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後發熱指傷後因積瘀、感受邪毒或血虛而發熱,並體溫超過正常範圍者。 

 

一、病因病機: 

    1、瘀血熱:傷後脈絡破損,離經之血瘀滯於體中,壅遏積聚,鬱而發熱。 

 

    2、邪毒熱:邪毒經傷口侵入機體,可產生發熱;或因傷後瘀血凝滯,邪毒瘀相合,腐肉成膿而發熱,如創傷感染、開放性骨折感染、血腫感染引起的發熱等。 

 

    3、血虛熱:若出血過多而致陰血虧虛,陰不制陽,陽無依屬,外越而發熱。 

 

 

 

二、辨證論治:

(一)辨證:

    1、瘀血熱:發熱無惡寒是瘀血熱明顯特點之一。瘀血熱一般在傷後24小時後出現,體溫常在38。C左右,無惡寒,可有口渴、口苦等表現,舌質紅有瘀點,苔白厚或黃膩,脈多弦數或滑數。瘀血熱一般可持續1周左右。

 

    2、邪毒熱:邪毒熱的發生發展是一個由外及裏的過程。初起證見發熱、惡寒、頭痛、全身不適,苔白微黃,脈浮數。若傷部疼痛日益劇烈,體溫較高,口渴,大汗,煩躁,苔黃脈洪大者,為陽盛實熱證。熱人營血者,出現高熱,神昏譫語,夜間尤甚,煩躁不安,夜臥不寧或出現斑疹,舌質紅絳或紫暗,脈細數或滑數。

 

    如毒邪壅於肌膚積瘀成膿者,見局部俽紅、腫脹、灼熱、疼痛。若膿腫穿潰,流出黃白色稠膿,可伴有全身發熱、惡寒、頭痛、周身不適等症。毒邪壅聚於臟腑,見胸脅疼痛日趨加劇,腹痛脹滿,拘急拒按,腹壁板硬,身熱較甚,噁心,嘔吐,苔黃燥或黃膩,脈洪數或滑數者,當注意急腹症的發生及鑒別,若毒邪攻心,則煩躁不安、神昏譫語。若毒邪傷肝,則脅痛發黃,甚則痙攣抽搐。若毒邪傷脾胃,則煩渴、噯氣、腹脹、腸鳴、胃納差。若毒邪傷腎,則尿黃、尿少、尿閉、腰痛。治療時可結合本病辨證論治:。

 


 

    3、血虛熱:有出血過多損傷史,日晡發熱,喜熱怕冷,常有頭暈目眩、倦怠喜臥、面色無華、脈虛細等表現。

 

(二)論治:

    1、瘀血熱:對新傷瘀血發熱,並有局部腫脹、疼痛者,因瘀去熱自清、痛自緩,故治仍宜祛瘀活血為主,用肢傷一方合犀角地黃湯加減。由於瘀血積聚部位不同選用方藥也不盡一樣,對瘀血積於陽明之府的實熱證耐攻者,宜攻下逐瘀瀉熱,用桃仁承氣湯;對瘀血積於胸脅者,宜祛瘀活血、疏肝清熱,用丹桅逍遙散。

 

    2、邪毒熱:初起兼表者治宜疏風清熱解毒,用銀翹散;陽盛實熱證,治宜清熱解毒瀉火,用黃連解毒湯或五味消毒飲加味;若大便秘結的實熱證,可用內疏黃連湯或桅子金花丸;熱人營血者,治宜清營涼血,用犀角地黃餳合化斑湯或用安宮牛黃丸清熱開竅。毒邪壅於肌膚腐肉成膿者,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潰堅,用仙方活命飲;若膿腫穿潰時,用透膿散。

 

    3、血虛熱:治宜補氣養血,用加味四物湯或當歸補血湯;若陰虛陽浮,陰血虧耗而發熱者,可滋陰潛陽,用大補陰九。

 

『經筋思考』:傷後發熱要考慮動靜脈血液共給與回流的問題。

 

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