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病論歌括新編》卷四 夏傷于暑大意: |
二、分述: |
【選按】: |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少陽所至為炎暑」。 《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篇》:「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 當暑氣行令之時,人感其氣而為病,則為暑病。 張景岳:暑即暍﹝thermoplegia﹞也。 診治之法,雷氏分辨較詳。 葉香岩「暑必挾濕」之論更深為中肯。 故治暑方中,多以清暑利濕為法,每獲良效。 又凡治暑病,均忌發表疏散之藥,否則必致痞滿﹝distention_and_fullness﹞、發熱﹝fever﹞,煩躁﹝dysphoria﹞益劇,亦當注意。 至於霍亂﹝cholera﹞、痧穢﹝sand_foulness﹞、疰夏﹝summer_non-acclimation﹞、熱病、黴濕諸症,前賢富有經驗,如清郭家邃之《痧脹玉衡》言之較詳。 認為春夏之間,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或疫氣穢濁﹝filthy_turbidity﹞,症見寒熱頭重,胸腹悶脹疼痛或上吐下瀉,或指甲青紫,或腰如束帶,或手足僵麻,皆屬腸胃阻塞,經絡﹝meridian﹞停滯,若不急救,命可立斃。 並擬其治法:在氣分者括之,在血分者刺之,在外者淬之,在裏者滌之。 總之,痧無補法,總以開泄祛邪﹝dispel_evils﹞為主。 此說與雷氏所論,大致相同。 惜乎晚近以來,每為醫家所忽視,甚至認為不足置信,良可慨也! 應在繼承基礎上,加以重視,古為今用,進一步挖掘提高,是所至望。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