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種按摩手法的運用
一、聰耳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術者站體後。
2、操作:
A、以兩拇指按蓋兩耳孔,令其深吸氣,閉口暫停呼氣。術者同時以兩中指迅速按壓鼻孔,稍停,隨即拇,中指迅速放開,同時深呼氣,反覆3~個次。
B、以兩掌心壓兩耳緊閉耳孔,食指置頭後枕部,以一手中指扣擊另一手中指數次。
3、要領:
A、按壓耳孔應著力緊閉,放鬆時應快,同時深呼氣。
B、要求受術者密切配合。
C、叩擊時有「嗒」聲,術後頭腦清爽。
4、作用:開竅益聰。
5、主治與配伍:
A、耳鳴、耳聾,配掐四神聰,推背。
B、慢性鼻竇炎,配按巨髎,額前分推。
二、頸部按揉
1、體位:受術者坐或俯臥位。
2、操作:以兩拇指置頸椎脊突兩旁,自枕下起至第一胸椎水準止,反覆按揉數次。
3、要領:手法要均勻,用力要平穩。
4、作用:舒經活絡,鬆弛關節。
三、頸部推抹
1、體位:受術者坐位。
2、操作:
A、一手抹前額,一手拇指指腹自風府穴向下緩慢推抹到大椎穴,反覆數次。
B、以兩拇指側峰自風池穴向下推抹到大杼穴止,反覆數次。
3、要領:
A、受術者端坐,頭不可偏斜。
B、術者用力方向應向前下方。
C、穴位處可點按。
4、作用:疏散風邪,清頭利竅。
四、按肩旋頸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
2、操作:以一手掌扶頭部繼以前臂環繞頭部固定,使頭向一側旋轉,同時微微向外上方拔伸。另一手扶肩部井向下壓肩部,反覆數次。
3、要領:
A、按肩髃、旋頸與拔伸頭部同時進行。
B、旋頸動作要慢,逐漸增加幅度。
C、術時:頸部微酸脹感,術後頸部舒適。
4、作用:通經活絡,理氣解痙。
5、主治與配伍:
A、頸部扭傷,落枕。配揉風池,揉懸鐘。
B、外感風寒,頭痛項強。配捏頸肌,拿肩井。
C、肩頸綜合症。配按缺盆法,推按陽明三穴法。
6、注意:勿扭傷頸部肌肉。
五、頭頸扭轉法
1、體位:受術者取坐位,術者站體側。
2、操作:一手托下頜,使頭微微向上抬起,另一手扶頭部,先使頭向左右輕輕旋轉數下,待肌肉放鬆後,做突然的向「左」或向「右」側扭轉,此時可聽到「嗒」的響聲,左右分別進行。
3、要領:旋轉前囑受術者頸部放鬆,不要緊張,待肌肉放鬆後施術;術時頸部出現「嗒」的聲響,術後頸項舒適,頸的活動範圍增大。
4、作用:順氣理筋,活絡止痛。
5、主治與配伍:
A、落枕,頸項扭傷。配揉風池,揉懸鐘。
B、外感風寒致頭項痛。配揉頸肌,拿肩井。
6、注意:
A、年老體弱者忌用。
B、為防頸椎脫位,術者宜站背後,頭部輕輕左右旋轉數下後再施術。術者宜用在枕部的左手向右側,用扶頭的右手向左側做突然的扭轉動作,但應注意勿因雙臂扭轉範圍過大而導致頸椎脫位。
六、擴胸法(前胸推拉法、擴胸扳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兩手十字交叉抱於頭後。
2、操作:兩手拿住兩個肘部,用一膝置於陶道穴上,囑其向前挺胸,深呼吸。同時將雙時後拉,膝向前推按胸部,反覆操作4~5次。
3、要領:
A、術時:要迎隨呼吸,呼氣時完成操作過程。
B、術中、術後心胸開擴,呼吸暢快。
C、推拉扳動動作要乾脆俐落,用力短暫迅速,發力快,時機要準,力度適當,收力及時。
4、作用:調理氣機,寬胸通絡。
5、主治與配伍:
A、胸悶,氣急,呼吸不暢,胸肋諸疼,中氣不和,配順氣法、束胸法。
B、頭痛眩暈,項背拘急,配揉風池,按百會。
6、注意:勿用蠻力,以防損傷肋骨。
七、順氣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
