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醫內科疾病﹝internal_medical_diseases﹞發病學要點:

發病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條件及其發病規律的一門學科。

中醫理論認為,機體與外部環境之間,機體各組織結構之間,機體內部各種功能活動之間,都處於和諧、協調、「陰陽勻平」的平衡狀態,如果由於各種內外因﹝external_cause﹞素的作用,這種平衡狀態受到破壞,機體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則發生疾病。

 內科疾病發生與否以及發生的形式等,取決於正氣與邪氣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正能勝邪,病邪﹝disease_evil﹞難以侵入,機體的陰陽平衡得以保持,則不發病,若病一般也很輕淺,易於康復,此即《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不勝邪,邪氣乘虛而人,機體的陰陽平衡遭到破壞,疾病發生,此即《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邪氣較盛,正氣較弱,則發病較重。

疾病的發生形式、輕重緩急、病證屬性、演變轉歸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或制約。

 (01)、體質因素﹝constitution_factor﹞:

 01、體質﹝constitution﹞特殊性:個體臟腑組織有堅脆剛柔的不同,由於體質﹝constitution﹞的特殊性,往往導致對某種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

 如《靈樞‧五變》說:「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五臟皆柔軟者,善病消癉﹝pure-heat_dispersion-thirst﹞」,「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臨床上常可見到肥人多痰濕,善病胸痹﹝chest_impediment﹞、中風﹝apoplexy﹞;瘦人多火熱,易患癆嗽、便秘﹝constipation﹞;年邁腎衰之人,易患腰痛﹝Lumbar_Pain﹞、耳鳴﹝deafness﹞、咳嗽﹝cough﹞;陽氣素虛者,易患寒病;陰氣素衰者,易患熱病等,這些都是體質﹝constitution﹞的特殊性導致對某種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

 02、體質﹝constitution﹞差異:邪氣總是作用於人體後才能發病,由於體質﹝constitution﹞的差異性,邪正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有差異,決定了其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有不同的趨勢。

 清代醫家章虛穀指出「六氣之邪,……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

 《醫宗金鑒》亦說:「人感邪氣雖一,因其形臟不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

 臨床常見同一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不同的體質﹝constitution﹞,其發病也不同。

 如正氣較強之人感受寒邪,可出現發熱﹝fever﹞、頭疼﹝Headache﹞、惡寒﹝aversion_to_cold﹞等禦邪於肌表的太陽證﹝Taiyang_syndrome﹞;而陽氣素虛之人感受寒邪,則出現不發熱﹝fever﹞但惡寒﹝aversion_to_cold﹞、四肢逆冷﹝deadly_cold_hand_and_foot﹞、下利清穀﹝clear-food_diarrhea﹞的邪陷三陰證。

 (02)、病邪因素﹝disease_evil_factor﹞:

 01、影響病證屬性:除少數由於先天因素和因虛致病外,邪氣是絕大多數內科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有時甚至是發病的決定因素,而且邪氣還影響所發病證的病理屬性。

 一般來說,陽邪易導致實熱證,陰邪易致虛寒證。

 邪氣影響病證的屬性具有一般性的原則。例如濕熱致病,常以熱證為多,寒證較少;寒邪致病常以寒證為多,至於化熱則大多數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

 02、影響發病形式:一般來說,感受風燥暑熱、酸癘之邪,或食物中毒,或強烈的精神情志﹝emotion﹞刺激,往往可使氣血頓生逆亂,故發病較急;而飲食失調﹝dietary_imbalance﹞、情志抑鬱﹝mental_depression﹞、勞倦過度等,大多是逐漸引起臟腑﹝zang-fu_viscera﹞氣血失和,所以一般發病較緩慢;外感寒濕之邪,因其性質屬陰而沉滯,故發病也多緩慢。

 可見病邪﹝disease_evil﹞對於發病的形式有重要影響。

 03、影響發病部位:六淫﹝six_climatic_exopathogens﹞之邪;病,多從皮毛而入,其發病多在肌表;情志﹝emotion﹞致病、飲食所傷﹝injury_due_to_diet﹞,發病多從氣血和臟腑﹝zang-fu_viscera﹞開始。

 《靈樞‧百病始生》云:「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sweating﹞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sweating﹞,則傷腎」。

 說明邪氣對發病的部位有重要影響,即不同的病邪﹝disease_evil﹞致病,其首發病位﹝Location_of_disease﹞各不相同。

 (03)、情志因素﹝emotion_factor﹞:

情志﹝emotion﹞: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客觀反應,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正常的情志﹝emotion﹞反應不僅不為病,反而有益於身心健康。

 因情志﹝emotion﹞:是以臟腑的功能活動為基礎,過於激烈的、持久的情志﹝emotion﹞活動,則往往引起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

