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malaria﹞: |
瘧疾﹝malaria﹞由感受瘧邪,邪正交爭所致,是以寒戰﹝Shivering﹞壯熱﹝vigorous_heat﹞,頭疼﹝Headache﹞,汗出﹝sweating﹞,休作有時為特徵的傳染性疾病,多發于夏秋季。 |
瘧疾﹝malaria﹞: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以南方各省發病較多。 中醫藥對瘧疾﹝malaria﹞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良好的療效,尤其是現代研究﹝Modern_Research﹞成功的青蒿素,對瘧疾﹝malaria﹞更具有卓效,受到世界的重視。 |
我國人民對瘧疾﹝malaria﹞的認識甚早,遠在殷虛甲骨文中已有「瘧」字的記載。 傳染病在古代醫籍中記載最詳者首推瘧疾﹝malaria﹞。 早在《素問》就有《瘧論》、《刺瘧論》等專篇,對瘧疾﹝malaria﹞的病因、病機症狀、針灸﹝Acupuncure﹞治法等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討論。 《神農本草經》明確記載常山有治瘧的功效。 《金匱要略‧瘧疾脈證並治篇》以蜀漆治瘧,並在《內經》的基礎上補充了瘧母這一病症。 其治瘧的白虎加桂枝湯和治瘧母的鱉甲煎丸,沿用至今。 《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首先提出了瘴瘧的名稱,並最先採用青蒿治瘧。 《諸病源候論‧間日瘧候》明確提出間白瘧的病證名稱,在《勞瘧候》裏補充了勞瘧這一證候。 《千金要方》除制訂以常山、蜀漆為主的截瘧諸方外,還用馬鞭草治瘧。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瘧病不內外因﹝non-endo-non-exogenous_cause﹞證治》指明了疫瘧的特點:「一歲之間,長幼相若,或染時行,變成寒熱,名曰疫瘧」。 《脈因症治瘧》提出了傳染的概念。 《證治要訣》將瘧疾﹝malaria﹞與其他表現往來寒熱的疾病作了鑒別。 《證治準繩‧瘧》對瘧疾﹝malaria﹞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異,有所記載。 《景岳全書‧瘧疾》進一步肯定瘧疾﹝malaria﹞因感受瘧邪所致,並非痰、食引起。 《症因脈治‧瘧疾總論》對瘴瘧的症狀及病機作了較全面的論述,並將間二日而發之瘧疾﹝malaria﹞稱為三日瘧﹝quartan_malaria﹞。 《瘧疾論》將三日瘧﹝quartan_malaria﹞稱為三陰瘧﹝triple-yin_malaria﹞,指出其特點是患病時間較長,病情相對較輕,「無驟死之理」。 |
瘧疾﹝malaria﹞的概念自《內經》即很明確,即瘧疾﹝malaria﹞:是指由感受瘧邪引起的,以惡寒﹝aversion_to_cold﹞壯熱﹝vigorous_heat﹞,發有定時,多發于夏秋季為特徵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中西醫學對瘧疾﹝malaria﹞的認識基本相同,即西醫學的瘧疾﹝malaria﹞屬於本病範疇。 |
【病因病機﹝Etiology_and_Pathogenesis﹞】: |
引起瘧疾﹝malaria﹞的病因是感受瘧邪,在《內經》亦稱為瘧氣。 瘧邪具有的特點是: ①舍于營氣,伏藏於半表半裏。 如 《素問‧瘧論》說:瘧氣「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 《醫門法律‧瘧疾論》說:「外邪得以人而瘧之,每伏藏於半表半裏,人而與陰爭則寒,出而與陽爭則熱。」 ②隨經絡﹝meridian﹞而內搏五臟,橫連募原。 ③盛虛更替。 ④與衛氣相集則引起發病,與衛氣相離則病休。 |
