患腫一塊。無頭。肉色不變。按之微痛。彼謂痰結。脈軟而時見數。經脈數不時見。瘡也。非痰也。

 

 仲景云:微弱之脈。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

  又曰:沉遲軟弱皆宜托裏。遂用參、、歸、術、川芎、炙甘草以托裏。少加金銀花、白芷、桔梗以消毒。彼謂不然。內飲降火消痰。外貼涼藥。覺寒徹腦。患處大熱。頭愈重。食愈少。復請治。以四君子加藿香、炮乾薑數劑。食漸進。腫成刺之。更以十全大補湯(十三)去桂。灸以豆豉餅。又有餘而癒。(此憑脈症也。)

 

 一人耳內出膿。或痛。或癢。服聰耳益氣湯不應。服防風通聖散愈甚。予用補腎丸而癒

 

 機按:前條瘰癧治法。虛者補之。而補有先後溫涼之殊。實者瀉之。而瀉有輕重表裏之異。或行開鬱滯。或舍時從症。或變法用權。或針。或砭。或灸。或敷。其法亦粗備矣!醫者能仿是例而擴充之。庶幾亦可以應變矣!

 

 一兒宿痰失道。癰腫見於頸項。或臂膊背。是為冷症。宜四生散敷貼。內服附子八物湯及隔蒜灸。(此無脈可憑而治。當時必有所見也。)

 

 一人因暴怒。項下腫痛。膈痞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二劑。膈利。以荊防敗毒劑而熱退。肝脈尚弦。以小柴胡加芎、歸、芍藥四劑。脈症頓退。以散腫潰堅丸一料。將平。唯一核不消。服遇神仙無比丸二兩而瘳。(此憑症憑脈也。)

 

 一兒甫周歲。項患胎毒。予俟有膿刺之。膿出碗許。乳食如常。用托裏藥月餘而癒。又一兒患此。待膿自出。幾至不救。(此憑症也。)

大抵瘡淺宜砭。深宜刺。使瘀血去於毒聚之始。則易消也。況小兒氣血又弱。膿成不針。鮮不斃矣!

 

 一人項下患毒膿已成。因畏針。延至。赤如霞。其脈滑數。飲食不進。月餘不寐。甚倦。予密針之。膿出即睡覺而思食。用托裏散(百五七)兩月餘而癒。又一人患此。及時針刺。數日而癒。一人素虛。患此不針。潰透頷頰。血氣愈虛而死。(此憑症也。)

 

 一人耳後患毒。脈症俱實。宜用內疏黃連湯。彼以嚴冬不服寒劑。竟至不起。

 羅謙甫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症。

  又云:凡治病必察。謂察時下之宜而權治之。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其所宜而治之。則萬全一婦因怒。項腫。後月水不通。四肢浮腫。小便如淋。此血分症也。先以椒仁丸數服。腫消。更以六君子湯加柴胡、枳殼數劑。頸腫亦消矣!亦有先因小便不利。後身發腫。致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葶藶丸治之。

  《良方》云:婦人腫滿。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致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複化為水矣!宜服椒仁丸。(此憑症也。)

 

婦。咽間如一核所鯁咽吐不出。倦怠發熱。先以四七湯而咽利。更以逍遙散。(此憑症也。)

 

 一婦所患同前。兼膈不利。肚腹膨脹。飲食少思。臥睡不安。用分心氣飲並效。(此憑症也。)

 

 一女年十七。項下時或作痛。乍寒乍熱如瘧狀。肝脈弦長。此血盛之症也。先以小柴胡湯二劑。少癒更以生地黃丸而痊(此憑脈症也。)

 

 一貴人女適夫。夫早逝。患十指攣。拳掌垂莫舉。膚體瘡瘍粟粟然。湯劑雜進。飲食頓減於半載。診之非風也。乃憂愁悲哀以致耳。病屬內因。宜用內因藥。仍以鹿角膠輩。多用麝香熬膏貼痿處。攣能舉。指能伸。病漸安。(此因情而治也。)

 


 

 

 一女性急好怒。耳下常腫痛。發寒熱。肝脈弦急。投小柴胡加青皮、牛蒡子、荊芥、防而寒熱退、更以小柴胡對四物。數劑而腫消。其父欲除病根。予謂肝內主藏血。外主榮筋。若恚怒氣逆則傷肝。肝主筋。故筋蓄結而腫。須要自加調攝。庶可免患。否則肝迭受傷。不能藏血。血虛則難瘥矣!後不戒。果結三核。屢用追蝕。不斂而歿。(此因情而治。)

 

 一人先於耳前耳下患之。將癒。延及項側缺盆。三年遂延腋。診之肝脈弦數。以龍會堅二丸治之將癒。肝脈尚數。四年後。小腹陰囊內股皆患毒。年餘不斂。脈診如前。以清肝養血及前丸而癒。(此憑脈也。)

 

 一人因怒。耳下及缺盆患。潰延腋下。形氣頗實。瘡口不合。治以散腫潰堅丸(五十)而癒。(此憑形症也。)

