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歌括新編》卷四 夏傷于暑大意:

 二、分述:

 熱病:

《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

 熱病者,乃冬傷正令之微寒,未即發病,至交立夏,久伏之氣,隨時令之熱而觸發。

 初起發熱汗出﹝fever_sweating﹞,口渴﹝Thirst﹞、心煩﹝vexation﹞,不惡寒﹝aversion_to_cold﹞而反惡熱,脈洪大,是為熱病也。

 此病較晚發﹝delayed_onset﹞發作而更晚,比諸溫伏邪更深,此其特點。

 初起宜用清熱透邪法。

 如熱勢不衰,則繼用清涼蕩熱法。

 倘兼惡寒﹝aversion_to_cold﹞,脈象浮緊,是有夏時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熱在裏,先用辛涼解表法﹝exterior-resolving_method﹞以透其外。

 外邪得透,再用清涼之劑蕩其裏熱。

 如脈不浮緊,又無惡寒﹝aversion_to_cold﹞,誤用辛溫之劑傷其津液者,宜清熱保津法加西洋參、石膏治之。

 倘兼惡風微汗,脈浮緩,此表有風邪所加,風在外而熱在裏,當用辛涼解表法﹝exterior-resolving_method﹞以先解其外。

 若舌苔化燥,譫語﹝delirious_speech﹞昏狂,急用清涼蕩熱法加紫雪丹治之。

 發斑加黃連、梔子;發疹加荷葉、牛蒡。

 但須注意,熱病最易傷陰,時刻都應注意保陰為要,辛溫劫液之劑,慎勿浪用。

【歌括】:

冬寒久伏夏熱病,時令之邪觸發成。

初病熱汗心煩渴,不寒惡熱脈來洪。

首用清涼透邪法,不衰清涼蕩熱宗。

暴寒在外熱在裏,辛溫解表透外行。

清涼蕩熱透裏邪,不寒不浮勿傷津,

誤用辛溫傷津液,清熱保津加膏參。

倘兼惡風汗微出,浮緩裏熱外有風。

宜用辛涼解表法,先解其表奏效宏。

若有譫狂苔化燥,清涼蕩熱紫雪斟。

發斑連梔疹荷旁,熱病注意防傷陰。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