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間骨折系指由股骨頸基底至小粗隆以上部位發生的骨折。亦是老年人常見的損傷,平均年齡略高於股骨頸骨折患者。股骨粗隆部血液供應豐富,很少發生骨折不癒合或股骨頭壞死,但若處理不當,易發生髖內翻。
(一)病因病機:
發病原因與股骨頸骨折大致相同,患肢因過度外旋、內旋或內翻的間接暴力及跌倒時大粗隆部直接著地而致骨折。因粗隆部骨質鬆脆,多造成粉碎骨折。根據骨折線的方向和位置,臨床上可分為三型:順粗隆間型、反粗隆間型、粗隆下型。三者均屬不穩定骨折。
1.順粗隆間型
骨折線自大粗隆頂點上方開始,斜向內下方行走,到達小粗隆部。小粗隆或保持完整,或成為游離骨片。但股骨上端內側的骨支柱保持完整,髖內翻不嚴重,移位較少。遠段因下肢重量處於輕度外旋位。
2.反粗隆間型
骨折線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內上方行走,到達小粗隆的上方。骨折線的走向與粗隆間線或粗隆間脊大致垂直。骨折近端因外展肌與外旋肌的收縮而外展、外旋,遠端因內收肌與髂腰肌的牽拉而向內、向上移位。
3.粗隆下型
骨折線經過大、小粗隆的下方。骨折近端可能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遠端向內及外旋移位。
(二)辨證論治:
1.辨證:
有明顯外傷史。症狀與股骨頸囊內骨折相似,但局部疼痛、腫脹、壓痛及功能障礙更為明顯,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明顯縮短、內收、外旋畸形,可觸及骨擦音。X光片可明確骨折類型和移位元情況。
股骨粗隆間骨折和股骨頸骨折的鑒別診斷:
①兩者均為老年人常見的髖部損傷,它們的受傷姿勢、臨床表現、全身併發症大致相仿。
②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年齡一般較股骨頸骨折大5歲左右,壓痛點多在大轉子處,股骨粗隆間血運豐富,腫脹相對明顯,有廣泛的瘀斑,患肢縮短、內收、外旋畸形明顯,預後良好;
而股骨頸骨折發病年齡一般較股骨粗隆間骨折小5歲左右,壓痛點在腹股溝中點,囊內骨折腫脹、瘀斑不明顯,患肢縮短、內收、外旋畸形可見但不明顯,骨折癒合較難。③股骨頸囊外骨折在腫脹、瘀斑及患肢畸形方面與股骨粗隆間骨折相似。
2.論治:
無移位骨折不需手法復位,僅用丁字鞋及沙袋制動,保持患肢外展(30°-40°)足稍內翻位持續牽引6-7周。有移位骨折採用手法整復,著重糾正患肢縮短和髖內翻畸形,整復後採用骨或皮膚持續牽引,懸重6-8KG,固定患肢於外展中立位8周(穩定型骨折)一10周(不穩定型骨折)。有移位骨折也可參照股骨頸骨折骨牽引逐漸整復法整復,固定患肢於外展中立位8周(穩定型骨折)一10周(不穩定型骨折)。
固定期間,要防止遠端向上移位,並經常做患肢肌肉運動和全身鍛煉,如床上拉吊環、健側下肢活動以及患側股四頭肌收縮活動等。應通過臨床、X光片證實骨折癒合才可逐步負重。
藥物治療基本與股骨頸骨折相仿,但早期尤應注意採用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品。老人體衰,氣血虛弱,不宜重用桃仁、紅花,應用三七、丹參等,祛瘀而不傷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