其中引起瘴瘧的瘧邪亦稱為瘴毒或瘴氣,在我國主要存在於南方,所致疾病較重,易於內犯心神及使人體陰陽極度偏盛。 |
感受瘧邪之後,瘧邪與衛氣相集,邪正相爭,陰陽相移,而引起瘧疾﹝malaria﹞、症狀的發作。 瘧邪與衛氣相集,人與陰爭,陰實陽虛,以致惡寒戰慄﹝aversion_to_cold_with_shivering﹞;出與陽爭,陽盛陰虛,內外皆熱,以致壯熱﹝vigorous_heat﹞,頭疼﹝Headache﹞,口渴﹝Thirst﹞。 瘧邪與衛氣相離,則遍身汗出﹝sweating﹞,熱退身涼,發作停止。 當瘧邪再次與衛氣相集而邪正交爭時,則再一次引起瘧疾﹝malaria﹞發作。 |
因瘧邪具有虛實更替的特性,瘧氣之淺深,其行之遲速,決定著與衛氣相集的週期,從而表現為病以時作的特點。 瘧疾﹝malaria﹞以間日一作者最為多見。 正如《素問‧瘧論》所說:「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于五藏,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瘧氣深而行更遲者,則間二日而發,形成三陰瘧﹝triple-yin_malaria﹞,或稱三日瘧﹝quartan_malaria﹞。 |
根據瘧疾﹝malaria﹞陰陽偏盛、寒熱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況下所形成的瘧疾﹝malaria﹞稱為正瘧;素體陽盛及瘧邪引起的病理變化以陽熱偏盛為主,臨床表現寒少熱多者,稱為溫瘧;素體陽虛及瘧邪引起的病理變化以陽虛寒盛為主,臨床表現寒多熱少者,稱為寒瘧。 在南方地區,由瘴毒瘧邪引起,以致陰陽極度偏盛,寒熱偏頗,心神蒙蔽,神昏譫語者﹝clouded_spirit_and_dilirious_speech﹞,則稱為瘴瘧。 若因瘧邪傳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內發病甚多者,則稱為疫瘧。 瘧病日久,瘧邪久留,使人體氣血耗傷,正氣不足,每遇勞累,瘧邪復與衛氣相集而引起發病者,則稱為勞瘧。 瘧病日久,氣機鬱滯,血脈瘀滯,津凝成痰,氣滯血瘀﹝stagnation_of_qi_and_blood_stasis﹞痰凝,結於脇下,則形成瘧母。 |
【臨床表現﹝Clinical_Situation﹞】: |
瘧疾﹝malaria﹞以寒戰﹝Shivering﹞高熱﹝high_fever﹞,頭疼﹝Headache﹞,汗出﹝sweating﹞,休作有時,且多發于夏秋季為其臨床特徵。 典型的發作過程是:急驟發病,首先表現惡寒戰慄﹝aversion_to_cold_with_shivering﹞,臉色蒼白﹝pasty-faced﹞,肢體厥冷,雖蓋厚被而不覺溫;繼則壯熱﹝vigorous_heat﹞,體若燔炭,面色潮紅﹝flushing﹞,頭疼﹝Headache﹞如劈,口渴﹝Thirst﹞引飲,雖近冰水而不涼;最後,全身大汗,體溫驟然降至正常,頭疼﹝Headache﹞消失,頓感輕鬆舒適,常安然人睡。 整個過程通常持續5~8小時左右。 |
多數瘧疾﹝malaria﹞患者,間歇一日之後,又有類似症狀的發作。 所以週期性及間歇性是本病臨床表現的重要特徵。 |
在上述典型發作的基礎上,由於寒熱的偏盛、感邪的輕重、正氣的盛衰及病程久暫等不同,而有正瘧、溫瘧、寒瘧、癉瘧、勞瘧等不同病類的區別。 |
【診斷﹝Diagnosis﹞】: |
01、寒戰﹝Shivering﹞、高熱﹝high_fever﹞、出汗,週期性發作,間歇期症狀消失,形同常人,為診斷的重要依據。 |
02、居住或近期到過瘧疾﹝malaria﹞流行地區,在夏秋季節發病,可作為參考。 |
03、實驗室檢查,必要時進行血塗片檢查瘧原蟲,若查到瘧原蟲則為診斷瘧疾﹝malaria﹞的確切依據。 |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
