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以小兒特定穴為主,介紹脾經、胃經等51個穴位。

一、脾經

【位置】

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有補脾經與清脾經、清補脾經之分。

補脾經:術者以一手持兒拇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羅紋面旋推兒拇指羅紋面;或將兒拇指屈曲,以拇指端循兒拇指指尖橈側緣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

 

清脾經:術者一手持兒拇指伸直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指端自患兒指根方向直推至指尖100~500次;往返推為平補平瀉,稱清補脾經。

 

【作用】

補脾經:健脾胃,補氣血。

清脾經:清熱利濕,化痰止嘔。

 

補脾經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常與補胃經、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裏等合用。

 

清脾經常用於濕熱薰蒸,皮膚發黃,惡心嘔吐,腹瀉痢疾,食積等實症,多與清胃經、揉板門、清大腸、揉中脘、揉大樞等合用。清補脾經能和胃消食、增進食欲,常用於治療飲食停滯,脾胃不和而引起的胃脘痞(ㄆㄧˇ)悶,吞酸納呆、腹瀉、嘔吐等病症,多與運八卦、揉板門、分腹陰陽等相配合。但小兒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一般多用補法,體壯邪實者方能用清法。

 

二、胃經

【位置】

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

【操作】

有補胃經與清胃經之分。

補胃經:術者一手持兒拇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羅紋面旋推兒近掌端第一節,推100~500次。

 

清胃經:術者一手持兒拇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端自掌根推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補胃經和清胃經統稱推胃經。

 

【作用】

補胃經:健脾胃,助運化。清胃經:清中焦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補胃經常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納呆等症,常與補脾經、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裏等合用。

 

清胃經常用於上逆嘔惡,脘腹脹滿,發熱煩渴,便秘納呆,衄血等實症,多與清脾經、清大腸、推天柱骨、退六腑、揉天樞、推下七節骨等同用。

 

三、少商

【位置】

拇指橈側指甲角約01寸。屬手太陰肺經。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拇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甲掐穴位處,掐3~5次,稱掐少商。

 

【作用】

掐少商:清熱利咽,開竅。治療發熱、咽喉腫痛、心煩、口渴、瘧疾、痢疾、感冒、昏迷等症。

 

四、肝經

【位置】

食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由補肝經和清肝經之分。補肝經:術者以一手持兒食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羅紋面旋推兒食指羅紋面100~500次。清肝經:術者一手持兒食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端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補肝經和清肝經統稱為推肝經。

 

【作用】

清肝經:平肝瀉火,息風鎮驚,解鬱除煩。肝經宜清不易補,若肝虛應補時則需補後加清,或以補腎經代之,稱為滋腎養肝法。清肝經常用於驚風、抽搐、煩燥不安、五心煩熱等實症。多與掐人中、掐老龍、掐十宣、揉小天心等合用。

 

五、心經

【位置】

中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由補心經與清心經之分。

補心經:術者以一手持兒中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羅紋面旋推兒中指羅紋面100~500次。

 

清心經:術者一手持兒中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補心經和清心經統稱為推心經。

 

【作用】

清心經:清熱退心火。補心經:本穴宜用瀉法,不宜用補法,恐動心火之故。若氣血不足而見心煩不安,睡臥露睛等症,需用補法時,可補後加清,或以補脾經代之。清心經常用於心火亢盛所致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短赤等,多與清天河水、清小腸等同用。

 

六、肺經

【位置】

無名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有補肺經和清肺經之分。

補肺經:術者以一手持兒無名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羅紋面旋推兒無名指末節羅紋面100~500次。

 

清肺經:術者一手持兒無名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指端向指根方向推100~500次。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為推肺經。

 

【作用】

補肺經:補肺氣。

清肺經:宣肺清熱,疏風解表,止咳化痰。補肺經常用於虛性咳喘、遺尿、自汗、盜汗等,常與補脾經、揉二馬、推上三關等合用。清肺經常用於臟熱喘咳,感冒發熱,便秘等實症。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揉膻中、運內八卦等同用。


七、腎經

【位置】

小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由補腎經和清腎經之分。補腎經:術者以一手持兒小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羅紋面由兒指根直推向指尖100~500次。

 

清腎經:術者一手持兒小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自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補腎經和清腎經統稱為推腎經。

 

