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棱針法﹝three-edged_needle_therapy﹞:

用三棱針刺破人體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叫三棱針法﹝three-edged_needle_therapy﹞。

 古人稱之為「刺血絡﹝puncturing_collateral﹞」或「刺絡﹝puncturing_collateral﹞」,現代稱為「放血療法﹝bleeding_therapy﹞」。

 三棱針是一種用不銹鋼製成,針長約6公分左右,針柄稍粗呈圓柱形,針身呈三棱狀,尖端三面有刃,針尖鋒利的針具。

三棱針實物圖  

三棱針古稱「鋒針」。古人對此十分重視,如《靈樞•九針論》談到九針中的鋒針主要就用於「瀉熱出血」;

《靈樞•九針十二原》則提出了「宛陳則除之,去血脈也」的治療原則;

《靈樞•官針》中更有「絡刺」、「贊刺」、「豹紋刺」等法的記載。

由此可見,古人在刺絡﹝puncturing_collateral﹞放血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也表明三棱針刺絡﹝puncturing_collateral﹞放血法是一種十分重要而又常用的針刺法。

(一)操作方法:

 三棱針的針刺方法一般分為點刺法、散刺法、刺絡法、挑刺法四種。

1、點刺法(速刺法):

 針刺前,在預定針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針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繼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針刺時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緊被刺部位,右手持針,用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3~5公分。對準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公分深,隨即將針迅速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於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頭面部的攢竹﹝BL02﹞、上星﹝DU23﹞、太陽等穴。

2、散刺法:

 又叫豹紋刺,是對病變局部周圍進行點刺的一種方法。

 根據病變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針以上,由病變外緣環形向中心點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腫得以排除,達到祛瘀生新,通經活絡的目的。

 此法多用於局部瘀血、血腫﹝edema_due_to_blood_stasis﹞或水腫、頑癬等。

3、刺絡法:

 先用帶子或橡皮管,結紮在針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後迅速消毒。

 針刺時左手拇指壓在被針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針對准針刺部位的靜脈,刺入脈中(2~3公分),立即將針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後,再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當出血時,也可輕輕按壓靜脈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瀉。此法多用於曲澤﹝PC03﹞、委中﹝BL40﹞等穴,治療急性吐瀉、中暑﹝Summer_stroke﹞、發熱等。

4、挑刺法:

 用左手按壓施術部位兩側,或捏起皮膚,使皮膚固定,右手持針迅速刺入皮膚1~2公分,隨即將針身傾斜挑破皮膚,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

 也有再刺入5公分左右深,將針身傾斜並使針尖輕輕挑起,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然後出針﹝withdrawing_needle﹞,複蓋敷料。

 此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stomachache﹞、頸椎綜合症、失眠﹝insomnia﹞、支氣管哮喘﹝asthma﹞、血管神經性頭痛﹝headache﹞等。

(二)適應範圍:

三棱針放血療法﹝bleeding_therapy﹞具有通經活絡、開竅瀉熱、消腫止痛等作用。

 其適應範圍較為廣泛,凡各種實證、熱證、瘀血、疼痛等均可應用。

 較常用於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熱、中暑﹝Summer_stroke﹞、中風﹝apoplexy﹞閉證、咽喉腫痛﹝sore_throat﹞、目赤腫痛﹝swelling_and_pain_of_eye﹞、頑癬、癤癰初起,扭挫傷、疳證﹝infantile_malnutrition﹞、痔瘡﹝haemorrhoids﹞、頑痹、頭痛﹝headache﹞、丹毒指(趾)麻木等。

(三)注意事項:

1、對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釋工作,以消除思想顧慮。

2、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點刺時手法宜輕、穩、准、快,不可用力過猛,防止刺入過深,創傷過大,損害其他組織。一般出血不宜過多,切勿傷及動脈。

4、體質虛弱者、孕婦、產後及有出血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注意患者體位要舒適,謹防暈針。

5、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3次為1療程,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數滴至3~5毫升為宜。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