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錯位的病理

所謂病理,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過程。脊柱錯位的病理改變與病因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在發育至成人後,退行性改變即已開始,並且緩慢的、進行性地發展著,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繼發周圍組織的損傷性炎症反應,刺激周圍的感覺神經而引起疼痛。常見的病理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椎間小關節的移位

從脊柱損害的病因中,我們不難看出,以脊柱、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脊柱周圍軟組織鬆弛及脊柱周圍軟組織受損或慢性勞損,造成脊柱失穩後而發生椎間小關節移位情况最為常見。一般情况下活動度大的頸、腰椎移位的幅度可稍大,活動度小的胸椎及骶髂關節移位相對較小。

 

椎間關節移位後,可發生一系列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症狀如:

1.椎間孔橫徑(前後徑)及椎管的矢狀徑均縮短。

 

2.橫突孔相對變窄。

 

3.椎管亦相對變窄。

 

4.神經根受到突出的椎間盤、變窄的椎間孔的刺激和壓迫,出現麻木或運動障礙。

 

5.椎動脈可因頸椎關節移位或鈎突關節增生的骨刺壓迫,而出現擠壓或扭曲,產生血液循環障礙。寰枕關節及寰樞關節發生移位時,常加大椎動脈第三段的扭曲、牽拉、壓迫,極易引起雙側椎動脈供血不全,發生眩暈及腦供血不足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6.脊髓受到變窄椎管的壓迫,或因脊髓的前部動脈受壓,導致血液循環障礙。

 

7.交感神經受壓迫刺激或牽拉,引起內臟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相應的內臟器官功能障礙。

 

植物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類,同時支配內臟、血管和腺體等。

交感神經由脊髓節段的側角細胞發出節前纖維,沿脊神經的前根,通過椎間孔,經交通支進入交感神經幹。交感神經由交感神經節和節前支組成,位於脊柱兩旁,左右對稱,其中有頸節8對、胸節12對、腰節5對、骶節5對、尾節l對,共3l對。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進人交感神經幹後,可在一個交感節內交換神經元,再發出節後纖維,其節後纖維分三個途徑分布:隨脊神經;隨血管走行;直接分布到內臟。

 

交感神經的功能是與副交感神經互相拮抗,互相協調平衡,以維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因此,當椎間關節發生移位、椎問孔變窄(如椎問盤突出、骨質增生等),壓迫刺激脊神經根時,同樣也壓迫刺激或牽扯交感(副交感)神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因而與植物神經有關的臟器就可產生某些症狀,並在經絡穴位上明顯地反應出來。

 

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統計資料顯示,脊椎錯位,可以出現一些相對應的臨床症狀。

 

頸椎上段(C1~4)移位:

以頭面、五官、心臟和腦血管神經症狀為主,

如頭痛、眩暈、聲嘶、失眠、視力下降、耳鳴、心悸、室性心動過速等。

 

頸椎下段(C5~7)移位:

以頸、肩、背、上肢麻木、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並常出現室性心動過緩等症狀。

 

胸椎上段(C7T3)移位:

以血管系統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肋間神經痛為主,

如心房纖顫、低血壓、心慌、胸悶、心律失常、心煩易燥、肩胛部疼痛、左上胸部疼等。

 


 

 

胸椎上中段(T2~7)移位:

以呼吸系統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胸壁痛為主,

如慢性氣管炎、過敏性支氣管哮喘、胸壁痛、乳房痛、呃逆、胸悶等。

 

胸椎中段(T6~9)移位:

以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為主,

如胃痛胃脹、返酸噯氣、食欲不振、肝區痛、膽囊炎、膽石症、上腹脹滿等。

 

胸椎下段(T9~12)移位:

以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統的功能紊亂為主。

如胃痛、肝區痛、腸脹氣、睾丸炎、子宮炎、卵巢炎、腎炎、胰腺炎、排尿異常、尿路結石、糖尿病、蕁麻疹、皮膚過敏、風濕病等。

 

腰椎(L1~5)移位:

以腰腿痛和生殖系統功能障礙為主,

如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痛經、月經不調、遺精、男性性功能低下、陽痿等。

 

骶椎(L5S1)移位:

以下肢功能障礙和泌尿生殖系統功能障礙為主,

如下肢血液循環不良、腿無力、足踝腫痛、排尿異常、前列腺增生等。

 

骶髂關節右側移位:

副交感神經緊張,

如肝、膽、胃腸功能下降,消瘦、腹瀉和婦科疾患等。

 

骶髂關節雙側移位:

偏食、體重變化、便秘或腹瀉交替出現,並有左、右單側移位的症狀。

 

脊椎錯位,是脊椎相關疾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治療脊椎周圍軟組織病變,恢復脊椎周圍軟組織的力學平衡,矯正脊椎關節的錯位,恢復其正常的解剖位置,就是我們預防、保健和治療的主要任務之一。

 


 

 

人體的上、下、內、外疾病的分布與脊柱錯位的關係見下表

人體疾病與脊柱錯位的關係表

椎骨

脊神經支配部位

脊神經受壓後所產生的症狀

1

頭部血管、腦垂體、頭面、內耳、交感神經系統

頭痛、頭暈、失眠、精神恍惚、倦怠、健忘、體力下降、面癱、高血壓、心動過速

2

眼睛、眼神經、耳神經、鼻竇、大、額頭、乳突骨

 

3

頭、外耳、面骨、牙、三叉神經 

神經痛、痤瘡、濕疹、咽部異物感、頸痛、胸悶、牙痛、斜視、近視等

4

鼻、唇、口、耳、咽管

鼻炎、口唇潰瘍、卡他性中耳炎、耳聾、咽部異物感、胸悶、呃逆、心動過緩等

5

聲帶、頸部腺體、咽

咽喉炎、聲帶嘶啞、眩暈、視力下降、上臂疼、心律失常。

6

頸部肌肉、肩部、扁桃體

頸部僵硬、上肢橈側麻木、疼痛、扁桃體炎、氣管炎、哮喘、低血壓、心動過緩

7

甲狀腺、肩、肘、滑囊

滑囊炎、甲狀腺疾患、低血壓、心房纖顫、上肢尺側麻木、疼痛等

1

食道、氣管、上肢肘關節以下部位

上臂後側疼、肩胛部疼、咳嗽、左上胸  部疼、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2

心臟、冠狀動脈

各種心臟病、胸疼、肩胛、咳嗽、氣喘

氣管、胸膜、肺

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流行性感冒

4

膽囊、膽管

膽囊炎、膽石症、黃疸、帶狀疱疹、胸壁痛、乳房痛、乳房瘤、氣喘、呃逆等

5

肝、血液

肝病、發熱、低血壓、貧血、關節炎及胸4症狀

6

胃炎、胃潰瘍、肝區痛、上腹脹痛、膽石症等

7  

胰腺、十二指腸

糖尿病、十二指腸潰瘍及胸6症狀

8                  

脾、橫膈膜

抵抗力下降、呃逆加胸6症狀

9

腎上腺

過敏性疾患、蕁麻疹、腹痛、子宮炎等

10

腎病、動脈硬化、倦怠、腹疼、子宮炎等

11

腎、輸尿管

皮膚病、胃痛、肝區痛、胰腺炎、糖尿病、腎病、排尿異常、尿路結石等

12

小腸、淋巴系統、輸卵管

風濕、不孕症、腹脹、腹瀉、腎炎、腎結石及胸11症狀

1

大腸、結腸、腹股溝

便秘、腹瀉、結腸炎、疝氣及胸12症狀

2

腹部、盲腸、大腿

闌尾炎、腸痙等、呼吸困難、靜脈曲張、腰痛、大腿麻木、疼痛等

3

生殖器管(卵巢、子宮、睾丸)