瘧疾﹝malaria﹞需與其他有寒熱往來﹝alternating_chills_and_fever﹞表現的疾病相鑒別。 |
感冒﹝common_cold﹞、傷寒﹝Typhoid﹞,下焦濕熱、肝膽濕熱、癆瘵、外科瘡毒等病證,均可出現寒熱往來﹝alternating_chills_and_fever﹞,但發作的時間﹝Time﹞規律、兼見症狀、未發時的表現均有不同,可供鑒別。 與瘧疾﹝malaria﹞不同的是:其他病症的寒熱往來﹝alternating_chills_and_fever﹞一般發作無定時;即使在寒熱不甚之時,亦必有其各病證的症狀存在;發病一般無季節性、地區性特點。 |
【辨證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 |
【辨證要點﹝differentiation_of_deteriorated_syndrome﹞】: |
01、辨瘴瘧與一般瘧疾﹝malaria﹞的不同: 一般的瘧疾﹝malaria﹞、症狀比較典型,休止之時,可如常人;定時而作,週期明顯;神識清楚;發病雖以南方多見,但全國各地均有。 而瘴瘧則症狀多樣,病情嚴重,未發之時也有症狀存在;週期不如一般瘧疾﹝malaria﹞明顯;多有神昏譫語﹝clouded_spirit_and_dilirious_speech﹞;主要在南方地區發病。 |
02、辨寒熱之偏盛: 《景岳全書‧瘧疾》說:「治瘧當辨寒熱,寒勝者即為陰證,熱勝者即為陽證。」對於一般瘧疾﹝malaria﹞,典型發作者屬於正瘧;和正瘧相比較,陽熱偏盛,寒少熱多者,則為溫瘧;陽虛寒盛,寒多熱少者,則為寒瘧。 在瘴瘧之中,熱甚寒微,甚至壯熱﹝vigorous_heat﹞不寒者,則為熱瘴;寒甚熱微,甚至但寒不熱者,則為冷瘴。 |
03、辨正氣之盛衰: 瘧疾﹝malaria﹞每發,必傷耗人體氣血,病程愈久,則氣血傷耗日甚。 正氣虧虛,易於形成勞瘧而反復發作。 |
【治療原則﹝Therapeutic_Principle﹞】: |
祛邪﹝dispel_evils﹞截瘧是治療瘧疾﹝malaria﹞的基本原則。 在診斷為瘧疾﹝malaria﹞後,即可截瘧。 在此基礎上,根據瘧疾﹝malaria﹞證候的不同,分別結合和解表裏、清熱保津、溫陽祛邪、清心開竅、化濁開竅、補益氣血等治法進行治療。 |
對於瘧疾﹝malaria﹞的治療,古代醫家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值得重視。 如《明醫雜著‧瘧病證治》說:「邪瘧及新發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 《萬病回春‧‧瘧病》說:「人壯盛者,宜單截也」;「人虛者,截補兼用也」;「瘧久不癒者,先截而後補也」;「瘧已久者,須調養氣血也」。 |
【分證論治】: |
正瘧: |
【症狀﹝Symptom﹞】:先有呵欠乏力﹝fatigue﹞,繼則寒栗鼓頷,寒罷則內外皆熱,頭疼﹝Headache﹞面赤,口渴﹝Thirst﹞引飲,終則遍身汗出﹝sweating﹞,熱退身涼,舌紅,苔薄白或黃膩,脈弦。 間隔一日,又有相同的症狀發作。 故其症狀特點為:寒戰﹝Shivering﹞壯熱﹝vigorous_heat﹞,休作有時。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祛邪﹝dispel_evils﹞截瘧,和解表裏。 |
【方藥﹝medicinal﹞】:柴胡截瘧飲。 |
方中以:小柴胡湯和解表裏,導邪外出;常山、檳榔祛邪﹝dispel_evils﹞截瘧;配合烏梅生津和胃,以減輕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
