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脈 一
浮:主表症浮數之脈。應發熱不發熱。反惡寒。癰疽也。
洪:主血實積熱。腫瘍洪大。則瘡勢進膿未成。宜下。潰膿後洪大難治。若自利不可救。
滑:主熱。主虛。膿未潰者宜內消。膿潰後宜托裏。所謂始為熱。終為虛也。
數:主熱。
仲景曰:數脈不時見。生惡瘡。
又曰:肺脈俱數。則生瘡。諸瘡脈洪數。裏欲有膿結也。
散:焮腫潰後。煩滿尚未全退。其脈洪滑麄散。難治。以正氣虛。邪氣實也。
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浮散也。
芤:主血虛。膿潰後見之。易治。
牢:按之實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堅實之意。瘰癧結核得之。不可內消。
實:久病虛人。得此最忌。瘡疽得此。宜急下之。以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浮弦不時見。為飲為痛。主寒主虛。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
緊:主痛瘡腫。得之氣血沉澀。
澀:主氣澀血虛。膿潰後得之。無妨。
短:諸病脈短。難治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主亡陽。陽氣衰也。瘡腫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裏虛欲變症也。
微:主虛。真氣複者生。邪氣勝者危。瘡腫潰後。脈微而勻。當自瘥。
遲:痼疾得之則善。新病得之主血氣虛憊。瘡腫潰後得之自痊。
緩:癍瘡腫潰後。其脈澀遲緩者,皆易癒。
沉:水氣得之則逆。瘡腫得之邪氣深。
虛:脈虛。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得之。宜托裏和氣養血也。瘡腫得之。補虛排膿托裏。
弱:主氣血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家沉遲弱。皆宜托裏。
促:主熱蓄於裏。下之則和。瘡腫脈促。亦急下之。
代:諸病見之不祥。瘡腫脈促結難治。況代脈乎。
動:動於陽。陽虛發厥。動於陰。陰虛發熱。
治瘡脈訣:
身重脈緩。濕盛除濕。身熱脈大。心燥熱發腫。乍來乍去除熱。諸痛。眩暈。動搖。脈弦去風。脈澀氣滯。燥渴亡津液。脈澀。瀉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入。便溺多。惡寒。脈緊細。瀉寒水。
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諸浮數脈應發熱。反灑淅惡寒。
若有痛處。當發癰疽。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
滑則為榮。數則為衛。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癰膿。
機按:今之瘍醫多不診脈。惟視瘡形以施治法。蓋瘡有表裏虛實之殊。兼有風寒暑濕之變非脈以別之。安得而察識乎。
東垣云:瘡瘍憑脈。此之謂也。因詳列其脈之所主。揭之於首。學人宜加意焉。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