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歌括新編》卷四 夏傷于暑大意:

 二、分述:

 【選按】: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少陽所至為炎暑」。

 《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篇》:「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

 當暑氣行令之時,人感其氣而為病,則為暑病。

 張景岳:暑即暍﹝thermoplegia﹞也。

 診治之法,雷氏分辨較詳。

 葉香岩「暑必挾濕」之論更深為中肯。

 故治暑方中,多以清暑利濕為法,每獲良效。

 又凡治暑病,均忌發表疏散之藥,否則必致痞滿﹝distention_and_fullness﹞、發熱﹝fever﹞,煩躁﹝dysphoria﹞益劇,亦當注意。

 至於霍亂﹝cholera﹞、痧穢﹝sand_foulness﹞、疰夏﹝summer_non-acclimation﹞、熱病、黴濕諸症,前賢富有經驗,如清郭家邃之《痧脹玉衡》言之較詳。

 認為春夏之間,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或疫氣穢濁﹝filthy_turbidity﹞,症見寒熱頭重,胸腹悶脹疼痛或上吐下瀉,或指甲青紫,或腰如束帶,或手足僵麻,皆屬腸胃阻塞,經絡﹝meridian﹞停滯,若不急救,命可立斃。

 並擬其治法:在氣分者括之,在血分者刺之,在外者淬之,在裏者滌之。

 總之,痧無補法,總以開泄祛邪﹝dispel_evils﹞為主。

 此說與雷氏所論,大致相同。

 惜乎晚近以來,每為醫家所忽視,甚至認為不足置信,良可慨也!

 應在繼承基礎上,加以重視,古為今用,進一步挖掘提高,是所至望。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