 暴發性的情志﹝emotion﹞障礙如暴怒、暴喜、暴憂、暴恐,氣血突然逆亂,常可引起眩暈﹝dizzy_head﹞、心痛﹝cardialgia﹞、中風﹝apoplexy﹞、癲狂﹝manic_depressive_psychosis﹞等疾病發生;長期憂思不解、情懷抑鬱,常致氣結不行,氣血「一有拂鬱,諸病生焉」(《丹溪心法》),如出現噎膈﹝dysphagia-occlusion﹞、嘔吐﹝vomiting﹞、鬱病﹝depression_disease﹞、心悸﹝Palpitations﹞、失眠﹝agrypnia﹞、胸痹﹝chest_impediment﹞等病證。

 (04)、行為因素﹝behavior_factor﹞:

良好的行為﹝behavior﹞習慣,是健康的重要保證。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逆于生樂」,不良的行為﹝behavior﹞習慣,即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內科疾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例如嗜食肥甘厚味,加上貪逸少動,容易發生胸痹﹝chest_impediment﹞、心痛病﹝cardialgia﹞;不吃早餐,或長時間緊張工作,就容易發生膽脹﹝gallbladder_distention﹞、胃脘疼病﹝Gastralgia﹞;性生活不節或不潔,可導致陽痿﹝impotence﹞、早洩﹝Prospermia﹞;長期過量吸煙與肺癌﹝Pulmonary_cancer﹞發病有關,等等。

 行為因素﹝behavior_factor﹞對發病的影響,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國際上已將行為因素﹝behavior_factor﹞引發的內科疾病,歸屬於不良生活方式影響的疾病,以提示人們對不良生活方式可以引發疾病加以重視。

 (05)、時間因素﹝Time_factor﹞:

內科疾病的發生及其演變,與年、季、月、日、時的陰陽盛衰消長變化和五行生克規律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按運氣學說觀點,每年運氣的太過或不及影響著發病,如

 《素問‧氣交變大論》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swill_diarrhea﹞食減,體重煩冤,腸鳴﹝rumbling_intestines﹞腹支滿。」

 四季氣候主令不同,每季的常見病也不一樣。春季多風、氣溫轉暖,多發風病、熱病;夏季炎熱多雨,多病濕熱、瀉痢;秋季多燥、氣溫轉涼,多發燥病、咳喘﹝cough_and_panting﹞;冬季寒冷,多病腎虛、痹病﹝arthralgia﹞。

 又如月相的週期變化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和發病,月滿時血氣充實,皮膚腠理緻密,一般不易發病;月虧時人體氣血較虛,體表衛氣較疏薄,則邪氣較易侵害肌體而發病。

 近年來,隨著中醫時間醫學研究的深入,發現許多內科疾病的發病、轉歸、病死的時間分佈有著明顯的規律性。

 如肺脹﹝Lung_distention﹞發病或病情變化的高峰時間在冬季。就一日而言,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規律。

 有些疾病則有特殊的變化規律,如哮喘發作的時間多在寅時。寅為肺經主時,此時足厥陰之氣交于手太陰肺經,又為少陰腎經對應時。肺腎氣虛﹝deficiency_of_kidney_qi﹞,陽不能制陰,故哮喘患者多寅時發作或病情加重。

 (06)、地域因素:

內科疾病的發病與地域有密切的關係,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可使某些疾病的發病率不同。如通過全國流行病學調查,中風病﹝apoplexy﹞發病率有從南向北逐漸增高的趨勢。

 再如,我國北方高寒地區,氣候寒冷,多病痹痛、哮喘等病;南方湖泊地區,氣候炎熱多雨,多病濕熱、溫病﹝warm_disease﹞。

 久居潮濕之地,易患風濕﹝rheumatism﹞、濕阻﹝damp_obstruction﹞等病證。

 《諸病源候論‧癭候》說:「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goiters﹞」,指出癭病﹝goiters﹞的發生與水土有關。

 疾病發生以後,不會停留在一種狀態,而是要發生傳變,其傳變規律除傷寒﹝Typhoid﹞按六經,溫病﹝warm_disease﹞按衛氣營血或三焦,內傷雜病按臟腑﹝zang-fu_viscera﹞病機規律傳變外,還存在「久病入絡」、「久病入血」、「久病及腎」等傳變規律。

 疾病發生以後,病理性質也會發生轉化,如寒熱轉化、虛實轉化、陰陽轉化;疾病的轉歸有病情好轉、痊癒或遷延、加重、死亡等多種形式。

 疾病的傳變、轉化、轉歸等病理變化,同樣取決於正氣與邪氣之間的相互作用,一般規律是正能勝邪,疾病由裏出表、由陰轉陽、由虛轉實,由重轉輕,向著痊癒的方向轉變;若正不勝邪,疾病則由表入裏、由陽轉陰、由實轉虛,由輕轉重,向著遷延不愈甚至死亡的方向發展。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