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氣病: |
論曰:百病皆生於氣,其始必由喜、怒、悲、憂、驚、恐,由是變生,形證不一。 若其氣起於一邊,或左或右,循行上下,或在肌肉之間,如錐刀所刺,其氣不得息,令人腹中滿由驚恐恚怒,或冒寒熱,留而不去,為鬱伏之氣,因氣流行,隨經上下相搏痛,久久令人悶,其脈短澀,謂之聚氣,七氣湯、趁痛散主之。 |
七氣湯: 楊仁齋《直指方》云:治七情相干,陰陽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 |
京三棱、蓬莪術、青橘皮、香附子(去毛)、陳橘皮(洗)、桔梗、藿香葉、桂(取心)。 益智(各一兩半)、甘草(炙,三錢。)。 胡氏(《經效方》有沉香半兩,無陳橘皮)。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二片,棗二枚,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
趁痛散: 《可用方》云:治氣搏作痛,肌肉之間如錐刀所刺,胸膈痞悶。 |
蓬莪術(炮)、桂心(各一兩)、檳榔、附子(炮,去皮臍)、細辛(去苗,各半兩)。 芫花(炒,別為末,一錢)。 |
上除芫花外,共為末。 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調芫花末一字,溫服。 |
若心下似硬,按之即無,常覺膨脹,多食則吐,氣引前後,噫氣不除,由思慮過多,氣不以時而行則氣結。 又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其脈澀滯,謂之結氣參橘丸主之。 |
參橘丸: |
橘皮(四兩,洗)、人參(一兩)。 |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食前服。 |
若咽中如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久不治之,漸妨於食。 或由思慮不常,氣結不散,或因飲食之間,氣道卒阻,因而留滯。 因氣者,謂之氣噎,其脈緩澀。 因食者,謂之食噎,其脈短澀。 氣噎,嘉禾散主之。 食噎,神曲丸主之。 |
嘉禾散:(方缺)。 |
神曲丸: |
神曲(炒,一兩)、橘皮(洗,二兩)。 |
上為細末,煉蜜和為丸,如雞豆大。 每服一粒,含化咽津。 |
若痛而遊走,上下無常處,脈亦聚散,或促或澀,謂之遊氣,術香散主之,不止者,延胡散主之。 |
術香散: |
蓬莪術(炮,一兩)、人參(一分)、木香(一錢)。 |
上為細末。 醋湯調方寸匕。 |
延胡散: |
延胡索(炒)、當歸(洗,等分)。 |
上為細末。 醋湯調方寸匕。 |
若自咽嗌以下至臍,左右氣各不相通,氣上奔急攻,右臂痛如斧槌,肌肉日消,漿粥不下,心中懊悶,由肺經本受寒邪,留於右邊,以肺在右,或因以大熱藥攻寒,寒本在於經而不能散發,於是火氣但逼於肺,肺燥則氣上迫。 但解藥毒,然後理肺,先宜炙肝散,後宜理氣湯。 |
炙肝散: |
牡丹皮、柴胡、芍藥(各一兩)、白術(二兩)。 |
上為細末。 用豬肝三指許,薄批,摻藥末(二錢),慢火炙熟,細嚼,米飲下,食前服。 |
理氣湯:(疑即前七氣湯)。 |
柏子仁丸: 史載之《指南方》多楮實(一兩)。 治臂痛不能屈伸,筋脈攣拘。 |
柏子仁(炒,研)、乾地黃(各二兩)、茯苓、枳實(麩炒,去瓤)、桂(取心)、五味子、附子(炮香黃(各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酒下三十丸,空心服。 |
若腹脇有塊,大小成形,按之不動,推之不移,久久令人寒熱如瘧,咳嗽﹝cough﹞,面目浮腫,動輒微喘,日就羸瘦,由暴怒或驚恐,氣上而不下,動傷於肝,氣結聚成形,始得之在肝,其脈牢大而結,不傳可治,沉香煎主之。 |
沉香煎: |
石斛(五兩)、椒(去目,炒出汗)、附子(炮,去皮臍)、秦艽(去土)、鱉甲(煮,刮去筋膜,炙)、柴胡(去苗)、沉香、木香、檳榔、黃芪(各二兩)。 |
上為末,先用枸杞根新者十斤,淨洗槌碎,好酒二斗,煮至七升,取出枸杞,別用好酒三升,拍洗令淨,漉去滓,濾過,並於前煎酒內,更入熟蜜(四兩),再熬成膏,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 飲下二十丸,食前服。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