2、操作:一手掌心置璿璣穴,另一手掌心橫置大椎穴外,自上向下沿胸、背正中線,摩動到中庭和至陽穴止。反覆調整。
3、要領:
A、雙手同時協調均勻著力而有節律。
B、術後胸背有舒適感。
4、作用:順氣和胃,寬胸利隔。
5、主治與配伍:
A、胸中憋悶,肝胃不和,飲食不下。配擴胸法,拿肩井法。
B、頭昏、目眩,項背隱隱作痛。配枕後斜推,額前分揪。
6、注意:勿傷皮膚。
八、點按側胸腹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
2、操作:以一手四指並置於氣戶穴處,自上向下沿胸旁側線肋間隙逐步點按經鷹窗、乳根、期門、日月、腹哀、大橫、腹結、府舍到氣沖穴止,反覆按壓數次。
3、要領:
A、胸點按要迎隨呼吸,呼氣時點按,腹部點按時自由呼吸。
B、婦女點按胸部經乳房時用力宜輕。
C、術時:微脹,有沉重感,點按腹部有溫熱感,術後呼吸舒暢,溫熱放射到下肢。
4、作用:理氣寬胸,清熱解鬱,止痛消腫,活血祛瘀。
九、腹直肌橫摩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
2、操作:以一手或兩手四指並置腹直肌上緣,自內緣向外緣橫摩,自幽門穴平高處順腹直肌向下腹部之橫骨穴、歸來穴止,反覆橫摩數次。
3、要領:
A、臍上部用力應大於臍下部,內外緣用力輕,肌腹用力重些。
B、術時:有撥拉肌肉及微酸脹感,術後腹部舒適,增益精神。
4、作用:調理脾腎,解鬱順氣。
5、注意:術前先排小便。
十、上腹摩按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
2、操作:一手或兩手四指並置巨厥穴、幽門穴處,自上向下呈直線摩動,經過中脘穴、陰都穴,到臍上1寸的水分穴止,反覆摩擦數次。
3、要領:
A、摩動時配合按法,摩動以指腹著力。
B、術時:將腹肌向下拉扯,不宜向上帶動,以免腹不適。
C、術時:有向下牽拉及壓迫感,術後局部溫熱,上腹舒適。
4、作用:健脾除濕,調氣消滯。
5、注意:胃、十二指腸潰瘍者慎用,胃出血者忌用。
十一、下腹摩按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
2、操作:以一手或兩手四指置陰交、中注穴處,自上向下經關元穴、氣海穴到曲骨、橫骨,反覆按摩。
3、要領:
A、下腹部用力應輕柔。
B、術時:有牽扯、沉重感,術後小腹溫熱舒適。
4、作用:固本培元,沽利濕熱。
5、注意:術前排尿,經期此法慎川。
十二、摩側腹
1、體位:受術者側臥位。
2、操作:以一-手四指置不容、承滿穴下,另一手置背後魂門穴處,前後對登,自上向下合摩側腹,經大橫穴、腹結穴到府舍穴處止,背部經意舍穴到忐室穴止,反覆摩動。
3、要領:
A、腹部以摩法為主,背部以摩按法為主。
B、腹部宜輕,背部宜重。
4、作用:調理脾胃,澀腸止瀉。
5、注意:勿傷皮膚。
十三、大消氣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
2、操作:以一手或兩手四指腹置一側髂骨內緣歸來穴、氣沖穴處,用指端著力長按1~3分鐘。
3、要領:
A、用力由輕、重、輕。
B、術時:局部有壓迫及較大溫熱感,有向下肢放射如熱水下流衝動感,術後腹部輕鬆,下肢溫熱、有力。
4、作用:消氣導滯,通經活血。
5、注意:長按應排尿後進行。
十四、小消氣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
2、操作:以兩手拇食指或食、中指置於維道穴處,自上向下摩動,經腹股溝內緣府舍穴到氣沖穴止,反覆操作。
3、要領:
A、操作時手指要靠近腹股溝內緣,手法要輕柔。
