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歌括新編》 卷六 秋傷于濕大意:

 二、分述:

 【選按】:

《經》云:「秋傷於濕」。

 喻嘉言謂:「秋傷於燥」。

 學者屢有爭議。

 雷氏本立秋至白露主氣濕土,秋分至霜降主氣燥金,前者始於暑氣之末,後者終於寒冬之前,既言濕,又言燥,各得其宜。

 蓋取《內經》備化之紀……其令濕,審平之紀……其令燥之義耳。

 濕之為病,雷氏已分論之,並舉倪松亭治濕原則,譽為治濕之綱領。

 濕病﹝dampness_disease﹞總論言之亦詳,謂濕為重濁有形之邪,有從內而生者,有從外而感者,外感者為輕,內生者為重。

 然其甚也,外感之濕,必漸入於臟腑﹝zang-fu_viscera﹞,內生之濕,必漸傳於經絡。

 治則總以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主。

 在上者宜發汗,在裏者宜滲利,裏虛宜實脾,挾風宜解肌,陽虛者補火,陰虛者壯水,濕而有熱以苦寒燥之,濕而有寒以辛熱除之等等。

 隨症應變,此亦治濕之要道也(參閱《中國醫學大辭典》濕條)。

 尚有濕溫﹝damp_warm﹞一症,亦眾說紛紜,

 有言溫病﹝warm_disease﹞復感於濕者;

 有言濕盛之體,復中於暑,暑濕相搏者;有言長夏初秋濕中生熱,暑病之兼於濕者。

 雷氏則謂濕邪遏於氣分,醞釀成溫,尚未化熱,故以濕溫﹝damp_warm﹞名之。

 又謂:濕溫﹝damp_warm﹞之脈或洪或緩,或細或伏,無一定體例,未足印證,此亦經驗之談。

 必須驗之於舌,結合具體症象而明辨之,庶不致誤。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