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扭傷是指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因外力而造成該關節及其韌帶損傷,以致局部出現充血、水腫、粘連等無菌性炎症,且引起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礙者。近年來有人稱為骶髂關節錯縫或骶髂關節脫位,實乃本病的並發症。本病臨床較為常見,好發於青壯年女性。若耽誤治療,可引起持久性下腰痛。
【生理解剖】:
骶髂關節是人體最堅固、最穩定的關節,位於骶骨的側面與髂骨之間,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相貼而構成的。其相吻處的關節面凹凸不平,在組成關節時彼此是凹凸相嵌,緊密相貼。此關節前後均有堅強的韌帶加固,藉以穩定關節。它的穩定性主要依靠骶髂前後韌帶和骶髂間韌帶,因此,沒有強大的外力,骶髂關節是不易扭傷而發生錯位的。脊柱所承負的重量必須通過兩側骶髂關節才能達到下肢,而足底或坐骨結節遭受外力,也必須通過骶髂關節才能達到軀幹。正常的骶髂關節只有少許的前後旋轉活動,以緩衝彎腰和負重時脊柱所承擔的外力。青春期後的女性,此關節的活動範圍增加,故患骶髂關節扭傷者較男性多。
【病因病機】:
(一)急性損傷:突然滑倒,單側臀部著地,或彎腰負重時突然扭閃,使骶髂骨間韌帶受到損傷,由於韌帶被牽拉,使髂骨滑離與其相對應的骶骨關節面,使關節扭錯移位並發生滑膜嵌頓。也可發生於胎兒過大的產婦,分娩時擴張骨盆而引起扭傷,甚至出現關節半脫位。
(二)慢性勞損:長期彎腰工作或抬舉重物,可促使骶髂關節退行性變,久之發生損傷。婦女妊娠期可使韌帶鬆弛和伸長,常因彎腰和旋轉活動而引起扭傷。
【臨床表現】:
(一)下腰部(骶髂關節)疼痛,呈局限性、持續性鈍痛,活動及受寒冷時疼痛加重,可有一側下肢牽扯痛。
(二)腰部活動明顯受限,患者軀幹微向患側側屈,患側下肢不敢負重,可有跛行。
(三)患側怕負重而致步履蹣跚,行動緩慢。患側髖關節外展和外旋受限。
【檢查】:
(一)骶髂關節的投影區有明顯壓痛,並有深在性叩擊痛。
(二)「4」字試驗陽性。
(三)骨盆分離和擠壓試驗陽性。
(四)床邊試驗陽性。
(五)髖後伸試驗陽性。
(六)直腿抬高試驗輕度受限。
(七)足跟叩擊試驗陽性。
(八)X光檢查,可發現骶髂關節面排列紊亂,關節間隙比健側寬或退行性改變。
【診斷】:
依據病史、症狀、體徵及相關檢查可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一)骶髂關節緻密性骨炎:多有勞損史,關節疼痛呈漸進發展,由輕到重,休息後緩解。X光片示關節骨質密度增高。
(二)急性腰扭傷:有腰部外傷史,腰骶部疼痛及活動功能障礙,但壓痛點多在骶棘肌,骨盆分離、擠壓試驗及床邊試驗等檢查均為陰性。
(三)僵直性脊椎炎:早期腰骶部疼痛,活動欠利。但以男性青年為多。可有輕度貧血、血沉增高。晚期患者X光片示脊椎呈竹節樣改變或骨質破壞等。
【治療】:
(一)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散瘀,鬆解粘連,理筋整復。
(二)取穴及部位:八髎、秩邊、環跳、委中等穴,骶髂關節。
(三)主要手法:滾、點按、彈撥、揉、扳、擦法等。
(四)操作
1、骶髂關節扭傷治療手法
(1)準備手法:患者俯臥位,醫者站其側,施(扌袞)法於骶棘肌和骶髂關節及臀部,約3~5分鐘。
(2)治療手法:接著,點壓八髎、環跳、秩邊等穴,約3分鐘,以酸脹為度;再在患側骶髂關節處重點施拇指按揉,並彈撥痙攣的條索狀物約2分鐘;待肌肉痙攣解除後,配合髖關節後伸和外展的被動運動。
(3)結束手法:最後,擦熱患處。並配合濕熱敷。
2、骶髂關節錯位(或半脫位)治療手法
(l)整復向前錯位的方法:
①患者健側臥位,身體靠近床邊,健側下肢伸直,患側屈膝屈髖。醫者面對患者站立,一手扶住患肩向後固定其軀體,另一手按住患側臀部向前向下作最大限度按壓,借助槓桿作用,可使骶髂關節錯動而復位。
②患者仰臥位,醫者站於患側,在作髖膝關節屈曲至最大限度的同時,於屈髖位作快速伸髖伸膝和下肢拔伸動作,反復3~5次。
(2)整復向後半脫位的方法:
①患者健側臥位,健側下肢伸直,患側屈髖屈膝,醫者站在身後,一手向前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住患側踝部,向後拉至最大限度的同時,兩手作相反方向的推拉。
②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站於患側,一手向下壓住患側骶髂部,一手托起患側下肢,兩手對稱用力,使患側下肢後伸至最大限度,然後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的驟然扳動,此時,可聽到復位關節的響聲。
【其他方法】:
封閉、針灸、理療等。
【注意事項】:
(一)推拿治療後,症狀可立即緩解,但因骶髂關節韌帶損傷需要修復過程,故在2周內不宜作下肢大幅度的活動。
(二)治療期間,宜臥床休息,並注意保暖。
【按語】:
推拿治療骶髂關節扭傷效果較好,其作用主要是舒筋通絡、活血散瘀,尤以急性期為佳。手法治療骶髂關節錯位,有滑利關節、整復錯位的作用。對早期患者,手法治療可立竿見影,即刻復位。但對後期患者或病情延誤,則較難復位,因此,應對該病宜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方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筋思考】
骶髂關節扭傷,目前較少發生,經筋手療要注意若痛側為陰,勿動;動陽側效果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