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 |
疔瘡(是常見的外科急症,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腳堅硬如釘,故名疔瘡。好發於面部和指端,因發病部位和形狀不同,又有「人中疔」、「蛇頭疔」、「虎口疔」、「紅絲疔」等不同名稱。 |
西醫學的顏面部癤、癰、急性甲溝炎﹝paronychia﹞、膿性指頭炎,急性淋巴管炎等均屬本病範疇。 |
【病因病機】: |
多與肌膚不潔,刺傷時火毒侵襲及飲食不節等有關,總由火毒為病。 恣食辛辣油膩厚味或酗酒,致臟腑蘊熱,火毒自內外發肌膚; 或肌膚不潔,刺傷後火毒邪乘隙侵襲,均可發為疔瘡。 若火毒熾盛可流竄經絡,更甚者可內攻臟腑而成危候。 |
【辨證】: |
【主症】: 初起如粟粒狀小膿頭,發病迅速,根深堅硬如釘,始覺麻癢而疼痛輕微,繼則紅腫灼熱,疼痛加劇,可伴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
疔瘡為火毒蘊結肌膚之證。 若四肢部疔瘡,患處有紅絲上竄者,名「紅絲疔」,為火毒流傳經絡; 若疔瘡兼見壯熱煩躁,眩暈﹝vertigo﹞嘔吐﹝vomit﹞,神識昏憒者,為疔瘡內攻臟腑之危候,稱為「疔瘡走黃」。 |
【治療】: |
【基本治療】: |
【治法】:瀉火解毒。以督脈﹝DU﹞經穴為主。 |
【主穴】:身柱﹝DU12﹞,靈台﹝DU10﹞,合谷﹝LI04﹞、委中﹝BL40﹞ |
【配穴】:高熱者,加大椎﹝DU14﹞、十宣、十二井;神昏者,再加人中。 還可根據患部所屬的經脈首尾取穴, 如 發於面部迎香穴﹝LI20﹞處者,屬手陽明經,可刺商陽﹝LI01﹞,發於食指端者,可刺迎香﹝LI20﹞; 發於拇指端者,屬手太陰經,可刺中府﹝LU01﹞; 發於足小趾次指者,屬足少陽經,可刺瞳子髎﹝GB01﹞、……如系紅絲疔,可沿紅絲從終點依刺點刺到起點,以泄其惡血。 |
【操作】:諸穴均針用瀉法,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
【方義】: 督脈﹝DU﹞總督諸陽,靈台﹝DU10﹞為治疔的經驗用穴,配合身柱﹝DU12﹞有疏泄陽熱火毒之功。 合谷﹝LI04﹞為手陽明經原穴﹝Yuan-Primary_point﹞,陽明經多氣多血,在三陽經中陽氣最盛,故刺瀉之亦可清陽熱祛火毒,對面部疔瘡更為適宜。 疔瘡為火毒蘊結血分之急證,委中﹝BL40﹞又名血郄﹝BL40﹞,刺之出血可清泄血分熱毒。 |
2、其他治療: |
(1)三棱針:尋找背部脊柱兩旁有丘疹樣突起處,用三棱針挑刺,每日1次。 |
(2)耳針法﹝auricular_acupuncture﹞:取神門﹝HT07﹞、腎上腺、皮質下、耳尖、耳背靜脈、相應部位,中強刺激,耳尖及耳背靜脈點刺出血。 |
【按語】: |
1、疔瘡初起,切忌擠壓、挑刺,患部不宜針刺和拔罐;紅腫發硬時忌手術切開,以免引起擴散感染;如已成膿,應予外科處理。 |
2、疔瘡走黃,症情兇險,須積極搶救。 |
3、忌食魚、蝦及辛辣厚味。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