B、沿經穴位可配合點按。
C、術時:局部溫熱,點按有酸脹及下肢放射性溫熱感。術後腹部輕鬆。
4、作用:活血通經,理氣安腦。
5、注意:術前應排尿。
十五、旋腰法(斜搬腰法)
1、體位:受術者側臥位,上腿屈曲,下腿伸直。
2、操作:以一手拿定肩關節,另一手按壓髂前上棘處前後搖動數次,搖動到有阻力時,再做一次增大幅度的搖動。拿肩手將肩及肩胛骨盡力向後推按,另一手將髂骨盡力向前按推旋腰一次。
3、要領:
A、搖動時用力應輕而有節律。
B、旋腰在肌肉放鬆後進行,聽到「喀」'聲響時完成手法。
C、術後立即輕鬆腰部,初次手法:在4度~24度內腰疼加重感,24度後減輕,治療數次,增加後症狀見好,反應漸不明顯。
D、旋腰每週1~2次,術後臥床休息一天。
4、作用:調理肌筋,法瘀除塞。
5、注意:
A、腰椎滑脫者慎用。
B、每次旋腰限操作一次,如未成功休息一臼後再進行,以免損傷腰肌。
十六、按腰後扳腿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2、操作:術者一手掌置於腰部陽關穴處,另一手抱住一側或兩側大腿下3分之1處,將下肢托起並緩緩上提到最大限度時再用力,呈相反方向扳動。
3、要領:
A、置陽關穴的手掌向下按腰與向上扳腿的動作同時進行。
B、幅度逐漸加大,以能耐受為度。
C、術時:腰腿微酸脹熱,術後腰腿輕鬆。
4、作用:活血祛瘀,滑利關節。
5、注意:術時不可用力過猛。
十七、蹬腰牽踝法
1、體位:受術者側臥位。
2、操作:以雙手握體上側、下肢踝關節,以一足蹬於腰部,先輕力引導下肢,使腰部充分放鬆。然後手足配合施以對抗用力,寸勁兒向前蹬腰部向後牽踝部,常出現「哢嗒」聲響。
3、要領:
A、囑受術者自然呼吸,不可迸氣,並配合手法進行。
B、要用巧勁,不可施以暴力。
C、此手法可一手扶腰一手牽踝,按操作要領進行。
4、作用:扶正理筋,活血止痛,消腫散瘀,通經活絡。
5、注意:腰椎強直者、老人禁用。
十八、提踝抖腰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雙手扶握床頭。
2、操作:以雙平分別握兩踝,先輕抖雙下肢,使腰部放鬆,再用送勁提抖雙踝以帶動腰部。連續抖動3次。
3、要領:
A、用力由輕到重,抖動時可單踝或雙踝齊抖。
B、受術者應密切配合,放鬆腰部。
C、術者切忌暴力猛抻強抖。
4、作用:通利關節,舒理肌筋,消腫止痛,活血散瘀。
十九、側牽搖晃,屈膝歸合法
1、體位:
A、術者雙手握足踝,導引下肢搖晃,並施力牽拉拔伸,以牽引脊柱。
B、待腰背放鬆後再以一手扶膝、一手扶腰,雙手用寸勁,巧力對按使膝屈曲而歸合,受術者大叫一聲,術者自覺掌下有動則完成手法。
C、受術者後俯臥,雙掌按壓腰部及雙點腎俞。
二、要領::
A、手法、操作順序要清楚,步驟要嚴謹,屈膝歸合動作要迅速。
B、要求受術者密切配合。
三、作用:回納扶正,舒展肌筋,理氣活血,通利關節。
二十、摩按肩周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
2、操作:雙手自領部肩峰和肩腫部反覆按摩數次,再自肩峰三角肌部向肘部到腕部反覆摩按數次。
3、要領:
A、肩部摩動時應摩動肌肉。
B、用力均勻而有節律,用力大小以皮膚微紅為度。
C、術時:微酸脹,有牽拉、沉重感。術後肩臂溫熱輕鬆而有力。
4、作用:溫通經脈,行氣止痛。
5、注意:皮膚乾燥者宜蘸酒保護皮膚。
二十一、捏腋前法
1、體位:
A、受術者惻臥位,上肢抱頭。
B、受術者再坐位,上臂放於術者同側肩上。
2、操作:
A、以四指或拇指置胸大肌外緣,沿肋間向腋前梳摩1~2分鐘。
B、再以拇指掌側置腋下,食指置腋後反覆揉捏3~5 分鐘。
3、要領:
