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針灸大成》【足太陰脾經﹝SP﹞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SP01﹞在足大趾頭,大都﹝SP02﹞、太白﹝SP03﹞、公孫﹝SP04﹞盛,商丘﹝SP05﹞、三陰交﹝SP06﹞可求,漏谷﹝SP07﹞、地機﹝SP08﹞、陰陵穴﹝SP09﹞,血海﹝SP10﹞、箕門﹝SP11﹞、衝門﹝SP12﹞開,府舍﹝SP13﹞、腹結﹝SP14﹞、大橫﹝SP15﹞排,腹哀﹝SP16﹞、食竇﹝SP17﹞連天谿﹝SP18﹞、胸鄉﹝SP19﹞、周榮﹝SP20﹞、大包﹝SP21﹞隨(左右四十二穴)。

 此一經起于隱白﹝SP01﹞,終於大包﹝SP21﹞,取隱白﹝SP01﹞、大都﹝SP02﹞、太白﹝SP03﹞、商丘﹝SP05﹞、陰陵泉﹝SP09﹞,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calf﹞內,循脛骨﹝tibia﹞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knee﹞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氣,巳時氣血注此。

 巳土之臟,脈在右關,實則飲食消而肌膚滑澤,虛則身體瘦而四肢不舉﹝inability_to_lift_the_limbs﹞。

 臍凸肢浮生之難,口青唇黑死之易。

 去病安生,理宜調攝,戒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飲食勞倦之災,修溫多辛少之劑,飲食審寒熱之傷,湯藥兼補瀉之置。

 氣別寒熱溫涼,用適其宜;味辨甘補苦瀉,行當熟記。

 如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實;人參緩土和氣,須半夏橘紅。

 柴胡除不足之熱,佐之甘草升麻;黃耆去有汗之火,輔之芍藥川芎。

 氣虛嘔而人參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

 泄瀉﹝diarrhea﹞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乾薑,霍亂﹝cholera﹞吐瀉兼而不藥兮,胡椒綠豆。

 04_足太陰脾經.gif  

 

 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

 胃寒而飲不消兮,本方更入參苓。

 香附微寒,與縮砂消食化氣,更妙安胎;

 沉香少溫,共藿香助土調中,奇消水腫,破血消症兮,三棱莪朮;

 去瘀除疼兮,蒲黃五靈。茴香治霍亂﹝cholera﹞轉筋,共濟木瓜烏藥;

 辣桂主中焦氣滯,相扶枳殼生薑。

 心腹疼痛兮,延胡索入胡椒;胸滿咳逆兮,良薑炒同香附。

 肚實脹兮,大黃滑石朴牽牛,木香苓瀉;腹虛脹兮,參苓樸木橘辰砂,曲蘗附子。

 大抵物滯氣傷,補益兼行乎消導,橘皮枳朮丸,加減隨宜;

 食多胃壅,推陳並貴乎和中,巴豆備急丸,蕩滌何傷。

 四君子平善,與人處也,使人道德進而功名輕,忽不知其入于聖賢之域;二陳湯純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氣順,自不覺其進于仁壽之鄉。

 抑又聞東垣憫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誠不刊之妙典;王安道發前賢未發,辨內傷不足中有有餘,實得傳之秘旨,萬物從土而歸出,補腎又不若補脾。

《導引本經》:『

 脾居五臟之中,寄旺四時之內,五味藏之而滋長,五神因之而彰著,四肢百骸,賴之而運動也。

 人惟飲食不節,勞倦過甚,則脾氣受傷矣。

 脾胃一傷,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為吐泄,為腸澼﹝dysentery﹞﹝dysentery﹞,此其見之《內經》諸書,蓋班班俱載,可考而知者。

 然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

 食若過飽,則氣脈不通,令心塞閉;食若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

 食穢濁之物,則心識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則四大違反,而動宿疾,皆非衛生之道也。

 舉要言之,食必以時,飲必以節,不飽不饑是也。

 人能飲食如是,不惟脾胃清純,而五臟六腑,亦調和矣。

 蓋人之飲食入口,由胃脘入於胃中,其滋味滲入五臟,其質入於小腸乃化之。

 至小腸下口,始分清濁,濁者為渣滓,入於大腸;清者為津液,入於膀胱,乃津液之府也。

 至膀胱又分清濁,濁者入於溺中,清者入於膽,膽引入於脾,散於五臟,為涎,為唾,為涕,為淚,為汗,其滋味滲入五臟,乃成五汗,同歸於脾,脾和乃化血,複歸於臟腑也。

 《經》曰:「脾土旺能生萬物,衰生百病。」

 昔東坡調脾土,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召飲者,預以此告: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

 善衛生者養內,不善衛生者養外;養內者安恬臟腑,調順血脈,養外者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矣。』

 足太陰脾經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