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錯位的病理
所謂病理,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過程。脊柱錯位的病理改變與病因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在發育至成人後,退行性改變即已開始,並且緩慢的、進行性地發展著,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繼發周圍組織的損傷性炎症反應,刺激周圍的感覺神經而引起疼痛。常見的病理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椎間小關節的移位
從脊柱損害的病因中,我們不難看出,以脊柱、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脊柱周圍軟組織鬆弛及脊柱周圍軟組織受損或慢性勞損,造成脊柱失穩後而發生椎間小關節移位情况最為常見。一般情况下活動度大的頸、腰椎移位的幅度可稍大,活動度小的胸椎及骶髂關節移位相對較小。
椎間關節移位後,可發生一系列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症狀如:
1.椎間孔橫徑(前後徑)及椎管的矢狀徑均縮短。
2.橫突孔相對變窄。
3.椎管亦相對變窄。
4.神經根受到突出的椎間盤、變窄的椎間孔的刺激和壓迫,出現麻木或運動障礙。
5.椎動脈可因頸椎關節移位或鈎突關節增生的骨刺壓迫,而出現擠壓或扭曲,產生血液循環障礙。寰枕關節及寰樞關節發生移位時,常加大椎動脈第三段的扭曲、牽拉、壓迫,極易引起雙側椎動脈供血不全,發生眩暈及腦供血不足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6.脊髓受到變窄椎管的壓迫,或因脊髓的前部動脈受壓,導致血液循環障礙。
7.交感神經受壓迫刺激或牽拉,引起內臟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相應的內臟器官功能障礙。
植物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類,同時支配內臟、血管和腺體等。
交感神經由脊髓節段的側角細胞發出節前纖維,沿脊神經的前根,通過椎間孔,經交通支進入交感神經幹。交感神經由交感神經節和節前支組成,位於脊柱兩旁,左右對稱,其中有頸節8對、胸節12對、腰節5對、骶節5對、尾節l對,共3l對。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進人交感神經幹後,可在一個交感節內交換神經元,再發出節後纖維,其節後纖維分三個途徑分布:隨脊神經;隨血管走行;直接分布到內臟。
交感神經的功能是與副交感神經互相拮抗,互相協調平衡,以維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因此,當椎間關節發生移位、椎問孔變窄(如椎問盤突出、骨質增生等),壓迫刺激脊神經根時,同樣也壓迫刺激或牽扯交感(副交感)神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因而與植物神經有關的臟器就可產生某些症狀,並在經絡穴位上明顯地反應出來。
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統計資料顯示,脊椎錯位,可以出現一些相對應的臨床症狀。
頸椎上段(C1~4)移位:
以頭面、五官、心臟和腦血管神經症狀為主,
如頭痛、眩暈、聲嘶、失眠、視力下降、耳鳴、心悸、室性心動過速等。
頸椎下段(C5~7)移位:
以頸、肩、背、上肢麻木、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並常出現室性心動過緩等症狀。
胸椎上段(C7~T3)移位:
以血管系統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肋間神經痛為主,
如心房纖顫、低血壓、心慌、胸悶、心律失常、心煩易燥、肩胛部疼痛、左上胸部疼等。
胸椎上中段(T2~7)移位:
