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SI﹞: |
(一)【經脈循行】 |
手太陽小腸經﹝SI﹞起於小指尺側端,循行於上肢外側的後緣,繞行肩胛部,內行從缺盆﹝ST12﹞絡心,屬小腸,聯繫胃、咽;上行從缺盆﹝ST12﹞至目外眦、耳,分支從面頰抵鼻,止於目內眦。 |
【原文】: |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①,直上循臂骨②下廉﹝LI08﹞,出肘內側兩骨③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ST12﹞,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
其直者:從缺盆﹝ST12﹞循頸,上頰,至目銳眦⑤,卻入耳中。 |
其支者:別頰上䪼⑥,抵鼻,至目內眦(斜絡於顴)。 |
圖手太陽小腸經﹝SI﹞脈循行示意圖 |
(二)【主治概要】 |
本經腧穴﹝acupoint﹞:主治頭面五官病、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
(三)【本經腧穴﹝acupoint﹞】:(19穴) |
1、少澤﹝SI01﹞:井穴 |
【定位】:小指尺側指甲角旁0.1寸。 |
【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指背動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
【主治】:①乳癰﹝acute_mastitis﹞,乳汁少;②昏迷,熱病;③頭痛﹝headache﹞,目翳,咽喉腫痛﹝sore_throat﹞。 |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孕婦慎用。 |
2、前谷﹝SI02﹞:滎穴 |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前尺側,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
【解剖】:有指背動、靜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
【主治】:①熱病;②乳癰﹝acute_mastitis﹞,乳汁少;③頭痛﹝headache﹞,目痛,耳鳴﹝tinnitus﹞,咽喉腫痛﹝sore_throat﹞。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 |
3、後谿﹝SI03﹞:輸穴;八脈交會穴﹝eight_confluent_points,通於督脈﹝DU﹞) |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後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
【解剖】:在小指尺側,第5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動、靜脈,手背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
【主治】:①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②耳聾﹝deafness﹞,目赤;③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癇;④瘧疾﹝malaria﹞。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治手指攣痛可透刺合谷穴﹝LI04﹞。 |
4、腕骨﹝SI04﹞:原穴﹝Yuan-Primary_point﹞ |
【定位】:第5掌骨基底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
【解剖】:在手背尺側,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分支),手背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
【主治】:①指攣腕痛,頭項強痛;②目翳,黃疸﹝jaundice﹞;③熱病,瘧疾﹝malaria﹞。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 |
5、陽谷﹝SI05﹞:經穴 |
【定位】:腕背橫紋尺側端,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
【解剖】:當尺側腕伸肌腱的尺側緣;有腕背側動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
【主治】:①頸頷腫,臂外側痛,腕痛;②頭痛﹝headache﹞,目眩,耳鳴﹝tinnitus﹞,耳聾﹝deafness﹞;③熱病,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癇。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 |
6、養老﹝SI06﹞:郄穴﹝Xi-Cleft_point﹞ |
【定位】:以手掌面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緣中。 |
【解剖】:左尺骨背面,尺骨莖突上方,尺側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間;布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的末支,腕靜脈網;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尺神經。 |
【主治】:①目視不明;②肩、背、肘、臂酸痛。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5~0.8寸。強身保健可用溫和灸﹝mild_moxibustion﹞。 |
7、支正﹝SI07﹞:絡穴﹝Luo-Connecting_point﹞ |
【定位】:陽谷穴﹝SI05﹞與小海穴﹝SI08﹞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
【解剖】:在尺骨背面,尺側腕伸肌的尺側緣;布有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 |
【主治】:①頭痛﹝headache﹞,項強,肘臂酸痛;②熱病,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③疣症。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5~0.8寸。 |
8、小海﹝SI08﹞:合穴 |
【定位】: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
【解剖】:尺神經溝中,為尺側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側上、下副動脈和副靜脈以及尺返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本幹。 |
