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06章 第10節 膝關節脫位.gif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的關節面構成,膝關節內及其周圍有較堅強的韌帶與筋腱保護,故膝關節脫位(脫臼)極少見。

 

一、病因病機:

    多因直接暴力衝擊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所致。間接暴力使膝關節旋轉或過伸亦可導致脛骨上端向後、向前,或向兩側脫位(脫臼)。根據脫位(脫臼)的程度,可分為完全脫位(脫臼)與不全脫位(脫臼)兩種,不全脫位(脫臼)比較多見。根據移位元的方向,可分為前、後、內側、外側及旋轉脫位(脫臼),其中前脫位(脫臼)和內側脫位(脫臼)較常見。

 

    1、前脫位(脫臼):屈膝時,外力直接由前方作用在股骨下端,造成前脫位(脫臼)


 

    2、後脫位(脫臼):屈膝時,外力向後加於脛骨上端所造成,事實上由於強大的伸膝裝置限制了脛骨向後移位,後脫位(脫臼)極少見。

 

    3、內側脫位(脫臼):為內翻應力造成。

 

    4、外側脫位(脫臼):為外翻應力造成。

 

    5、旋轉脫位(脫臼):系間接旋轉暴力造成。

 

    6、全脫位(脫臼)與半脫位(脫臼):主要取決於外力的大小,外力大者,可產生全脫位(脫臼);外力較小者,則產生不全脫位(脫臼)

 

二、辨證論治:

()辨證:

    傷後膝關節疼痛、腫脹明顯,功能障礙。不全脫位(脫臼)者,因脫位(脫臼)後常可自行復位而沒有畸形。完全脫位(脫臼)者,患膝明顯畸形,下肢縮短,在患膝的前後或側方可摸到脫出的脛骨上端與股骨下端。合併十字韌帶斷裂時,抽屜試驗陽性。合併內、外側副韌帶斷裂時,側向試驗陽性。X光片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論治:

1、手法復位:

    新脫位(脫臼)手法整復較為容易,將患肢略為對抗牽引,並保持膝關節稍屈位置,推壓或端提其脫位(脫臼)的脛骨即可整復,如有入臼聲,畸形消失,表明已復位。

 

2、固定方法:

    復位後長腿石膏管型固定膝關節於150°~160°伸直位6~8周。

 

3、運動與活動與藥物治療

    固定期間,充分練習股四頭肌收縮及踝關節與髖關節活動,4周後可帶石膏下地行走,拆去石膏,即練習關節屈伸活動。藥物治療同前。(張辰奕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