【作用】

補腎經:補腎益腦,溫養下元。清腎經:清利下焦濕熱。補腎經常用於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汗、喘息等症,多與補脾經、補肺經、揉腎俞、擦命門、捏脊等合用。

 

清腎經:常用治膀胱蘊熱,小便赤澀,腹瀉等病症,多與掐揉小天心、清小腸、推箕門等相配合。腎經穴臨床上多用補法,需用清法時,多以清小腸代之。

八、五經

【位置】

拇、食、中、無名指末節羅紋面,即脾、肝、心、肺經;小指末節羅紋面稍偏尺側至陰池穴,即腎經。

 

【操作】

術者以一手夾持兒五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或中指端由兒拇指尖至小指尖作運法,或用拇指甲逐一掐揉,運50~100次,掐揉各3~5次,稱運五經和掐揉五經。

 

患兒俯掌且五指並攏,術者一手持兒掌,另手拇指置兒掌背之上,餘四指在兒掌下向指端方向直推,推50~100次,稱推五經。

 

【作用】

與相關臟腑經穴相配,以治療相應臟腑病証。推五經治療6個月之內的嬰兒發熱。

 

九、五經紋

【位置】

五指掌面第二指間關節之橫紋。

 

【操作】

術者以一手夾持兒五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或中指端由兒拇指第一節至小指第一節作運法,運50~100次,稱運五經紋。以拇指或中指端推50~100次,稱推五經紋。

 

【作用】

運五經紋與相關的臟腑經穴相配,治療相關臟腑病証,以和臟腑之氣機。

 

十、四橫紋

【位置】

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

有掐四橫紋與推四橫紋之分。術者一手持兒四指尖固定,另手拇指甲自食指至小指依次掐揉,掐3~5次,稱掐四橫紋;一手將患兒四指並攏用另手大指羅紋面從兒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處,推100~300次,稱推四橫紋。

 

【作用】

掐四橫紋:退熱除煩,散瘀結。推四橫紋:調中行氣、和氣血、清脹滿。用治胸悶痰喘,多與運八卦、推肺經、推膻中等合用;治療疳積、腹脹、氣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與補脾經、揉中脘等合用。亦可毫針或三棱針點刺出血治療疳積,為治疳要穴。

 

十一、小橫紋

【位置】

掌面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

 

【操作】

有掐小橫紋和推小橫紋之分。術者一手指兒四指固定,另手拇指甲由兒食指依次掐至小指,掐3~5次,稱掐小橫紋;用另手拇指橈側推100~150次,稱推小橫紋。

 

【作用】

推掐小橫紋:退熱,消脹散結。推小橫紋:治肺部幹性羅音。掐小橫紋:治療脾胃熱結,口唇破爛及腹脹等症。因脾虛作脹者,兼補脾經;因食損者,兼揉臍,清補脾經,運八卦;口唇破裂,口舌生瘡者,常與清脾經、清胃經、清天河水合用。

 

十二、大腸

【位置】

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

有補大腸與清大腸之分。

補大腸:術者以一手持兒食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羅紋面由兒食指尖直推向虎口100~500次,稱補大腸。

 

清大腸:術者一手持兒食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指端由兒虎口推向食指尖100~500次,稱清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稱為推大腸。

 

【作用】

補大腸:澀腸固脫,溫中止泄。

清大腸:清利腸府,除濕熱,導積滯。

 

補大腸常用於虛寒腹瀉,脫肛等病症,常與補脾經、推三關、補腎經、揉臍、分腹陰陽、推上七節合用。

 

清大腸常用於濕熱、積食滯留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結等症。常與清天河水、退下六腑、分腹陰陽、清脾經、清肺經、推下七節、揉龜尾等同用。大腸亦稱三關,可用於小兒望診。

 

十三、小腸

【位置】

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

有補小腸和清小腸之分。

 

補小腸:術者以一手持兒小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羅紋面由兒指尖推向指根100~500次。

 

清小腸:術者以一手持兒小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羅紋面由兒指根推向指尖100~500次。補小腸和清小腸統稱為推小腸。

 

【作用】

補小腸:溫補下焦。清小腸:清利下焦濕熱,泌別清濁。補小腸常用於下焦虛寒、多尿、遺尿,常與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揉丹田、揉腎俞、擦腰骶部合用。

