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疳證﹝infantile_malnutrition﹞:

疳證﹝infantile_malnutrition﹞:是由多種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種疾病,臨床以面黃肌瘦、毛髮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痿靡為特徵。

 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常見於小兒餵養不良、病後失調、慢性腹瀉﹝diarrhea﹞、腸道寄生蟲者。

【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乳食無度,飲食不節,壅滯中焦,損傷脾胃,不能消磨水穀而形成積滯﹝indigestion﹞,導致乳食精微無從運化,臟腑肢體失養,身體日漸羸瘦,氣陰耗損而成疳證﹝infantile_malnutrition﹞。

 飲食不潔,感染蟲疾而耗奪乳食精微,氣血受戢,不能濡養臟腑筋肉,日久成疳。

 本病病理變化主要在脾胃虛弱,運化失調。

 本證形成後,日久不癒,又可變生他症。本病的病位在脾胃,病性有虛有實。

【辨證】:

【主症】:精神疲憊,形體羸瘦,面色萎黃,毛髮稀疏乾枯。

兼見

 便溏、完穀不化,四肢不溫,唇舌色淡,脈細無力者,為脾胃虛弱;

 嗜食無度或喜食異物,脘腹脹大,時有腹痛﹝bellyache﹞,睡中磨牙﹝molars﹞,舌淡,脈細弦者,屬蟲毒為患。

【治療】:

【基本治療】:

【治法】:健脾益胃,化滯消疳。以足陽明經、胃之募穴﹝front_Mu_point﹞及奇穴﹝extra_points﹞為主。

【主穴】:中脘﹝RN12﹞、足三裏﹝ST36﹞、四縫﹝EX-UE10﹞

【配穴】:

 食積者,加下脘﹝RN10﹞、璿璣﹝RN21﹞、腹結﹝SP14﹞;

 蟲積者,加天樞﹝ST25﹞、百蟲窠;

 重症疳積者,加灸神闕﹝RN08﹞、氣海﹝RN06﹞、肺俞﹝BL13﹞、膏肓﹝BL43﹞、腎俞﹝BL23﹞。

操作】:中脘﹝RN12﹞用毫針﹝filiform_needle﹞平補平瀉法,足三裏﹝ST36﹞用補法;四縫﹝EX-UE10﹞嚴格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針﹝withdrawing_needle﹞後輕輕擠出液體,並用消毒幹棉球擦幹。對嬰幼兒可採取速刺不留針。

【方義】:

 脾胃乃後天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則生化之源可複。

 胃之募穴﹝front_Mu_point﹞、腑之會穴中脘﹝RN12﹞,可和胃理腸。

 足三裏﹝ST36﹞扶土而補中氣。

 四縫﹝EX-UE10﹞為奇穴﹝extra_points﹞,是治療疳積的經驗穴。

2、其他治療:

(1)皮膚針法﹝skin_needle_therapy﹞:選夾脊穴(7~17椎)、脾俞﹝BL20﹞、胃俞﹝BL21﹞。從上而下輕輕叩刺,每次叩打10~20分鐘,隔日治療1次。

(2)捏脊法:部位為脊柱及其兩側,使患兒俯臥,裸露背部。從長強穴﹝DU01﹞向上,用手指捏起皮膚,一捏一放,交替向上,一般至大椎穴﹝DU14﹞為1遍。3遍後再從白環俞﹝BL30﹞沿脊柱兩側1.5寸處捏起,自下向上,隨捏隨放,至大杼穴﹝BL11﹞,反復3遍,每日1次。

(3)割脂法:選魚際﹝LU10﹞,作局部麻醉後,作縱切口約4公分長,用止血鉗插入切口,作局部按摩,如出現得氣﹝needling_sensation﹞感則療效較好,然後取少量脂肪,用酒精棉球壓迫防止出血,然後作外科包紮。

(4)穴位敷貼法:選內關﹝PC06﹞、神闕﹝RN08﹞。用桃仁、杏仁、山梔等分研成粉末,加冰片、樟腦少許,研末拌勻備用。取藥末15~20克,用雞蛋清調勻敷於穴位上,24小時去除。

【按語】:

1、針灸治療:小兒疳證﹝infantile_malnutrition﹞有一定療效,因其他慢性疾病所致者,如腸寄生蟲、結核病等,應根治其原發病。

2、提倡母乳餵養,注意飲食定時定量,嬰兒斷乳時給予補充營養。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