口渴﹝Thirst﹞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 胸脘痞悶﹝gastric_stuffiness﹞、苔膩者,去滯氣礙濕之參棗,加蒼術、厚朴、青皮理氣化濕。 煩渴﹝Polydipsia﹞、苔黃、脈弦數,為熱盛於裏,去辛溫補中之參、薑、棗,加石膏、花粉清熱生津。 |
溫瘧: |
【症狀﹝Symptom﹞】:寒少熱多,汗出不暢﹝inhibited_sweating﹞,頭疼﹝Headache﹞,骨節酸疼,口渴﹝Thirst﹞引飲,尿赤﹝reddish_urine﹞、便秘﹝constipation﹞,舌紅,苔黃,脈弦數。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清熱解表,和解祛邪﹝dispel_evils﹞。 |
【方藥﹝medicinal﹞】:白虎加桂枝湯。 |
方中以:白虎湯清熱生津,桂枝疏風散寒。 可加青蒿、柴胡以和解祛邪﹝dispel_evils﹞。 津傷較甚,口渴﹝Thirst﹞引飲者,酌加生地、麥冬、石斛養陰生津。 |
寒瘧: |
【症狀﹝Symptom﹞】:寒多熱少,口不渴,胸脘痞悶﹝gastric_stuffiness﹞,神疲﹝Spiritlessness﹞、體倦﹝fatigued_limbs﹞,舌苔白膩﹝Slimy_white_tongue_fur﹞,脈弦。 治法:和解表裏,溫陽祛邪。 |
【方藥﹝medicinal﹞】:柴胡桂枝乾薑湯。 |
方中以:柴胡、黃芩和解表裏,桂枝、乾薑、甘草溫陽祛邪,天花粉、牡蠣散結軟堅。 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dispel_evils﹞截瘧。 脘腹痞悶,舌苔白膩者﹝Slimy_white_tongue_fur﹞,為寒濕內盛,加草果、厚朴、陳皮理氣化濕,溫運脾胃﹝move_the_spleen_and_stomach﹞。 |
熱瘴: |
【症狀﹝Symptom﹞】:寒微熱甚,或壯熱﹝vigorous_heat﹞不寒,頭疼﹝Headache﹞,肢體煩疼,面紅目赤﹝red_face_and_eyes﹞,胸悶﹝Dyspnea﹞、嘔吐﹝vomiting﹞,煩渴﹝Polydipsia﹞飲冷,大便秘結﹝constipation﹞,小便熱赤,甚至神昏譫語﹝clouded_spirit_and_dilirious_speech﹞。 舌質紅絳,苔黃膩﹝Slimy_yellow_tongue_fur﹞或垢黑,脈洪數或弦數。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解毒除瘴,清熱保津。 |
【方藥﹝medicinal﹞】:青蒿素合清瘴湯。 |
青蒿自晉代即被用於治瘧,經現代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青蒿素對間日瘧、惡性瘧均有良好療效,具有速效、低毒的優點,特別是在救治西醫所稱的腦型瘧及抗氯喹的惡性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青蒿素為從青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對瘴瘧的療效優於青蒿原生藥。 青蒿素浸膏片0.1曠片,每次0.2克、每日2次,連服4日。 蒿甲醚保持了青蒿素速效、低毒的優點,且製劑穩定。 口服首劑160毫克、第二日起每日一次,每次80毫克、連用5日。 青蒿素油注射液0.1g每ml一支,首次用量為0.2g肌注,分別在6小時、24小時及48小時再各注射0.2g共4次。 對其他瘧疾﹝malaria﹞證候需要截瘧者,亦可採用青蒿素製劑。 |
清瘴湯為近代用於瘴瘧的驗方,具有祛邪﹝dispel_evils﹞除瘴、清熱解毒﹝clearing_heat_and_removing_toxin﹞、清膽和胃的作用。 方中以青蒿、常山解毒除瘴;黃連、黃芩、知母、柴胡清熱解毒﹝clearing_heat_and_removing_toxin﹞;半夏、茯苓、陳皮、竹茹、枳實清膽和胃;滑石、甘草、辰砂清熱利水除煩。 |