 

清小腸:多用於小便短赤不利、尿閉、水瀉等症,若心經有熱,移熱於小腸,配合清天河水,可加強清熱利尿的作用。


十四、腎頂

【位置】

小指頂端。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小指以固定,另手中指或拇指端按揉兒小指頂端,揉100~500次,稱揉腎頂。

 

【作用】

揉腎頂:收斂元氣,固表止汗。常用於自汗、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陰虛盜汗,多與揉腎經、揉二人上馬、補肺經等同用。陽虛自汗配補脾經。

 

十五、腎紋

【位置】

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

術者一手指兒小指以固定,另手中指或拇指端按揉兒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處,揉100~500次,稱揉腎紋。

 

【作用】

揉腎紋:祛風明目,散瘀結。治療目赤腫痛,常與清心經、清肝經合用。治療口舌生瘡、弄舌,常與清胃經、清心經、清天河水同用。治療高熱,呼吸氣涼,手足逆冷等症,常與清肝經、清心經、清肺經、揉小天心、退六腑、清天河水、推脊同用。

 

十六、掌小橫紋

【位置】

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手,另手中指或拇指端按揉兒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揉100~500次,稱揉掌小橫紋。

 

【作用】

揉掌小橫紋:清熱散結,寬胸宣肺,化痰止咳。此穴是治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可治療肺部濕性羅音。揉掌小橫紋經常用於喘咳、口舌生瘡等,治喘咳常與清肺經、推六腑、開璿璣同用。治療口舌生瘡常與清心經、清胃經、清天河水同用。

 

十七、板門

【位置】

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

有揉板門、板門推向橫紋和橫紋推向板門之分。術者以一手持兒手以固定,另手拇指端揉兒大魚際平面,揉50~100次,稱揉板門或運板門;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推100~300次,稱板門推向橫紋;反向推100~300次,稱橫紋推向板門。

 

【作用】

揉板門: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板門推向橫紋:健脾止瀉。橫紋推向板門:和胃降逆。揉板門常用治乳食停積,食欲不振或噯氣、腹脹、腹瀉、嘔吐等症,常與運五經紋、推小橫紋合用。板門推向橫紋止瀉,常與推脾經、推大腸、推上七節合用。橫紋推板門止嘔吐,常與清胃經同用。

 

十八、內勞宮

【位置】

掌心中,屈指時中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中點。

 

【操作】

有揉內勞宮與運內勞宮之分。術者一手持兒手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揉100~300次,稱揉內勞宮;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根掐運,經掌小橫紋,小天心至內勞宮止,運10~30次,稱運內勞宮(水底撈明月)。

 

【作用】

揉內勞:清熱除煩。運內勞:清心、腎兩經虛熱。揉內勞常用治心經有熱所致口舌生瘡、發熱、煩渴等症,常與清小腸、清心經、清天河水、揉小天心等同用。

 

十九、內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的2/3處為半徑,所作圓周,八卦穴即在此圓周上(對小天心者為坎,對中指者為離,在拇指側離至坎半圓的中心為震,在小指側半圓的中心為兌)。共八個方位,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操作】

運八卦有順運、逆運和分運之分。術者一手持兒四指以固定,掌心向上,拇指按定離卦,另手食、中二指夾持兒拇指,拇指自乾卦運至兌卦,運100~500次,稱順運內八卦;若從兌卦運至乾卦,運100~500次,稱逆運內八卦(運至離宮時,應從拇指上運過,否則恐動心火)。根據症狀,可按部分運,運100~200次,稱分運八卦。

 

【作用】

順運內八卦: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

逆運內八卦:降氣平喘。

分運:乾震順運能安魂,巽兌順運能定魄,離乾順運能止咳,坤坎順運能清熱,坎巽順運能止瀉,巽坎逆運能止嘔,艮離順運能發汗。順運內八卦主要用於痰結喘嗽,乳食內傷,胸悶,腹脹,嘔吐及納呆等症,多與推脾經、推肺經、揉板門、揉中脘等合用。逆運內八卦主要用於痰喘嘔吐等,多與補脾經、補肺經、推三關、推天柱骨、推膻中等同用。

 

二十、天門

【位置】

手掌心內側「乾宮」處。

 