A、梳摩時,手法要輕柔而有節律,使胸部舒適。
B、揉捏時局部微酸脹,並向四周及上肢放射。
C、術後胸部輕鬆,上肢有力感。
4、作用:理氣寬胸,舒筋活絡。
二十二、捏腋後法
1、體位:受術者側臥位、抱頭或坐位,上臂放於術者同側肩上。
2、操作:以小魚際自大包穴向上到淵腋穴止,反覆摩動數次,再以拇指置肩貞穴處,食指置腋下極泉穴處,捏拿腋下的肌肉,反覆操作。
3、要領:
A、摩動宜輕緩,拿捏用力宜重,以能耐受為度。
B、術時:酸脹,術後局部溫熱,上肢有輕鬆感。
4、作用:調和氣血,通利關節。
二十三、大鵬展翅
1、體位:受術者坐位,術者站背後。
2、操作:術者雙手分別扶托雙上臂3分之1中段處,導引雙臂上牽並旋轉,形如大鵬展翅,慢慢伸開。每旋轉一周前臂在胸前交叉一次,反覆旋轉數次。
3、要領:
A、囑上臂放鬆伸直。
B、旋臂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
C、雙手扶托上臂,同時有保護作用。
4、作用:滑利關節,活血化瘀,開胸順氣。
二十四、雙翅叩按
1、體位:受術者坐位,雙臂伸直,術者站背後。
2、操作:術者以雙手導引伸直上舉的雙臂旋轉3~5次後將雙臂上舉過頭,再使雙臂對攏向內叩攏數次,稱展翅叩按。再使雙臂胸前交叉,術者分別著力於兩側肘部向內攏而叩按數次,稱為攏翅叩按。
3、要領:
A、術時:雙臂肌肉要放鬆。
B、操作:時雙手要均勻持緩用力。
C、叩按範圍在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之內,向前向內方向叩按。
4、作用:通利關節,消炎止痛,解除粘連,開胸順氣,活血散瘀,緩解痙攣。
二十五、懸崖勒馬
1、體位:受術者坐位,雙手十指交叉鎖緊翻掌上舉,術者站背後。
2、操作:術者一手懸牽交叉緊鎖上舉的雙手向後拉,另一手置項背部正中向前推按,雙手同時用力運算元次。
3、要領:
A、受術者雙手要鎖緊,自然呼吸。
B、術者雙手動作要協調,用力均勻,避免暴力抻祉。
4、作用:寬胸理氣,舒理肌筋,補益肺氣。
二十六、懷中抱月(肩關節內收扳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一手搭於對側肩上,術行站背後。
2、操作:一手置肘三角處,另一手置肩部推上臂向對側,兩手同時著力推拖而攏之,反覆調整。
3、要領:
A、操作中雙手動作要協調,一手拉肘,一手推肱骨,以肘三角對準體正中線為準。
B、術中手法要緩慢著力,避免暴力擠按。
4、作用:通利關節,活血散瘀,消炎止痛,順理肌筋。
二十七、肩關節扳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
2、操作:
A、肩關節上舉扳法:術者半蹲站肩前側方,受術上肢伸直放於術者肩上。術者兩手按住肩部,以肩部為支點,慢慢站起將上肢抬起,使上肢呈前屈位上舉。
B、肩伸扳法:術者以同側手扶肩,另於握腕使上肢後伸,屈肘手背貼於後背向上拉。
C、外展扳法:術者以同側手握肘部,另手按肩做支點,做肩外展扳動,同時做肩關節的旋內、旋外活動。
3、要領:
A、操作中雙手要協調用力,手法要緩慢而有力。
B、避免暴力施術。
二十八、搖臂神抖法(ken)
1、體位:受術者坐位,術者站於側後方。
2、操作:術者一手扶肩,一手握腕部,將臂伸直,導引腕部使上肢同時旋轉120°使上臂先向後下方旋轉數次,再反方向旋轉,待肌肉放鬆後屈肘內收上臂,自胸前引腕直線向體外下方押抖。
3、要領:
A、扶肩手起固定作用的同時與另一手相對抗,牽拉拔伸上肢。
B、牽引幅度由小到大,抻抖用力要巧。
C、避免暴力扯、扭等動作。
4、作用:滑利關節,順理肌筋,活血散瘀,消炎止痛,鬆弛粘連。
