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熱證﹝Heat-syndrome﹞: |
論曰:陰不足則陽偏,陽偏則發熱﹝fever﹞。 若熱從背起,自手足漸漸周身,口舌乾燥﹝dry_tongue﹞,欲飲水而不能,此由陰氣虧少,少水不能制盛火。 諸陽起於四末,循行于背,陰不能斂陽,陽氣獨行,所以發熱﹝fever﹞,或晝發而夜寧,或夜發而至旦即消。 其脈虛疾而小,芍藥黃芪湯主之。 |
芍藥黃芪湯: |
芍藥(三錢)、黃芪、甘草(炙)、青蒿(陰乾,各一兩)。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
若熱從腹起,上循胸腋,繞頸額,初微而漸至大熱,發無時,遇饑則劇,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蒼黃,肌肉不澤,口唇乾燥,由脾氣素弱,曾因他病,誤服熱藥,入於脾,脾熱則消穀引飲,善消肌肉,其脈濡弱而疾,參橘丸主之。 若嗽者,用加減法,及灸脾腧,百壯。 |
參橘丸: |
橘皮(三兩,洗)、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各一兩)。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食前米飲下三十丸。 若嗽,加五味子(一兩)。 |
若熱從腹中或從背起,漸漸蒸熱,日間劇,夜漸退,或寐而汗出﹝sweating﹞,小便或赤或白而濁,甚則頻數尿精,夜夢鬼交,日漸羸瘦,由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藏,陰無所使,治屬虛勞﹝consumptive_disease﹞,大建中湯主之。 |
大建中湯: |
芍藥(六兩)、黃耆、遠志(去心)、當歸(洗)、澤瀉(各三兩)、龍骨、人參、甘草(炙,各二兩)。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棗二個,擘破,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
腹中急,加餳如棗大。 若自腰以上發熱﹝fever﹞,熱及則汗出﹝sweating﹞,出已而涼,移時如故,復加昏暈,腹中膨脝,其氣上攻,時時咳嗽﹝cough﹞,嗽引脇下牽痛,睡則驚悸﹝fright_palpitation﹞,其脈弦急疾,由外寒客搏,內冷相合,寒則氣收,水液聚內化成飲。 醫以熱藥攻寒,寒閉於內,熱增于上,陽氣不下行,故散越於上,發而熱,散而為汗。 汗多亡陽,心氣內虛,故令驚惕。 治屬飲家,以旋復花丸主之。 →【脝(Bloated)﹝月亨﹞:音,ㄏㄥ。意:膨脝:肚子脹的樣子。】 |
旋復花丸: |
旋復花、桂心、枳實(麩炒)、人參(各五分)、乾薑、芍藥、白術(各六分)、茯苓、野狼毒、烏頭黃(濕紙裹汁炙,各四兩)。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米飲下三丸,未效,加至七丸。 小兒黃米大二丸。 |
若熱起骨間煩疼,手足時冷,早起體涼,日晚即熱,背膂牽急,或骨節起凸,足脛痠﹝lower_leg_ache﹞弱由陰不足,而陽陷陰中,熱留骨髓,髓得熱則稀,髓稀則骨中空虛,陰虛水少脂枯,故蒸起,其脈沉細而疾。 治屬骨蒸﹝bone_steaming﹞,補髓丸主之。 |
補髓丸: |
生乾地黃(曬乾,三兩)、乾漆(半兩,碎,炒令煙盡)。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飲下三十丸,空心臨臥服。 |
若自胸以上至頭發熱﹝fever﹞,口鼻氣色時如煙熏,目澀﹝dry_eyes﹞咽燥,唾如凝脂,時咳,毛竦,大便不利,小便赤,由肺不調,邪熱熏上焦,其脈疾大,先服桔梗湯。 熱不退者,五味子湯主之。 |
桔梗湯: |
桔梗(一兩)、人參、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半兩)、小麥(一合)。 |
上㕮咀﹝chewing﹞。 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 |
五味子湯《指南方》治發熱﹝fever﹞甚不退。 |
柴胡(去苗,洗,四兩)、半夏(湯洗七遍,一兩一分)、黃芩、五味子、赤茯苓(分兩原缺)。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
若但熱不歇,日晡﹝3~5P.M.﹞尤甚,口中勃勃氣出,耳無所聞,晝多昏睡,睡即浪言,喜冷,小便赤澀﹝rough_voidings_of_reddish_urine﹞,大便不通,由三陽氣盛,蘊於經絡,內屬腑臟,或因他病而致疾,其脈短疾而數,柴胡芒硝湯主之。 |
柴胡芒硝湯: |
柴胡(四兩,洗,去苗)、黃芩、甘草(炙)、赤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七遍,一兩一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入芒硝(一錢),攪和溫服,以大便利為度。 |
若身大熱,背微惡寒﹝aversion_to_cold﹞,心中煩悶,時時欲嘔,渴不能飲,頭昏重痛,惡見日光,遇涼稍清,起居如故,由飲食失時,胃中無穀氣,熱蓄於胃中,中脘熱,則三陽不下降,而上聚於腦。 又胃主陽明經,為惡熱,其脈虛大而數,久則細小,謂之中暑。 初即服好茶一杯立愈,不即治之,留而在胃,別致他病,生薑竹茹湯主之。 |
生薑竹茹湯: |
竹茹(雞子大)、人參(半兩)、葛根(半兩)、生薑((一錢),切)。 |
上為散。 水三盞,煎二盞,去滓,分二服,不拘時。 |
若間日發熱﹝fever﹞,發必數欠,頭痛﹝Headache﹞拘倦,由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reversal_cold_of_limbs﹞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其氣五內於心,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其脈弦大而數,謂之癉瘧﹝pure-heat_malaria﹞,柴胡栝蔞湯主之。 |
柴胡栝蔞湯: |
柴胡(去苗,洗,八錢)、芍藥、人參(各二錢)、半夏(湯洗七遍,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栝蔞(二錢)。 |
上㕮咀﹝chewing﹞。 水二升,生薑十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一升,分三服,去滓服。 大熱去芍藥、栝蔞,用黃芩(三錢),即名小柴胡湯。 |
若身熱汗出﹝sweating﹞,煩滿不為汗解,由太陽之經先受風邪,與熱相搏,腎氣厥﹝qi_syncope﹞則煩滿,謂之風厥,澤瀉湯主之。 |
澤瀉湯: |
澤瀉(半兩)、白術、防風(各二兩)、石膏(研)、赤茯苓(各一兩)。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
若四肢發熱﹝fever﹞,逢風如炙如火,由陰不勝陽,陽盛則熱,起於四肢,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於外,以菟絲子丸主之。 |
菟絲子丸: |
菟絲子(先於臼內杵百下,篩去雜物末)、五味子(各一兩)、生乾地黃(一兩)。 |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飲下三十粒,食前服。 |
若發熱﹝fever﹞,耳暴聾,頰腫脇痛﹝Hypochondriac_Pain﹞,胻不可以運,由少陽之氣厥﹝qi_syncope﹞,而熱留其經,宜小柴胡湯。 |
若口乾﹝xwrostomia﹞溺赤,腹滿心痛﹝cardialgia﹞,由熱留于手少陰之經,其氣厥也﹝qi_syncope﹞,赤茯苓湯主之。 |
赤茯苓湯: |
赤茯苓(四兩)、甘草(生,一兩)、木香(半兩)。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