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症又稱脊髓灰質炎,多見於1~5歲的小兒,亦可見於成人,常發生於夏秋之季,以6~9月為最多。
【病因病機】:
小兒麻痹後遺症屬中醫「痿症」範疇,主要由於風、寒、濕、熱之邪侵襲肺胃之經,使津液滋生和輸布發生障礙,致使津液虧乏,後期累及肝腎,肝腎陰虛則筋骨肌肉失去陰液的滋養潤濡而成癱瘓、廢痿不用。
【臨床表現】:
小兒麻痹症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急性發作期或前驅期:患者首先可見發熱,食欲減退,或伴有嘔吐、腹瀉、咳嗽、咽紅、全身不適等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症狀,2~3天后常可退熱,諸症消失。
(二)、癱瘓前期或癱瘓期:退熱後1~6天,常可再次發熱,並出現煩躁不安,易出汗,肢體疼痛等症狀,幾天後逐漸出現部分肢體癱瘓。隨著熱度的減退,其他症狀逐漸消失,癱瘓也不再發展。癱瘓的特點呈弛緩型,分佈不規則,不對稱,常見於四肢,以下肢癱瘓最多。如果頸、胸部脊神經受損,可出現膈肌、肋間肌麻痹。延髓受損時可出現咽部肌群麻痹,出現呼吸障礙等危重症狀。
(三)、恢復期或後遺症期:癱瘓有自動恢復的趨勢,熱退1~2周,開始逐漸恢復。恢復的快慢與神經受損程度有關,一般在1~6個月內如不能完全恢復,常留後遺症,這時肌肉明顯出現各種畸形,如口眼喎斜,頭向左右傾斜,脊柱側凸,肩關節脫臼,膝反張或外展,足內翻、外翻、馬蹄形、仰趾足等畸形。
【治療】:
(一)、治療原則:初期以祛邪為主,後期以行氣活血,榮筋養肌、矯正畸形。
(二)、治法:初期可參照發熱治療。本節主要介紹後遺症期的主要手法。
1、面部:坐位,用推揉法從攢竹斜向瞳子髎、頰車、地倉穴,往返操作5~6次。
2、頸及上肢部:坐位,用推揉法自天柱至大椎、肩井等處往返數次,再用推揉法施於肩關節周圍,然後用拿法和推揉法自三角肌部經肱三頭肌、肱二頭肌部至肘關節,向下沿前臂到腕部,往返數次。
3、腰及下肢部:先取俯臥位,用推法和攘法從腰骶部起,向下到臀部,循大腿後側往下至足跟,往返數次,配合按腎俞、腰陽關,拿委中。接著取仰臥位用推揉法或(扌袞)法,從腹股溝向下經股四頭肌至小腿外側,往返數次,配合按伏兔、足三裏、陽陵泉、絕骨、解溪等穴。如踝關節有畸形者加搖法,並在畸形部位作重點治療。
(三)、方義:推、拿、滾、揉患肢局部及有關經穴,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改善局部血運供給,使經脈肌肉得其濡養,助長肌肉恢復,緩解筋脈的攣縮,配合搖法等被動活動,能改善關節活動功能,矯正畸形。
【注意事項】:
(一)、治療原則:發病後宜臥床休息,避免活動,以減少癱瘓的發生與發展,如有肢體癱瘓出現,宜將肢體放於功能位,可減輕肌肉萎縮。
(二)、儘早配合推拿治療,可促進功能恢復,減輕癱瘓及減少畸形發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