【操作】

術者以一手持兒手之四指,使掌心向上,以另手中指端或拇指端由穴處推向拇指尖,推50次,稱天門入虎口。由食指尖推向虎口或反之,推50次。一手拿天門穴,一手搖月鬥肘,3~5次。

 

【作用】

天門入虎口:健脾消食。拿天門搖月鬥肘:和氣血。推向虎口常用治食積,消化不良,常與補脾經同用。

 

二十一、小天心

【位置】

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

有揉、掐、搗小天心之分。術者一手持兒四指以固定,掌心向上,另手中指端揉100~150次,稱揉小天心;以拇指甲掐3~5次,稱掐小天心;用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間關節搗10~30次,稱搗小天心。

 

【作用】

揉小天心:清熱、鎮驚、利尿、明目。掐、搗小天心:鎮驚安神。揉小天心主要用於心經有熱而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驚惕不安,或心經有熱移於小腸而見小便短赤等症,常與清心經、清天河水、清肝經、按揉精寧等同用。揉小天心還可用於新生兒硬皮病、黃疸、遺尿、水腫、痘疹欲出不透等。掐搗小天心常用於驚風抽搐、夜啼、驚惕不安等症。若驚風眼翻、斜視與掐老龍、掐人中、清肝經等合用。眼上翻者則向下掐、搗;右斜視則向左掐、搗;左斜視則向右掐、搗。

 

二十二、大橫紋

【位置】

仰掌,掌後橫紋。近拇指端稱陽池,近小指端稱陰池。

 

【操作】

有分陰陽與合陰陽之分。術者兩手相對挾持兒手,兩拇指置兒掌後橫紋中央。由總筋向兩旁分推,推30~50次,稱分推大橫紋,亦稱分陰陽;自兩側向總筋合推,推30~50次,稱合陰陽。

 

【作用】

分陰陽: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合陰陽:行痰散結。分陰陽多用於陰陽不調、氣血不和所致寒熱往來,煩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滯、腹脹、腹瀉、嘔吐等症,多與開天門、分推坎宮、揉太陽、掐總筋合用。如實熱証重分陰池,虛寒証重分陽池。合陰陽多用於痰結喘嗽,胸悶等症,與揉腎紋、清天河水同用。


二十三、陽穴

【位置】

在腕橫紋橈側端,相當於手太陰肺經太淵穴。

 

【操作】

以一手握住患兒掌指,使掌面向下,用另手拇指甲著力掐約3~5次,稱掐陽穴。

 

【作用】

調和氣血。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寒熱往來,咳嗽、氣喘等病症,臨床上多與推攢竹、推坎宮、推膻中、推脾經、分推肺俞等相配合。

 

二十四、總筋

【位置】

掌後腕橫紋中點。

 

【操作】

有揉總筋和掐總筋之分。術者一手持兒四指以固定,另手拇指端按揉掌後腕橫紋中點100~300次,稱揉總筋;用拇指甲掐3~5次,稱掐總筋。

 

【作用】

揉總筋:清心經熱,散結止痙,通調周身氣機。

 

掐總筋:鎮驚止痙。揉總筋治療口舌生瘡、潮熱、夜啼等實熱証,常與清天河水、清心經合用。掐總筋治療驚風抽搐,常與掐人中、拿合穀、掐老龍等同用。

 

二十五、青筋

【位置】

總筋與陽池(陽穴)連線的中點。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四指以固定,另手拇指甲掐揉,掐3~5次,揉30~50次,稱掐揉青筋。

 

【作用】

掐揉青筋:清肝利膽,明目。治療目赤,多淚,常與按揉四白、揉瞳子髎、揉睛明、揉太陽合用。

 

二十六、白筋

【位置】

總筋與陰池連線的中點。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四指以固定,另手拇指甲掐揉,掐3~5次,揉30~50次,稱掐揉白筋。

 

【作用】

掐揉白筋:宣肺,滌痰。治療胸悶、痰喘。常與清肺經、推揉擅中、揉天突、搓摩脅肋、揉肺俞等同用。

 

二十七、列缺

【位置】

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屬手太陰肺經。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手,掌背向上,另手用拇指甲掐穴處,或拇、食指拿穴處,掐3~5次,拿5~10次,稱掐揉列缺。

 