二十九、旋肘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或仰臥位,術者坐於體前側。
2、操作:術者一手握腕部,另一手拇指置肘關節橈側,餘四指置肘關節尺側。持腕手導引前臂旋內、旋外,充分旋轉後,以持腕手導引前臂做屈伸動作,反覆數次。
3、要領:
A、旋轉肘部和屈伸時必須在正常活動範圍內進行。
B、旋轉與屈伸手法配合使用時,注意改變持腕手法。
C、屈肘時手指搭於肩上。
4、作用:滑利關節,活血散瘀,消炎止痛,順理肌筋,解除粘連。
三十、捏合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
2、操作:以拇指置橈側鼻咽窩部的陽溪穴處,食指置外側向下,沿經合谷穴食指橈側緣指摩到商陽穴上,反覆摩動。再以拇指端置於合谷穴進行捏掐2~3分鐘。
3、要領:
A、指摩用力宜輕柔,以局部微紅為度。
B、術時:有酸脹放射感,術後有短暫微脹及溫熱感。
4、作用:疏風解表,開竅復蘇。
5、注意:勿掐傷皮膚。
三十一、掐拿八邪
1、體位:受術者坐位或仰臥位。2、操作:術者以拇指食指指腹對合,著八於中指間順序掐而拿之,掐以按壓,拿以旋轉;掐要剛中有柔,中要柔中有剛。指下靈活自如,形如指間撚珠。
3、要領:先以指腹著力,後以指端重刺激,每個部位分三次操作,即正中。左鄰、右鄰,只需順通掐單,不宜橫行撥動。
4、作用:活血止痛,清利腦髓,通利關節,舒筋活絡,祛邪扶正,散寒祛風。
三十二、掐拿八縫
1、體位:受術者坐位。
2、操作:術者以拇指指腹端與食指指腹對合,順行著力於掌面第一二節指關節橫紋(每一橫紋為一縫,雙手八縫),掐而拿之。
3、要領:
A、持續著力,順序施術,剛中有柔,由表及裏,由淺入深。
B、術中避免抻扯扭轉。
4、作用:通經活絡,散風止痛,祛邪扶正,消積止咳,通利關節。
三十三、金蛙游水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術者站足下。
2、操作:術者兩手握雙足踝,施力導引雙下肢屈膝,屈髓到極限,然後使雙膝外旋,兩足相對,再導引雙腿向下蹬伸。
3、要領:領用力需和緩持續,不可用暴力,避免損傷股骨頭。
4、作用:滑利關節,整復歸窠,舒筋活血,消腫止痛。
5、注意:老年者慎用此法。
三十四、雙屈膝旋髖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兩下肢屈曲併攏。
2、操作:以一手握兩踝上懸鐘穴處,使膝關節屈曲,以另一手肘部下壓膝關節,盡可能與腹部相接後再做向左或右的環形旋轉,反覆數次。
3、要領:
A、下壓雙膝動作要緩慢,逐漸增加彎曲度。
B、旋轉雙髖,扭動腰部時軀幹上部應固定,幅度以能耐受為度。
4、作用:行氣通絡,強健腰腿。
5、注意:整個操作過程忌用蠻力,髖關節、脊柱畸形者慎用。
三十五、單屈膝旋髖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術者下肢屈曲。
2、操作:以一手握於踝上三陰交、懸鐘穴處,另一手置膝上固定膝關節。將下肢儘量屈曲下壓,使膝與腹部相接後再向左或右做環形旋轉數次。
3、要領:
A、屈膝下壓到腹部,動作宜緩慢,逐漸增加彎曲度。
B、旋轉緩慢而有節律,幅度以能耐受為度。
4、作用:行氣通絡,屈伸腰腿。
5、注意:整個操作過程忌用蠻力。髖關節畸形者忌用。
三十六、按跟腱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2、操作:
A、以兩拇指置跟鍵兩側,一手拇指自跗陽穴向下經昆侖穴到僕參,另一手拇指自複溜穴經太溪穴至水泉大推按數次。
B、再以兩拇指置承山穴,自上向下經足跟推到湧泉穴止,反覆數次。