以呼吸系統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胸壁痛為主,
如慢性氣管炎、過敏性支氣管哮喘、胸壁痛、乳房痛、呃逆、胸悶等。
胸椎中段(T6~9)移位:
以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為主,
如胃痛胃脹、返酸噯氣、食欲不振、肝區痛、膽囊炎、膽石症、上腹脹滿等。
胸椎下段(T9~12)移位:
以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統的功能紊亂為主。
如胃痛、肝區痛、腸脹氣、睾丸炎、子宮炎、卵巢炎、腎炎、胰腺炎、排尿異常、尿路結石、糖尿病、蕁麻疹、皮膚過敏、風濕病等。
腰椎(L1~5)移位:
以腰腿痛和生殖系統功能障礙為主,
如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痛經、月經不調、遺精、男性性功能低下、陽痿等。
骶椎(L5~S1)移位:
以下肢功能障礙和泌尿生殖系統功能障礙為主,
如下肢血液循環不良、腿無力、足踝腫痛、排尿異常、前列腺增生等。
骶髂關節右側移位:
副交感神經緊張,
如肝、膽、胃腸功能下降,消瘦、腹瀉和婦科疾患等。
骶髂關節雙側移位:
偏食、體重變化、便秘或腹瀉交替出現,並有左、右單側移位的症狀。
脊椎錯位,是脊椎相關疾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治療脊椎周圍軟組織病變,恢復脊椎周圍軟組織的力學平衡,矯正脊椎關節的錯位,恢復其正常的解剖位置,就是我們預防、保健和治療的主要任務之一。
人體的上、下、內、外疾病的分布與脊柱錯位的關係見下表
人體疾病與脊柱錯位的關係表
椎骨 | 脊神經支配部位 | 脊神經受壓後所產生的症狀 | |
頸1 | 頭部血管、腦垂體、頭面、內耳、交感神經系統 | 頭痛、頭暈、失眠、精神恍惚、倦怠、健忘、體力下降、面癱、高血壓、心動過速 | |
頸2 | 眼睛、眼神經、耳神經、鼻竇、大、額頭、乳突骨 |
| |
頸3 | 頭、外耳、面骨、牙、三叉神經 | 神經痛、痤瘡、濕疹、咽部異物感、頸痛、胸悶、牙痛、斜視、近視等 | |
頸4 | 鼻、唇、口、耳、咽管 | 鼻炎、口唇潰瘍、卡他性中耳炎、耳聾、咽部異物感、胸悶、呃逆、心動過緩等 | |
頸5 | 聲帶、頸部腺體、咽 | 咽喉炎、聲帶嘶啞、眩暈、視力下降、上臂疼、心律失常。 | |
頸6 | 頸部肌肉、肩部、扁桃體 | 頸部僵硬、上肢橈側麻木、疼痛、扁桃體炎、氣管炎、哮喘、低血壓、心動過緩 | |
頸7 | 甲狀腺、肩、肘、滑囊 | 滑囊炎、甲狀腺疾患、低血壓、心房纖顫、上肢尺側麻木、疼痛等 | |
胸1 | 食道、氣管、上肢肘關節以下部位 | 上臂後側疼、肩胛部疼、咳嗽、左上胸 部疼、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 |
胸2 | 心臟、冠狀動脈 | 各種心臟病、胸疼、肩胛、咳嗽、氣喘 | |
胸3 | 氣管、胸膜、肺 | 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流行性感冒 | |
胸4 | 膽囊、膽管 | 膽囊炎、膽石症、黃疸、帶狀疱疹、胸壁痛、乳房痛、乳房瘤、氣喘、呃逆等 | |
胸5 | 肝、血液 | 肝病、發熱、低血壓、貧血、關節炎及胸4症狀 | |
胸6 | 胃 | 胃炎、胃潰瘍、肝區痛、上腹脹痛、膽石症等 | |
胸7 | 胰腺、十二指腸 | 糖尿病、十二指腸潰瘍及胸6症狀 | |
胸8 | 脾、橫膈膜 | 抵抗力下降、呃逆加胸6症狀 | |
胸9 | 腎上腺 | 過敏性疾患、蕁麻疹、腹痛、子宮炎等 | |
胸10 | 腎 | 腎病、動脈硬化、倦怠、腹疼、子宮炎等 | |
胸11 | 腎、輸尿管 | 皮膚病、胃痛、肝區痛、胰腺炎、糖尿病、腎病、排尿異常、尿路結石等 | |
胸12 | 小腸、淋巴系統、輸卵管 | 風濕、不孕症、腹脹、腹瀉、腎炎、腎結石及胸11症狀 | |
腰1 | 大腸、結腸、腹股溝 | 便秘、腹瀉、結腸炎、疝氣及胸12症狀 | |
腰2 | 腹部、盲腸、大腿 | 闌尾炎、腸痙等、呼吸困難、靜脈曲張、腰痛、大腿麻木、疼痛等 | |
腰3 | 生殖器管(卵巢、子宮、睾丸) 膀胱、膝 | 膀胱病、月經不調、小產、遺精、早泄、陽痿、小腹痛、腰痛、膝痛等 | |
