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第12節 蹠趾關節及趾間關節脫位.gif 

    因蹠骨頭與近節趾骨構成的關節發生分離者,稱蹠趾關節脫位(脫臼),臨床以第1蹠趾關節脫位(脫臼)為常見;因趾骨與趾骨之間的關節發生分離者,稱趾間關節脫位(脫臼),好發於足拇趾與小趾。

 

一、病因病機:

    蹠趾關節及趾間關節脫位(脫臼)多因外傷所致,如高處跌落、足趾踢傷或重物壓砸,臨床上以第l蹠趾關節脫位(脫臼)為最常見,趾間關節脫位(脫臼)好發於拇趾與小趾,脫位(脫臼)機理多因外力使蹠趾關節背屈或因擠壓外力而致脫位(脫臼),一般均脫向背側。

 

二、辨證論治:

()辨證:

    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拇趾背屈、短縮,第1蹠骨頭突出,關節呈彈性固定,趾間關節屈曲畸形,根據外傷史,結合臨床症狀,一般診斷不難。


 

()論治:

    1、手法復位:

    一般不需麻醉,助手握住小腿下段並固定。整復蹠趾關節脫位(脫臼)時,術者一手拇指捏住患趾(或用繃帶套往足趾),順近節趾骨的縱軸方向順勢拔伸牽引,並將患趾過伸,另一手拇指頂住趾骨基底部,向足尖方向推按,食中指扣住蹠骨遠端向背側端提,牽引與推提手法配合運用,逐漸將蹠趾關節屈曲,如有入臼感即表明已復位。趾間關節脫位(脫臼)整復較容易,同樣可採用上述拔伸牽引與推提手法,然後屈曲足趾,即可復位。

 

2、固定方法:

    蹠趾關節脫位(脫臼)整復後,用繃帶纏繞患部數層,再用硬紙板、小鋁板或小木板固定,外加繃帶包紮。趾間關節脫位(脫臼)整復後,可用鄰趾膠布固定,固定時間3周左右。


 

3、運動與活動:

    早期可作踝關節屈伸活動,1周後若腫痛減輕,可扶拐用足跟行走。解除固定後,可開始鍛煉蹠趾關節的功能活動。4~6周後可練習負重行走。

 

    4、藥物治療

    早期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內服舒筋活血湯,外敷消瘀膏或消腫散;中、後期應強筋壯骨,內服補腎壯筋湯或健步虎潛丸,外用八仙逍遙湯或下肢損傷洗方熏洗。(張辰奕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