3、要領:
A、兩拇指沿跟腱兩側推動時用力均勻有力。
B、推動沿經穴位及跟腱處應著力事些,但承山穴將力稍輕。
C、術時:溫熱,酸脹,術後下肢有力,腰部輕鬆。
4、作用:行氣通絡,強健腰腿。
5、注意:皮膚乾燥者可蘸酒以免擦傷。
三十七、揉湧泉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
2、操作:以一手握足趾使足背屈,另一手拇指置湧泉穴,旋轉指揉2~5分鐘。
3、要領:
A、指揉應均勻用力,可配合點按。
B、術時:微酸脹感,術後足心發熱,微汗,頭腦清爽。
4、作用:通關開竅,鎮靜安神。
5、注意:術時蘸酒,防傷皮膚。
三十八、膝周揉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膝下加厚墊。
2、操作:以拇指掌側指揉血海、陰陵泉、陽陵泉、內外膝眼、犢鼻等穴後,再以掌心置髕骨上,手指分置膝周圍揉捏,反覆操作。
3、要領:
A、揉時手指一齊均勻用力。
B、指揉時有酸脹,放射性溫熱,術後膝部活動輕鬆。
4、作用:清化濕熱,健脾和胃。
三十九、揉膝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膝下加墊。
2、操作:以一手置伏兔穴平高處,自上向下到膝關節上方做鉗形揉捏,反覆數次。再以一手握拳置膝上陰市穴、梁丘穴處,反覆拳揉。
3、要領:
A、拳揉用力以能耐受為度。
B、體虛弱者可用空拳,揉後配腹前撫摩,體壯用實拳。
C、術時:局部溫熱,術後下肢輕鬆有力。
4、作用:和胃理氣,消腫散瘀。
5、注意:皮膚乾燥者蘸酒,免傷皮膚。
四十、腳推法
1、腳直推法
A、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B、操作:術者雙手握踩床橫木,提氣輕身,控制自重,以單足或雙足踩壓在施術部位,以足跟著力,自腰向臀及下肢進行直線推動,反覆調整。
C、要領:
ㄅ)足跟推是足跟沿腰部、背部循經或沿肌肉纖維方向,從受術者身體上部向下部及下肢推動。
ㄆ)術時:足踝動作要靈活,囑受術者在踩時呼氣,抬足時吸氣,不可憋氣。
ㄇ)用力要均勻柔和,緩推,不可跳動。用力不可過猛。
ㄈ)年老體弱、兒童、孕婦禁用。
D、、作用:疏理氣血,祛風散寒,舒筋活絡,解痙止痛,消除疲勞。
2、足掌直推
A、體位:受術者仰臥位,胭窩下加墊。或俯臥位,髂前及肋下加墊。
B、操作:術者用單足掌或雙足掌掌面著力於施術部位,做直線或弧線推動,如腹前、腹內、腹外、腹後足掌推法。
C、要領:
ㄅ)動作要和緩,用力穩實,速度不宜快,以受術者感到舒適、肢體熱感強烈為宜。
ㄆ)術者可握橫木,以調節自身重心,控制適宜的施術力度。受術者要配合操作,張口一呼一吸,不可屏氣。本法用於軀幹、四肢。
D、作用疏通氣血,解除重濁及深部組織疼痛。
3、足分推
A、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B、操作:術者雙手抓踩床兩側杆,面向足運氣於拇趾端,趾端向前,兩足自大椎穴處中度力量,低頻率向兩側分推三次,旋摩向長強穴分推到胃俞穴時重度加大,分推到長強穴兩側。
C、要領:雙足著力要均勻一致,分推要平穩,不可跳躍。
D、作用通經活絡,寧心安神,分理筋結,化瘀消腫止痛,溫散風寒,強壯腰膝。
4、足滑推
A、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B、操作:術者雙足站於受術者項下部,半蹲,面向足,體略前傾,抓穩扶手。雙足沿背部、下肢膀胱經路線下滑推到足踝部。
C、要領:
ㄅ)下推時,術者要掌握好自身重心位置,及足在滑推不同部位時力量的變化。
ㄆ)動作要均勻,緩和自如。
