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痿証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肌肉萎縮的一種病症。臨床上以下肢痿弱較為多見,故稱「痿蹩」。「痿」是指肢體痿弱不用,「蹩」是指下肢軟弱無力,不能步履之意。有關痿証的記載,首見於《內經》,《素問‧痿論》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機為「肺熱葉焦」,將痿証分為筋、脈、肉、皮、骨五痿。在治療法則上,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
本病多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重症肌無力,進行性肌萎縮,週期性麻痹,肌營養不良;癔病性癱瘓和其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並發輕癱的後遺症等。
【病因病機】:
(一)、肺熱傷津:溫熱毒邪,高熱不退或病後餘熱燔灼傷津耗氣,皆令「肺熱葉焦」,不能布送津液,四肢筋脈失養,痿弱不用,而成痿証。
(二)、濕熱浸淫:久處濕地或涉水淋雨,感受外來之濕邪,鬱而生熱,浸淫經脈,筋脈弛緩不用,而成痿証。
(三)、脾胃虛弱:素體脾胃虛弱或久病成虛,不能濡養五臟、運行氣血,以致筋骨失養,關節不利,肌肉瘦削,肢體痿弱不用,而成痿証。
(四)、肝腎虧虛:體虛病久,陰精氣血虧損,或疲勞過度等,傷及肝腎,筋骨經脈失於濡養,導致痿証。
【臨床表現】:
(一)、肺熱傷津:兩足痿軟不用,漸至肌肉消瘦,皮膚枯燥,心,煩口渴,嗆咳無痰,咽喉不利,舌紅,苔黃,脈細數。
(二)、濕熱浸淫:肢體逐漸出現痿軟無力,以下肢常見,手足麻木、頑癢,捫及微熱,喜涼惡熱,身重面黃,胸脘痞悶,小便赤澀熱痛,舌苔黃膩,脈濡數。
(三)、脾胃虛弱:肢體痿軟無力,逐漸加重,納少便溏,苔薄白,脈細。
(四》肝腎虧虛:起病緩慢,下肢痿軟無力,腰脊酸軟,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廢、大肉漸脫,頭昏目眩,發落耳鳴,遺精,早洩,遺尿,婦女月經不調,舌紅絳,脈細數。
【治療】:
(一)、治療原則:益氣生津,強筋壯骨
(二)、取穴及部位:中府、雲門、膻中、中脘、氣海、關元、肺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命門、曲池、尺澤、手三裏、外關、列缺、合穀、陽陵泉、解溪、環跳、承扶、風市、委中、承山。
(三)、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按揉法、平推法、擦法、拿法、拈法、擦法
(四)、操作方法:
一、基本操作:患者仰臥。一指禪推中府、雲門、膻中、中脘、氣海、關元等穴,每穴約1分鐘。醫者用(扌袞)法在肩及上肢部操作,配合患肢的被動運動,反復操作3分鐘左右。按揉臂孺、曲池、尺澤、手三裏、外關、列缺等,每穴約1分鐘。用拈法在掌指關節、指關節等處施用,約5分鐘。施擦法於上肢部,以透熱為度。醫者施(扌袞)法於下肢前內側、外側,配合下肢的被動運動,時間約5分鐘。用拿法在上述部位治療,時間約5分鐘。用指按揉法按揉陽陵泉、解溪各1分鐘左右。患者俯臥位。按揉肺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命門,每穴約1分鐘。拇指平推從肺俞穴開始向下一直推到腎俞穴為止,反復操作5分鐘左右。擦背部督脈與膀胱經,以透熱為度。醫者施(扌袞)法於下肢後外側、內側,時間約5分鐘,配合下肢的被動運動。按揉環跳、承扶、風市、委中、承山,每穴約1分鐘。從臀部一直向下平推到足跟部,反復平推1分鐘左右。
二、辨証加減
1、肺熱傷津
(1)、按揉中府、雲門、膻中、風門,每穴約1分鐘。
(2)、拿風池、肩井,每穴約1分鐘。
2、濕熱浸淫
(1)、在中脘、脾俞、胃俞,治療的時間可延長。
(2)、摩腹3分鐘。
(3)、按揉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各1分鐘左右。
3、睥胃虛弱
(1)、延長在中脘、脾俞、胃俞的治療時間。
(2)、摩腹部5分鐘左右。
(3)、按揉足三裏、三陰交、陽陵泉,每穴約1分鐘。
4、肝腎虧虛
(1)、延長在肝俞、腎俞、命門的治療時間。
(2)、按揉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各1分鐘左右。
(3)、橫擦腎俞、命門,透熱為度。
【輔助療法】
水針療法:選曲池、外關、手三裏、髀關、足三裏、陽陵泉、絕骨,用維生素B1100mg,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注意事項】:
(1)、本病療程較長,恢復較慢,堅持長期治療能改善症狀與恢復功能。
(2)、囑患者平時堅持適度體育鍛煉,避免風寒濕邪,防止本病的發生。調節情志,節制房事;禁食辛辣、肥甘之品,對痿証的康復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