若壯熱﹝vigorous_heat﹞不寒,加生石膏清熱瀉火。 口渴﹝Thirst﹞、心煩﹝vexation﹞,舌紅少津為熱甚津傷,加生地、玄參、石斛、玉竹清熱養陰生津。 神昏譫語﹝clouded_spirit_and_dilirious_speech﹞,為熱毒蒙蔽心神,急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清心開竅。 |
冷瘴: |
【症狀﹝Symptom﹞】: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或嘔吐﹝vomiting﹞、腹瀉﹝Diarrhea﹞,甚則神昏﹝clouded_spirit﹞不語,苔白厚膩,脈弦。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解毒除瘴,芳化濕濁。 |
【方藥﹝medicinal﹞】:青蒿素合不換金正氣散。 |
青蒿素的作用及用法已如上述。 加味不換金正氣散有芳化濕濁,健脾理氣之效。方中以蒼術、厚朴、陳皮、甘草燥濕運脾﹝move_the_spleen﹞;藿香、半夏、佩蘭、荷葉芳香化濁,降逆止嘔;檳榔、草果理氣除濕;菖蒲豁痰宣竅。 神昏譫語﹝clouded_spirit_and_dilirious_speech﹞合用蘇合香丸芳香開竅。 但寒不熱,四肢厥冷﹝Coldness_of_limbs﹞,脈弱無力,為陽虛氣脫,加人參、附子、乾薑益氣溫陽固脫。 |
勞瘧: |
【症狀﹝Symptom﹞】:倦怠乏力﹝fatigue﹞,短氣懶言﹝laziness_to_speak﹞,食少,面色萎黃﹝chlorsis﹞,形體消瘦﹝emaciation﹞,遇勞則復發瘧疾﹝malaria﹞,寒熱時作,舌質淡,脈細無力。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益氣養血,扶正祛邪﹝Strengthening_vital_qi_to_eliminate_pathogenic_factor﹞。 |
【方藥﹝medicinal﹞】:何人飲。 |
方中以:人參益氣﹝benefiting_qi﹞扶正﹝Support_right﹞,制何首烏、當歸補益精血,陳皮、生薑理氣和中。 |
在瘧發之時,寒熱時作者,應加青蒿或常山祛邪﹝dispel_evils﹞截瘧。 食少面黃,消瘦﹝emaciation﹞、乏力者﹝fatigue﹞,可加黃芪、白術、枸杞增強益氣健脾養血之功。 |
瘧母: |
【症狀﹝Symptom﹞】:久瘧不癒,脇下結塊,觸之有形,按之壓痛﹝Pressing_Pain﹞,或脇肋脹痛﹝rib-side_distending_pain﹞,舌質紫黯,有瘀斑,脈細澀。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軟堅散結,祛瘀化痰。 |
【方藥﹝medicinal﹞】:鱉甲煎丸。 |
本方:由23種藥物組成,攻補兼施,寒熱並用,具有活血化瘀﹝Promoting_blood_circulation_for_removing_blood_stasis﹞、軟堅消痞的作用,自《金匱要略》即已作為治瘧母的主方。 有氣血虧虛的證候者,應配合八珍湯或十全大補丸等補益氣血,以虛實兼顧,扶正祛邪﹝Strengthening_vital_qi_to_eliminate_pathogenic_factor﹞。 |
【預後﹝Prognosis﹞】: |
除瘴瘧外,瘧疾﹝malaria﹞的預後一般良好,經過及時治療,大多較快痊癒。 但瘧病日久,正虛邪戀,形成勞瘧者,則易反復發作,使病情纏綿。 脇下結塊形成瘧母者,則需要一定的治療時間,以期消退。 瘴瘧則預後較差,因陰陽極度偏盛,心神蒙蔽,易導致死亡,需及時進行急救治療。 |
【預防與調攝﹝Prevention_and_health_care﹞】: |
