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03_中醫外治~軀幹骨折~骨盆骨折.gif 

    骨盆為一個環狀結構,由骶骨、尾骨、髂骨、恥骨和坐骨連接而成,尾骨連接於骶骨之下,是一塊退化的遺留物,對骨盆的結構不起重要作用。骨盆是軀幹和下肢間的橋樑,軀幹的重力必須通過骨盆才能達到下肢,下肢的運動也必須通過骨盆才能改變軀幹的位置,骨盆對膀胱、直腸、女性生殖器及盆腔內的大血管有重要的保護作用。骨盆髖臼為髖關節的組成部分。

 

骨盆_男&女.JPG 

 

    骨盆環的後方有兩個負重主弓,站立時,重力線經骶髂關節至兩側髖關節,稱骶股弓;坐位時,重力線經骶髂關節至兩側坐骨結節,稱骶坐弓。若主弓有骨折時,副弓多同時骨折。嚴重的骨盆骨折,除影響其負重功能外,常可傷及盆腔內臟器或血管神經,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機:

    骨盆系一堅強的結構,一般不易折裂,所以骨盆如發生骨折多由強大的暴力所致。

 

    直接外力:任何直接外力衝擊骨盆均可引起局限性骨盆骨折。如高處墜落臀部著地或車輛撞擊等。

 

    間接外力:骨盆受左右側面或前後的擠壓暴力而骨折。

 

    肌肉牽拉:縫匠肌、股直肌、股後側肌的強烈收縮,偶可引起骨盆緣個別骨突部位的撕脫骨折。

 

骨盆骨折按盆弓斷裂的程度分為三類。

    1、盆弓連接無斷裂骨折

    如髂骨翼骨折,恥骨~~支骨折,髂前上、下棘骨折,坐骨結節撕脫骨折,骶骨骨折,尾骨骨折或脫位。

 

    2、骨盆環單弓斷裂骨折

    如一側或雙側恥骨上、下支骨折,恥骨聯合分離,一側骶髂關節脫位或對側骶髂關節髂骨骨折。

 

    3、骨盆環雙弓斷裂骨折

    如一側恥骨上、下支骨折合併同側骶髂關節脫位或髂骨骨折,恥骨聯合分離合併一側骶髂關節脫位或髂骨骨折,骨盆環多處骨折。


()辨證論治:

    1、辨證:

    有明顯外傷史,不能站立和翻身,局部疼痛、腫脹、瘀斑,骨盆擠壓試驗(即以兩手向內對向擠壓兩側骼骨翼)和分離試驗(即以兩手分別置於兩側骼前上棘向後外方推壓骨盆)時骨折處疼痛加劇。骨盆正位X光片可明確診斷。必要時可攝骶尾椎正側位或骶髂關節斜位片。

 

    對骨盆骨折應先檢查全身情況,注意有無頭、胸、腹、四肢等處的複合性損傷,如腹腔臟器、膀胱、直腸、尿道、大血管等損傷。

 

    2、論治:

    (1)急救處理:

    骨盆骨折的死亡率較高,首先應把搶救創傷性出血性休克放在第一位。正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指出:「須先辨或有瘀血停積,或為亡血過多,然後施以內治之法,庶不有誤也。」對於失血過多造成血脫者,要迅速補充血容量,若估計出血量已接近或超過總量的12、在積極的抗休克治療下,休克不能糾正,甚或進行性加重時可考慮結紮髂內動脈。若合併盆腔內臟損傷,應請專科會診。

 

    (2)整復方法:

    盆弓無斷裂或單弓斷裂的骨折,多無明顯移位,一般不必整復。坐骨結節骨折有移位者,使患者側臥,保持伸髖屈膝,骨折移位可用按壓手法整復。

 

    有移位的骨盆骨折,重定的方法應根據骨折移位元情況而定。骼骨翼外旋、恥骨聯合分離者,患者仰臥,術者先縱向牽引患側下肢以糾正半側骨盆向上移位,然後用兩手對擠髂骨部,使骨折整復。

 

(3)固定方法:

    無明顯移位的骨盆骨折,臥床35周即可,不必固定。髂骨翼外旋、恥骨聯合分離者,手法復位後用多頭帶包紮或骨盆帆布兜懸吊固定,固定時間46周。若骨盆向上移位,應採用患側下肢皮膚牽引。骨折合併休克時,應首先處理休克,包括輸血、剖腹探查處理內臟破裂、血管破裂等。無移位骨折,可外敷消腫藥膏後用多頭帶包紮,臥床35周即可。移位不多者,用推按手法對骨盆略加壓力,使分離的骨折段復位,術後用多頭帶包紮或帆布兜懸吊,臥床48周。骨折移位嚴重,向上移位超過2cm者,應採用股骨髁或脛骨結節骨牽引,牽引重量為710kg,牽引時間需68周。有移位的尾骨骨折脫位可用手指伸入肛門內整復。臥床期間應防止褥瘡、泌尿道感染、肺炎等併發症的發生。


(4)運動與活動:

    未損傷骨盆後部負重弓者,傷後第1周練習下肢肌肉收縮及踝關節屈伸活動,傷後第2周練習髖關節與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傷後第3周扶拐下地站立活動。骨盆後弓損傷者,應加強下肢肌肉舒縮和關節屈伸活動,解除固定後即可下床開始扶拐站立與步行鍛煉。

 

(5)藥物治療:

    早期宜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內服活血湯或復原活血湯加減,外用消瘀膏、消腫散或雙柏散。《正體類要》說:「或元氣內脫,不能攝血,用獨參湯加炮薑以回陽;如不應,急加附子。」中、後期應強筋壯骨、舒筋通絡,內服選用舒筋湯、生血補髓湯或健步虎潛丸,外用海桐皮湯煎水熏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