【作用】

掐揉列缺:宣肺散邪,醒腦開竅。治療感冒、無汗,常與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治療驚風、昏厥,常與掐人中、掐老龍、掐十王等同用。

 

二十八、三關

【位置】

前臂橈側緣,陽池(太淵)至曲池成一直線。

 

【操作】

術者一手握持兒手,另手以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推100~500次,稱推三關;屈兒拇指,自拇指外側端推向肘稱為大推三關。

 

【作用】

推三關:溫陽散寒,補氣行氣,發汗解表,主治一切虛寒病証。常用於治療氣血虛弱,命門火衰,下元虛冷,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疳積,吐瀉等症。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治療感冒風寒,怕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多與清肺經、推攢竹、掐揉二扇門等合用。

 

二十九、天河水

【位置】

前臂正中,自總筋至洪池成一直線。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手,另手食、中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500次,稱清(推)天河水。

 

【作用】

清天河水:清熱解表,瀉火除煩。本法性微涼,清熱力平和,善清衛、氣分熱,清熱而不傷陰。治一切熱症,多用於五心煩熱,口燥咽乾,唇舌生瘡,夜啼等症,常與清心經、退六腑同用。若用於外感風熱所致感冒發熱、頭痛、惡風、汗微出、咽痛等症,則多與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等同用。

 

三十、六府

【位置】

前臂尺側,陰池至月鬥肘成一直線。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腕部以固定,另手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橫紋推向腕橫紋,推100~500次,稱退六腑或推六腑。

 

【作用】

退六腑:清熱涼血解毒。退六腑性寒涼,適用於一切實熱病証。治療溫病邪入營血,臟腑鬱熱積滯,壯熱煩渴,腮腺炎及腫毒等實熱証。與補脾經合用止汗。脾虛腹瀉者慎用。常與推三關同用,能平衡陰陽,防止大涼大熱,清熱而不傷正氣。若寒熱夾雜,以熱為主,則可以退六腑三數,推三關一數之比推之;若以寒為重,則可以推三關三數,退六腑一數之比推之。

 

三十一、洪池(曲澤)

【位置】

仰掌,肘部微屈,當肱二頭肌腱內側。屬手厥陰心包經。

 

【操作】

術者一手拇指按穴位上,一手拿兒四指搖之,搖5~10次,稱按搖洪池。

 

【作用】

按搖洪池:調和氣血,通調經絡。主要用於關節疼痛、氣血不和,多與按、揉、拿局部和鄰近穴位配合應用。因穴屬心包經,按之能泄血熱,可與清河水同用,清心熱。

 

三十二、曲池

【位置】

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側紋頭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屬手陽明大腸經。

 

【操作】

掐揉曲池:先使患兒屈肘,術者一手托住其腕部不動,另手握住患兒之肘部,以拇指甲掐之,繼以揉之,掐揉30~50次,稱掐揉曲池。

 

【作用】

掐揉曲池:解表退熱,利咽。主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上肢痿軟、抽掣、咳喘、噯氣、腹痛、嘔吐泄瀉等症。常與開天門、推坎宮、推太陽、清天河水等同用。


三十三、十王(十宣)

【位置】

十指尖指甲內赤白肉際處。

 

【操作】

術者一手握兒手,使手掌向外,手指向上,以另手拇指甲先掐兒中指,然後逐指掐之,各掐3~5次,或醒後即止,稱掐十王。

 

【作用】

掐十王:清熱、醒神、開竅。主治高熱驚風、抽搐、昏厥、兩目上視、煩躁不安、神呆等症。多與掐人中、掐老龍、掐小天心等合用。

 

三十四、老龍

【位置】

中指甲後一分處。

 

【操作】

術者一手握持兒手,另手以拇指甲掐兒中指甲後1分處,掐3~5次,或醒後即止,稱掐老龍。

 

【作用】

掐老龍:醒神開竅。用於急救,主治急驚風、高熱抽搐、不省人事。若急驚暴死,掐之知痛有聲者易治,不知痛而無聲者,一般難治。

 

三十五、端正

【位置】

中指甲根兩側赤白肉處,橈側稱左端正,尺側稱右端正。

 

【操作】

術者一手握持兒手,另手以拇指甲掐或用拇指羅紋面揉,掐5次,揉50次,稱掐揉端正。

 