 

 一兒七歲。項結二核。時發寒熱。日久不癒。治以連翹丸、。而消。若患在面臂等處。尤宜此丸。若潰而不斂。兼以托裏之藥。(此憑症也。)

 

 一兒項結一核。堅硬如。面色痿黃。飲食不甘。服托裏藥不應。此無辜疳毒也。以蟾治之而癒。若數服不消。按之轉動。軟而不痛者,內有蟲如粉。急針出之。若不速去。則蟲隨氣走。內蝕臟腑不治。

 按:此因治不應而變法也。蟾蜍夏月溝渠中。腹大不跳不鳴者,先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桶近上令幹。使蛆不得出。將蟾蜍撲死投蛆中。任蛆食晝夜。次以新布袋包系。置水急處。浸一宿取出。瓦上焙為末。入麝香一字。軟飯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一人眼赤癢痛。時或羞明下淚。耳內作癢。服諸藥氣血日虛。飲食日減。而癢愈盛。此肝腎風熱上攻也,以四生散酒調四服而癒。(此憑症也。)

 

 一婦人久鬱。患而不潰。既潰不斂。發熱口乾月水短少。飲食無味。日晡尤倦。益氣養二十餘劑少健。予謂須服百劑。庶保無危。彼欲速效。反服斑蝥之劑。及數用追蝕毒藥。去而複結。以致不能收斂。出水不止。遂致不救。(此憑症也。)

 

 一婦久不作膿。脈浮而。此氣血俱虛。欲補之。使自潰。彼欲內消。專服斑蝥及散堅之藥。血氣愈虛而死。(此憑症也。)

 

 一人因勞而患怠惰。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宜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彼不信。輒服攻伐之劑。吐泄不止亦死。(此憑脈因補誤治致死。)

 

 大抵此症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病禁經禁。鮮有不誤。常治先以調經解鬱。更以膈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候有膿則針之。否則變生他症。設若兼痰兼陰虛等症。只宜加兼症之劑。不可干擾餘經。或氣血已複而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許不應。氣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遇神仙無比丸。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百二十一)數劑以調理。瘡口不斂。豆豉餅、琥珀膏貼。氣血俱虛。或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俱不治。然此症以氣血為主。氣血壯實。不用追蝕之劑。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使易於收斂。若氣血虛。不先用補劑而數用追蝕之藥。適足以敗矣!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仁者,亦不治。一脈者一年死。二脈者二年死。

 

 一女年十九。頸腫一塊。硬而色不變。肌肉日削。筋攣急痛。此七情所傷。氣血所損之症。當先滋養血氣。不信。乃服風藥。後不起。(此憑症也。)

 

 一人耳後漫腫〔(注)「漫」下疑有脫文〕

 

 一少婦耳下患腫。素勤苦。發熱口乾。月水過期且少,一以為經閉。用水之類通之。以致愈虛而斃。

A,ㄩˋ,指老年婦女[oldwoman]。

 

 一女年十七。患瘰癧久不癒。月水尚未通。發熱咳嗽。飲食少思。老媼欲用巴豆、肉桂先通其經。予謂此症漸熱經候不調者不治。但喜脈不。且不潮熱。尚可治。須養氣血。益津液。其經自行。彼欲效。仍用巴、桂。此剽悍之劑。大助陽火。陰血得之則妄行。脾胃得之則癒虛。果通而不止。飲食愈少。更加潮熱。遂致不救。

 

 一人遠途勞倦。發熱。脈大無力然熱退腫消。彼不聽。服降火藥及必夫勞倦損氣。氣衰則火旺。火乘脾土。故倦怠而熱。此元氣傷也。

 

 丹溪曰:宜補形氣。

 調經脈。其瘡自消。不可汗下。若不詳脈症經絡受病之異。而輒用峻利之劑。鮮不危矣!

 

 一婦因怒不思食。發熱倦怠。骨肉酸疼。體瘦面黃。經漸不通。頸間結核。以逍遙散(二三)八珍湯(十四)治之少可。彼自誤服水蛭等藥。血氣愈虛。遂致不救。(此憑症也。)

 

 一人耳後寸餘發一毒。名曰:銳疽。痛寒熱。煩躁喜冷。此膽經蘊熱而然。先用神仙一劑。勢減二三。時值仲冬。彼惑於用寒遠寒之禁。自用十宣托裏之藥。勢漸熾。耳內膿潰。喉腫。開藥不能下而歿。

 

 一放出宮女。年逾三十。兩胯作痛。不腫。色不變。大小道作痛血漬入隧道為患。乃男女失合之症也。難治。後潰不斂。又患瘰癧而歿(此久鬱也。)

 

 此婦為人之外家。夫為商。常在外。可見此婦久懷憂鬱。及放出。又不能如願。是以致生此疾。其流注瘰癧。乃七情氣血皆已損傷。不可用攻伐之劑皎然矣!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