D、作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解除疲勞。
四十一、腳踩按摩法
1、概述:腳踩法顧名思義就是用腳踩踏受術者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經穴進行推壓、揉搓等腳法,達到疏筋活血,理氣通絡,防治疾病為目的的按摩方法。
2、準備:
A、踩床結構與雙層床相似,不同的是上床把兩邊的角鋼換成二條直徑1寸的鋼管,兩頭與床固定作為腳踩時的扶手,以減輕術者體重對病人的壓力,穩定術者腳踩時身體的重心。
B、床上設備長70釐米。寬50釐米、厚10釐米的蕎麥皮枕墊4個,160釐米乘80釐米白床單1條,白布襪1雙。
3、腳踩法的注意事項與要求
A、腳踩必須循序漸進,切忌魯莽從事。
B、禁忌年老體弱、脊椎強直、心血管疾病、骨結核、骨肉瘤、骨質疏鬆及骨折等患者。不宜進行腳踩的還有孕婦,經期、過飽、酒後、皮膚損傷、傳染性皮膚病者等。
C、施術後如有乏力、嗜睡,全身肌肉疼痛等,屬正常現象。
D、術者要提氣輕身,腳踩平穩,由輕到重,用力適宜,速度不宜快,必須配合呼吸,嚴防踩傷。
四十二、腳揉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或側臥位。
2、操作:術者一腳站於床上或受術者身體上,以另一腳腳掌或足跟自上而下、由淺入深、由輕到重,達於肌肉組織,有節奏地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揉動。
3、要領:用力由輕到重再到輕,力量達於肌肉組織,足不離皮膚,以能耐受為度,不可施用暴力。動作要柔和平緩,速度均勻,不可忽快、忽慢、忽輕、忽重,要有節奏。
4、作用:舒筋活血,消腫止痛,理氣通絡。
四十三、踩壓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或仰臥位。
2、操作:術者站於施術部位上,手扶踩床兩側欄杆以支持體重,穩定身軀,然後根據要求進行定點或交替走動踩壓,使受術者肌肉深層產生酸脹、麻串感覺,甚至產生沿經絡有放射感。
3、要領:動作要緩和均勻,由輕到重。重壓時,身軀要靈活,重心掌握在雙手上,力度以能耐受為度。切忌用力過猛過急,適用肩背、腰骶、四肢。
4、作用:疏經活絡,行氣消腫,散寒解痙。
四十四、足擊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或側臥位。
2、操作:術者一腳站於受術者體上或床上,穩定身體或踩肢體末端,另一腳姆指、足背或足跟進行正擊、側擊及叩擊施術部位和穴位,或者以膝關節為中心放鬆小腿、踝關節,用足跟部以適當力量擊打受術者的施術部位及穴位。
3、要領:
A、此法多用於肌肉豐厚處,力求著力準確,用力均勻,先輕後重,以能耐受為度。
B、術時:產生酸脹、麻串感。
C、此法施用於肩背、腰、下肢部。
4、作用:通經活絡,祛瘀止痛。
四十五、足顫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或仰臥位。
2、操作:術者雙足由上至下,由下至上進行有節奏的顫抖按壓,亦可固定某一部位或穴位進行長時間的顫壓。
3、要領:動作要均勻柔和,由輕到重,力達深層肌肉組織或臟腑,由慢到快,頻率約每分鐘130次左右,不可突然停止,需由快到慢而停止。用力不可過猛。
4、作用:疏鬆關節肌肉,通經活絡,寬胸理氣,溫陽散寒。
四十六、腳撥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或仰臥位。
2、操作:術者將腳緊貼患者一定部位的皮膚作直線往返運動,運動路線與肌纖維走行方向呈直角。
