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婦人科: |
四物加桂湯: 治忽然寒熱。 |
川芎、當歸(洗,焙)、芍藥、地黃(焙)、桂心(等分)。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史載之《指南方》內無川芎。 |
葶藶丸: 治先因小便不利﹝Dysuria﹞,後身面浮腫,致經血﹝menstrual_blood﹞不行,此水乘於血,名曰水分。 |
甜葶藶(炒)、續隨子(去皮,研,各半兩)、乾筍(一兩)。 |
上為細末,熟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煎扁竹湯下七粒。 如大便利者,減葶藶、續隨子各一分,加白術半兩,食後服。 |
牡丹丸: 治經候時行時止,或淋漓不斷,腹中時痛,其脈沉澀,由寒熱邪氣客於胞中,留而為血滯,當有所去乃愈。 |
大黃(蒸)、附子(炮,去皮臍)、茯苓、牡蒙、牡丹皮、桔梗(各二兩)、芎藭、人參、厚朴(去皮,薑汁塗,炙)、當歸(焙,各半兩)、甜葶藶(炒,各二兩)、椒(去目,炒出汗,半兩)、虻蟲(去頭足翅,五十個)、吳茱萸(炒)、柴胡(去苗)、乾薑、桂(去心,各半兩)、細辛(去苗,一兩半)。 |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粒,未知,加至二十粒,食後服。 |
小薊湯: 治經候過多,遂至崩漏,色鮮明如水下,得溫則煩,至於昏悶,其脈數疾微小為順,大者逆,由陰虛陽搏,為熱所乘,傷于衝任,血得熱則流散,衝任不能收也。 |
小薊莖葉(洗、切、研,服汁,一盞)、生地黃汁(一盞)、白術(半兩,細銼)。 |
上以水一盞同煎。 取一半,去滓,分二服。 |
人參白術散: 治婦人經候不來,身如病而無病,脈滑大而六位俱勻,謂之陰搏陽,有子也。 精神如故,惡聞食臭,但嗜一物,或大吐,時吐清水,此名惡阻,毋作他病治之。 |
白術(一兩)、人參(半兩)、丁香、甘草(炙,各一分)。 |
上為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
秦艽散: 治胎動不安。 |
秦艽、阿膠(炒)、艾葉(等分)。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糯米百粒,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
白術散: 治妊娠面目腫,如水狀。 |
橘皮(洗)、大腹皮、茯苓、生薑(各半兩)、白術(一兩)。 |
上為末。 飲調方寸匕,食前服。 |
兔血散: 治難產最要,臨產服之。 |
臘兔血上用蒸餅,切片子,蘸血陰乾為末。 煎乳香湯,調服二錢。 |
半夏散: 治胎死腹中,其母面赤﹝red_face﹞舌青者是。 |
半夏(湯洗七遍,薄切片,薑汁浸三日,炒乾)。 |
上為末。 溫酒調下一錢。 不能酒,用湯。 亦治橫生逆產﹝footling_presentation﹞。 |
桃仁湯: 治惡露﹝lochia﹞頓絕或漸少,腰重痛,下注兩股,刺痛﹝stabbing_pain﹞如錐刀刺,此留血於經絡,不即通之,大有痛處必作癰腫。 |
蘇木、地黃、桃仁(去皮尖,炒,各半兩)、虻蟲(去頭足翅,炒)、水蛭(炒,各三十枚)。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惡露﹝lochia﹞行即住服。 |
五香湯: 治同前。 |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麝香、升麻、獨活、連翹、桑寄生、木通(各二兩)、大黃(一兩)。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
沒藥丸: 治惡露﹝lochia﹞方行,忽然斷絕,驟作寒熱,臍腹大痛,胸中如以針刺,此大有蓄血﹝blood_accumulation﹞留於經絡。 |
當歸(焙,一兩)、桂心、芍藥(各半兩)、沒藥(一分)、桃仁(去皮尖,炒,一分)、虻蟲(去頭足翅,炒)、水蛭(炒,各三十枚)。 |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醋湯下三丸。 |
皂角散: 治乳婦吹奶﹝breast_blowing﹞,由哺兒時,鼻氣衝乳中,忽然腫硬痛急,手揉,服皂角散、栝蔞散及敷藥。 不即治之,結癰膿,能殺人。 |
皂角(燒,細研)、蛤粉(研,等分)。 |
上研細,熱酒調一匙或半錢,急以手揉之,取軟為度。 |
瓜子湯: 治腸頭如以針刺,連穀道。 又因痔痛,小便如淋狀,時寒時熱,此由產時用力氣並腸間。 亦由陰虛,邪熱乘客留聚腸間,熱結恐成腸癰﹝intestinal_welling-abscess﹞。 |
袁當時《大方》云:崔左丞屢用有效。 |
薏苡仁(炒,四兩)、桃仁(去皮尖)、牡丹皮(各三兩)、瓜子(一兩)。 |
上為末。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
皇清嘉慶十有三年歲在著雍執徐陽月照文張海鵬較梓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