【作用】

揉右端正:降逆止嘔。揉左端正:升提中氣,止瀉。掐端正:醒神開竅、止血。揉右端正常用於胃氣上逆而引起的惡心嘔吐等症。常與清胃經、橫紋推向板門合用。揉左端正用治水瀉、痢疾等症。多與推脾經、推大腸合用。掐端正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常與掐老龍、清肝經等同用。並可於中指第3節橫紋起至端正處用線繞紮中指(不可太緊),以止衄。

 

三十六、五指節

【位置】

掌背五指第一指間關節。

 

【操作】

有掐五指節和揉五指節之分。術者手握兒手,使掌面向下,另手拇指甲由小指或從拇指依次掐之,繼以揉之,各掐3~5次,揉30~50次,稱掐揉五指節;以拇、食指揉搓之,揉搓30~50次,稱揉五指節。

 

【作用】

掐揉五指節:安神鎮驚、祛風痰、通關竅。掐五指節主要用於驚惕不安,驚風等症,多與清肝經、掐老龍等合用;揉五指節主要用於胸悶、痰喘、咳嗽等症,多與運內八卦、推揉膻中等合用。經常搓拈五指節有利於小兒智力發育,可用於小兒保健。

 

三十七、後溪

【位置】

輕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後方橫紋頭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取穴。屬手太陽小腸經。

 

【操作】

有掐揉後溪和推後溪之分。術者一手持兒手,握拳,另手拇指甲掐揉穴處,掐3~5次,揉20~50次,稱掐揉後溪。或上、下直推穴處,推50次,稱推後溪。

 

【作用】

掐揉後溪:清熱、利小便。推後溪:上推清熱,下推補腎虛。掐揉、上推後溪治療小便赤澀不利;下推後溪治療腎虛遺尿。

 

三十八、二扇門

【位置】

掌背中指根本節兩側凹陷處。

 

【操作】

有掐、揉二扇門之分。術者一手持兒手,另手食、中指端揉穴處,揉100~500次,稱揉二扇門。術者兩手食、中二指固定兒腕,令手掌向下,無名指托其手掌,然後用兩拇指甲掐之,繼而揉之,掐3~5次,稱掐二扇門。

 

【作用】

掐、揉兩扇門:發汗透表,退熱平喘,是發汗要法。治療體虛外感常與揉腎頂、補脾經、補腎經等合用。揉兩扇門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於風寒外感。

 

三十九、二人上馬

【位置】

手背無名及小指掌指關節後陷中。

 

【操作】

有掐二人上馬與揉上馬之分。術者一手握持兒手,使手心向下,以另手拇指甲掐穴處,掐3~5次,稱掐二人上馬。以拇指端揉之,揉100~500次,稱揉上馬。

 

【作用】

揉上馬: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通淋,為補腎滋陰的要法。臨床上用揉法為多,主要用於陰虛陽亢,潮熱煩躁,牙痛,小便赤澀淋瀝等症。揉上馬常與揉小橫紋合用,治療肺部感染有幹性羅音,久不消失者。濕性羅音配揉掌小橫紋,多揉亦有效。

 

四十、威靈

【位置】

手背二、三掌骨歧縫間。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四指,令掌背向上,另手拇指甲掐穴處,繼以揉之,掐5次,或醒後即止,稱掐威靈。

 

【作用】

掐威靈:開竅醒神,主要用於急驚暴死,昏迷不醒時的急救,常與掐精寧同用,加強開竅醒神作用。

 

四十一、精寧

【位置】

手背第四、第五掌骨歧縫間。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四指,令掌背向上,另手拇指甲掐穴處,繼以揉之,掐5次,稱掐精寧。

 

【作用】

掐精寧:行氣、破結、化痰。多用於痰食積聚,氣吼痰喘,乾嘔,疳積等症。體虛者慎用,若應用則多與補脾經、推三關、捏脊等同用。

 

四十二、外勞宮

【位置】

掌背中,與內勞宮相對處。

 

【操作】

有掐外勞宮與揉外勞宮之分。術者一手持兒四指令掌背向上,另手中指端揉穴處,揉100~300次,稱揉外勞宮。以拇指甲掐之,掐3~5次,稱掐外勞宮。

 