腰4 | 前列腺、腰部肌肉、坐內神經 | 腰痛、坐骨神經痛、排尿困難、尿頻、便秘、及腰,症狀 | |
腰5 | 小腿、踝、腳及腳趾 | 下肢循環不良、關節炎、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等 | |
骶椎 | 骨盆、腎 | 骶髂關節炎、排尿異常、子宮炎、前列腺炎、脊椎彎曲症 | |
骶 髂 關 節 | 直腸、肛門 | 右側 移位 | 副交感神經緊張(如肝、膽胃、腸功能低下, 消瘦、腹瀉、婦科疾患等) |
左側 移位 | 交感神經緊張(如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痔瘡、陽痿、早泄、易患感冒等) | ||
雙側 移位 | 偏食、體重變化或上述症狀交替出現。 |
二、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
構成椎間盤的軟骨板、纖維環及髓核由20~30歲開始發生變性,若受到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就有可能加速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其變化如下:
(一)軟骨板
逐漸變薄,甚至被髓核逐漸侵蝕造成缺損,使軟骨板失去由椎體向椎間盤內滲透組織營養液的半滲透膜的作用,加速了纖維及髓核的退行性改變。
(二)髓核
含水量逐漸減少,其中纖維網和粘液樣組織基質漸漸被纖維組織及軟骨細胞所代替,而成為彈性下降的纖維軟骨實體。因此,椎間盤的高度降低,椎間隙變窄,若發生椎間盤突出則椎間隙更加狹窄。
(三)纖維環
纖維環由大量的膠原纖維縱橫垂直交錯排列而成,它的退行性改變比軟骨板與髓核為早,常人20歲以後即停止發育,開始變性。由於長期的勞損,導致纖維變粗,從而使纖維彈性減弱,在某種應力的作用下,纖維環發生破裂,髓核即可向破裂處突出。因而韌帶在後外側較薄弱,故椎間盤突出以向後外側突出者居多。突出的椎問盤初期為較軟的纖維組織,以後可逐漸鈣化及骨化。
椎問盤突出後可對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甚至對脊髓造成壓迫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如麻木、疼痛、運動障礙等。
三、椎周軟組織的退行性改變
(一)黃韌帶肥厚
黃韌帶可能由於長期被過度牽拉(如低頭工作、睡高枕頭、長期彎腰工作等)或因脊柱失穩活動度加大,使黃韌帶負擔增大,久之則增生肥厚,甚至鈣化、骨化,從而壓迫神經根出現症狀;也可能在脊椎後伸時,肥厚的黃韌發生皺摺,突入椎管內而壓迫脊髓。
(二)前、後縱韌帶改變
前、後縱韌帶可能遭受急性外傷,也可能由於脊椎失穩後長期過度活動而受損傷,發生出血、水腫、機化後而鈣化、骨化,對脊髓或神經根產生壓迫。
(三)項韌帶鈣化
在頸椎失穩後,項韌帶(頸椎部棘上韌帶)過度活動而肥厚,繼而鈣化、骨化。項韌帶鈣化的部位多見於C3-6之間的夾肌、半棘肌與小菱形肌附著點處,可見頭項及上肢運動易損傷此段項韌帶,韌帶鈣化的部位與頸椎病發病的部位相一致。
(四)椎旁的有關肌肉改變
椎旁肌肉可遭受急性扭挫傷或慢性勞損,多見於肌腱與骨附著處發生撕脫性損傷,或肌纖維局限性斷裂,慢性勞損的局部組織呈纖維性改變,或肌化粘連,造成脊椎兩側肌力失去平衡。若脊椎已處於失衡狀態,則極易發生椎體錯位,而出現相應神經支配的肌肉痙攣。
四、骨質增生(骨刺)
當脊椎錯位後,活動度受限,局部肌肉痙攣,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引起新陳代謝紊亂,椎間關節或椎體邊緣的韌帶、骨膜發生損傷、肌化、變性而後骨化,成為骨質增生。骨質增生多發生在活動度較大的頸、腰椎部位,活動度較小的椎體部位則較少。骨質增生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但不一定致病,只有當骨刺突入椎間孔或橫突孔時,才可壓迫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出現臨床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