防止感受瘧邪是預防﹝Prevention﹞瘧疾﹝malaria﹞的根本措施,尤其是在夏秋季,更應注意預防﹝Prevention﹞。 正如《景岳全書‧瘧疾》說:「但使內知調攝﹝health_care﹞而外不受邪,則雖居瘴地,何病之有。」消滅蚊蟲是防瘧綜合措施中的主要環節。 避免蚊蟲叮咬(如採用蚊帳或驅蚊藥),採取預防﹝Prevention﹞用藥,及時治癒瘧疾﹝malaria﹞病人,減少傳染來源等,都是控制瘧疾﹝malaria﹞的重要技術措施。 |
瘧疾﹝malaria﹞發作之後,遍身汗出﹝sweating﹞,倦怠思睡,應注意拭乾汗液,及時更換內衣,並讓患者安然入睡。 未發作之日,可在戶外活動,但應避免過勞。 飲食應爽口而富於營養,以增強患者的抗病能力。 對瘴瘧則應周密觀察,精心護理,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並採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
【結語﹝Summary﹞】: |
瘧疾﹝malaria﹞以寒戰﹝Shivering﹞壯熱﹝vigorous_heat﹞,休作有時為其臨床特徵,多發于夏秋季。 感受瘧邪是瘧疾﹝malaria﹞致病之因。 |
瘧邪舍于營氣,內搏五臟,橫連募原,與衛氣相集則病作,邪正交爭,陰陽相移,陰盛陽虛則惡寒戰慄﹝aversion_to_cold_with_shivering﹞,陽盛陰虛則壯熱﹝vigorous_heat﹞、口渴﹝Thirst﹞。 瘧邪與衛氣相離,汗出﹝sweating﹞身冷,瘧病暫休。 復集則病復作。 根據證候之輕重,寒熱的偏盛,正氣之盛衰,瘧疾﹝malaria﹞分為正瘧、溫瘧、寒瘧、瘴瘧(含熱瘴、冷瘴)、勞瘧、瘧母等證型。 治療以祛邪﹝dispel_evils﹞截瘧為基本原則,熱偏甚者結合清熱保津,寒偏甚者結合辛溫芳化;熱瘴尚應清心開竅,冷瘴芳香開竅;勞瘧結合補益氣血。 瘧母治應軟;堅散結,祛瘀化痰,除兼有瘧疾﹝malaria﹞發作者外,對瘧母的治療毋需使用截瘧藥。 |
【文獻摘要】: |
《靈樞‧歲露論》:「夫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meridian﹞沉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也。」 |
《素問‧瘧論》:「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 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 「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 |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結為癥瘕﹝concretions_and_conglomerations﹞,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
《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青萬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
《景岳全書‧瘧疾》:「凡往來嶺南之人及宦而至者,無不病瘴而至危殆者也。土人生長其間,與水土之氣相習,外人人南必一病,但有輕重之異耳。若久而與之俱化,則免矣。」 |
《醫徹‧瘧疾﹝malaria﹞》:「瘧之為言虐也,有如淩虐者然,故云瘧也。 當其寒,則戰慄鼓頷,湯火不能溫;及其熱,則煩冤少氣,冰水不能寒。 此無他,陰陽相並,邪正交爭也,並之于陰則寒,並之于陽則熱。」 |
《瘧疾論‧疫》:「凡沿門闔境,長幼之瘧相似者,皆名疫瘧。」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