【作用】

揉外勞宮:溫陽散寒,升陽舉陷,兼能發汗解表。本穴性溫,用於一切寒証。臨床上以揉法多用。治療外感風寒,鼻塞流涕,臟腑積寒,完穀不化,腸鳴腹瀉,寒痢腹痛,疝氣等症多揉。治療脫肛、遺尿常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等合用。


四十三、虎口(合穀)

【位置】

手背第1、2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屬手陽明大腸經。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手,令其手掌側置,橈側在上,以另手食、中二指固定兒腕部,用拇指甲掐穴處,繼而揉之,掐揉5~20次,稱掐揉虎口。

 

【作用】

掐揉虎口:清熱、通絡、止痛。治療發熱無汗、頭痛、項強、面癱、口噤、便秘、嘔吐、噯氣呃逆、鼻衄等。常與推大腸、推脾經、拿肚角等同用。

 

四十四、甘載

【位置】

手背合穀後,第1~2掌骨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手,令其手掌側置,橈側在上,以另手食、中二指固定兒腕部,用拇指甲掐穴處,繼而揉之,掐3~5次,稱掐甘載。

 

【作用】

掐甘載:開竅醒神。主治昏厥,不省人事,驚風,抽搐,常與掐人中、掐老龍、掐十王等合用。

 

四十五、外八卦

【位置】

掌背外勞宮周圍,與內八卦相對處。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四指令掌背向上,另手拇指做順時針方向掐運,運100~300次,稱運外八卦。

 

【作用】

運外八卦:寬胸理氣,通滯散結。治療胸悶、腹脹、便結等症,多與摩腹、推揉膻中等合用。

 

四十六、一窩風

【位置】

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

 

【操作】

術者一手握持兒手,另手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穴處,揉100~300次,稱揉一窩風。

 

【作用】

揉一窩風:溫中行氣,止痹痛,利關節。常用於受寒,食積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症多與拿肚角、推三關、揉中脘等合用。多揉治療寒滯經絡引起的痹痛。

 

四十七、螺螄骨

【位置】

屈肘,掌心向胸,尺骨小頭橈側緣骨縫中。

 

【操作】

術者拇指、食指捏提該處皮膚10~20次。

 

【作用】

主要治療消化不良,潮熱,驚悸。

 

四十八、陽池

【位置】

在第3、4掌骨直上腕背橫紋凹陷處。屬手少陽三焦經。

 

【操作】

有掐陽池和揉陽池之分。術者一手托兒手,令掌面向下,另手拇指甲掐穴處,繼而揉之,掐3~5次,稱掐陽池;以中指端揉之,揉100~300次,稱揉陽池。

 

【作用】

掐揉陽池:止頭痛,通大便,利小便。治頭痛常與開天門、分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治療大便秘結多與推下七節骨、摩腹等合用。治療小便赤澀短少多與清小腸同用。

 

四十九、外關

【位置】

腕背橫紋上兩寸,尺、橈骨之間。屬手少陽三焦經。

 

【操作】

術者用拇指甲掐或揉,掐3~5次,揉100~200次,稱掐揉外關,還可用拇指或中指端向上直推50~100次,稱推外關。

 

【作用】

揉推外關:解表清熱,通絡止痛。治療小兒腹瀉、感冒、腰背疼痛。

 

五十、外間使(膊陽池、支溝)

【位置】

前臂,尺骨與掌骨之間,與內間使相對處。屬手少陽三焦經。

 

【操作】

術者一手持兒腕,另手拇指甲掐穴處,掐3~5次,繼而揉之,稱掐外間使。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100~500次,稱揉外間使。

 

【作用】

掐、揉外間使:解表清熱,通絡止痛,治療小兒感冒頭痛、腹瀉、腹痛。

 

五十一、月鬥肘

【位置】

在肘關節、鷹嘴突處。

 

【操作】

有掐、揉月鬥肘和搖月鬥肘之分。術者一手固定兒臂肘,另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時用中指按小魚際中心(天門穴),屈兒之手,上下搖之,搖20~30次,稱搖月鬥肘。或用拇指端掐、揉穴位處,掐3~5次,揉20~30次,稱掐、揉月鬥肘。

 

【作用】

掐、揉月鬥肘,搖月鬥肘:通經活血,順氣生血,化痰。治療上肢痿痹與揉曲池、撥小海同用。治療痞積時與補脾經、運四橫紋同用。本穴一般不單用。

A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