膀胱、膝

膀胱病、月經不調、小產、遺精、早泄、陽痿、小腹痛、腰痛、膝痛等

4

前列腺、腰部肌肉、坐內神經

腰痛、坐骨神經痛、排尿困難、尿頻、便秘、及腰,症狀

5

小腿、踝、腳及腳趾

下肢循環不良、關節炎、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等

骶椎

骨盆、腎

骶髂關節炎、排尿異常、子宮炎、前列腺炎、脊椎彎曲症

直腸、肛門

右側

移位

副交感神經緊張(如肝、膽胃、腸功能低下,

消瘦、腹瀉、婦科疾患等

左側

移位

交感神經緊張(如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痔瘡、陽痿、早泄、易患感冒等)

雙側

移位

偏食、體重變化或上述症狀交替出現。

 

二、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

構成椎間盤的軟骨板、纖維環及髓核由20~30歲開始發生變性,若受到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就有可能加速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其變化如下:

 

 ()軟骨板

逐漸變薄,甚至被髓核逐漸侵蝕造成缺損,使軟骨板失去由椎體向椎間盤內滲透組織營養液的半滲透膜的作用,加速了纖維及髓核的退行性改變。

 

  ()髓核

含水量逐漸減少,其中纖維網和粘液樣組織基質漸漸被纖維組織及軟骨細胞所代替,而成為彈性下降的纖維軟骨實體。因此,椎間盤的高度降低,椎間隙變窄,若發生椎間盤突出則椎間隙更加狹窄。

 


 

 

 ()纖維環

纖維環由大量的膠原纖維縱橫垂直交錯排列而成,它的退行性改變比軟骨板與髓核為早,常人20歲以後即停止發育,開始變性。由於長期的勞損,導致纖維變粗,從而使纖維彈性減弱,在某種應力的作用下,纖維環發生破裂,髓核即可向破裂處突出。因而韌帶在後外側較薄弱,故椎間盤突出以向後外側突出者居多。突出的椎問盤初期為較軟的纖維組織,以後可逐漸鈣化及骨化。

 

椎問盤突出後可對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甚至對脊髓造成壓迫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如麻木、疼痛、運動障礙等。

 

三、椎周軟組織的退行性改變

()黃韌帶肥厚

黃韌帶可能由於長期被過度牽拉(如低頭工作、睡高枕頭、長期彎腰工作等)或因脊柱失穩活動度加大,使黃韌帶負擔增大,久之則增生肥厚,甚至鈣化、骨化,從而壓迫神經根出現症狀;也可能在脊椎後伸時,肥厚的黃韌發生皺摺,突入椎管內而壓迫脊髓。

 

()前、後縱韌帶改變

前、後縱韌帶可能遭受急性外傷,也可能由於脊椎失穩後長期過度活動而受損傷,發生出血、水腫、機化後而鈣化、骨化,對脊髓或神經根產生壓迫。

 

()項韌帶鈣化

在頸椎失穩後,項韌帶(頸椎部棘上韌帶)過度活動而肥厚,繼而鈣化、骨化。項韌帶鈣化的部位多見於C3-6之間的夾肌、半棘肌與小菱形肌附著點處,可見頭項及上肢運動易損傷此段項韌帶,韌帶鈣化的部位與頸椎病發病的部位相一致。

 

()椎旁的有關肌肉改變

椎旁肌肉可遭受急性扭挫傷或慢性勞損,多見於肌腱與骨附著處發生撕脫性損傷,或肌纖維局限性斷裂,慢性勞損的局部組織呈纖維性改變,或肌化粘連,造成脊椎兩側肌力失去平衡。若脊椎已處於失衡狀態,則極易發生椎體錯位,而出現相應神經支配的肌肉痙攣。

 

四、骨質增生(骨刺)

當脊椎錯位後,活動度受限,局部肌肉痙攣,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引起新陳代謝紊亂,椎間關節或椎體邊緣的韌帶、骨膜發生損傷、肌化、變性而後骨化,成為骨質增生。骨質增生多發生在活動度較大的頸、腰椎部位,活動度較小的椎體部位則較少。骨質增生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但不一定致病,只有當骨刺突入椎間孔或橫突孔時,才可壓迫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出現臨床症狀。

 

A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