3、要領:操作時,術者腳與受術部位皮膚相對位置不變,動作幅度不可過大。本法適用於腰、背、臀及下肢部。
4、作用:解除痙攣,活血止痛。
四十七、足鬆展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2、操作:術者雙足分別站於受術肢的兩端,雙足同時下壓並向兩端做有節奏的顫壓伸展,使肌筋有被拉長的感覺。
3、要領:動作要協調和緩,顫壓力量和幅度不可過大,用力要均勻持久。
4、作用:通經活絡,撥離粘連,滑利關節,行氣活血,解除痙攣。
四十八、腳搓法
1、體位:受術者臥位或俯臥位。
2、操作:術者用足掌或足心在施術部位進行有節奏的往返搓滾,力達皮下組織。
3、要領:用力均勻和緩,受術者有沉重的壓迫感和輕鬆舒適感。適用腰骶、四肢。
4、作用:舒筋活絡,溫經祛寒,理氣通絡,祛瘀止痛。
四十九、腰部踩蹺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2、操作:術者扶住踩床扶手,調節、控制包括受術者自身體重在內的踩踏的力量,然後用雙足踩踏病人腰部(足尖向前),並做適當的彈跳動作。踩踏時以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足跟提起,運用膝關節的一屈一伸使身體一起一落,對腰部進行一彈一壓的連續刺激。一般可連續彈壓10~20次。
3、要領:
A、施術時術者的腳尖部切不可離開患者的腰部。
B、患者要配合施術者彈壓起落動作,張口一呼一吸,即壓下時呼氣,彈起時吸氣,切忌屏氣。
C、踩踏的力量和次數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適可而止,不可勉強從事。在施術過程中,若遇患者難以忍受或不願配合,應立即停止。
D、踩踏力量和速度要均勻而有節奏。
4、作用:舒經通絡,理筋整復。
五十、臀部踩蹺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2、操作:術者雙手扶踩踏床橫杆,以控制身體重心。以一腳踏於腰八髎穴處,另一足置承扶穴處,行原地踏步式踩踏或靜靜顫壓,交替施術1~3分鐘。
3、要領:雙足用力均勻一致。
4、作用:通經活絡,祛風除濕。
五十一、點督脈諸穴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2、操作:術者面向前,雙手扶橫杆,將身體撐起,以兩足拇趾端點大椎穴,兩足前後排列,點壓長強穴,反覆6次。
3、要領:保持身體平穩,以中等力量低頻率均勻點壓督脈,邊點邊向後移。
4、作用:督脈暢通,利腎元氣,填精補髓,醒腦安神,強健腰脾,通陽逐痹,滑利椎關節。
五十二、點足太陽膀胱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2、操作:術者面向前,手扶踩床橫杆,運氣兩足拇趾端,依次點壓昆侖、承山、委中。腹門,承扶、環跳、大腸俞、腎俞、志室、脾俞、肝俞、心俞、肺俞、大杼穴,每穴5秒鐘。
3、要領:術者保持身體平穩,力度均勻,邊點邊移。
4、作用:調理臟腑功能,疏暢經脈,活血化瘀,通陽逐痹,解經止痛,緩解筋結。
五十三、推摩督脈和華佗夾脊法
1、體位:受術者俯臥位。
2、操作:術者兩手抓踩床兩側橫杆,左足踩於八髎穴處,面向前,運氣於右足姆、食兩趾,自大椎穴向下推摩到命門穴處,反覆6次。
3、要領:
A、足姆、食兩趾輕度用力,低頻率推移到命門穴。
B、術後受術者背部有溫熱感。
4、作用:溫通血脈,調和臟腑、陰陽、氣血,滑利椎關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