【主治】:①肘臂疼痛,麻木;②癲癇﹝epilepsy﹞。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 |
9、肩貞﹝SI09﹞: |
【定位】:臂內收,腋後紋頭上1寸。 |
【解剖】:在肩關節後下方,肩胛骨外側緣,三角肌後緣,下層是大圓肌;有旋肩胛動、靜脈;布有腋神經分支,最深部上方為橈神經。 |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瘰癧﹝Scrofula﹞。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不宜向胸側深刺。 |
10、臑俞﹝SI10﹞: |
【定位】:臂內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
【解剖】:在肩胛骨關節窩後方三角肌中,深層為崗下肌;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
【主治】:①肩臂疼痛,肩不舉;②瘰癧﹝Scrofula﹞。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5~1.5寸。不宜向胸側深刺。 |
11、天宗﹝SI11﹞: |
【定位】: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1/3折點處取穴。 |
【解剖】:在岡下窩中央岡下肌中;有旋肩胛動、靜脈肌支;布有肩胛神經。 |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②氣喘。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5~l寸。遇到阻力不可強行進針。 |
12、秉風﹝SI12﹞: |
【定位】:肩胛骨岡上窩中央,天宗穴﹝SI11﹞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
【解剖】:在肩胛岡上緣中央,表層為斜方肌﹝trapezius﹞,再下為岡上肌;有肩胛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和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5~l寸。宜向鎖骨上窩上方刺,不宜向胸部深刺。 |
13、曲垣﹝SI13﹞: |
【定位】:肩胛骨岡上窩內側端,在臑俞穴﹝SI10﹞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
【解剖】:在肩胛岡上緣,斜方肌﹝trapezius﹞和岡上肌中;有頸橫動、靜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靜脈肌支;布有第2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
【主治】:肩胛疼痛。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5~l寸。宜向鎖骨上窩上方刺,不宜向胸部深刺。 |
14、肩外俞﹝SI14﹞: |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
【解剖】:在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trapezius﹞,深層為肩胛提肌﹝Levator_scapulae﹞和菱形肌﹝rhomboids﹞;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1神經後支內側皮支,肩胛背神經和副神經。 |
【主治】:肩背疼痛,頸項強急。 |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0.5~0.8寸。不宜深刺。 |
15、肩中俞﹝SI15﹞: |
【定位】: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
【解剖】:在第1胸椎橫突端,在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trapezius﹞,深層為肩胛提肌﹝Levator_scapulae﹞和菱形肌﹝rhomboids﹞;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1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肩胛神經和副神經。 |
【主治】:①咳嗽﹝cough﹞,氣喘;②肩背疼痛。 |
【操作】:斜刺﹝oblique_needling﹞0.5~0.8寸。不宜深刺。 |
16、天窗﹝SI16﹞: |
【定位】:扶突﹝LI18﹞穴後,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約喉結旁開3.5寸。 |
【解剖】:在斜方肌﹝trapezius﹞前緣,肩胛提肌﹝Levator_scapulae﹞後緣,深層為頭夾肌;有耳後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分支;布有頸皮神經,正當耳大神經叢的發出部及枕小神經。 |
【主治】:①耳鳴﹝tinnitus﹞,耳聾﹝deafness﹞,咽喉腫痛﹝sore_throat﹞,暴瘖;②頸項強痛。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
17、天容﹝SI17﹞: |
【定位】:在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
【解剖】:在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停止部前緣,二腹肌後腹的下緣;前方有頸外淺靜脈、頸內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的前支,面神經的頸支、副神經,其深層為交感神經於的頸上神經節。 |
【主治】:①耳鳴﹝tinnitus﹞,耳聾﹝deafness﹞,咽喉腫痛﹝sore_throat﹞;②頭痛﹝headache﹞,頸項強痛。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注意避開血管。 |
18、顴髎﹝SI18﹞: |
【定位】:目外眦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
【解剖】:在顴骨下頜突的後下緣稍後,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靜分支;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 |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齒痛,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_neuralgia﹞。 |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5~l寸。 |
19、聽宮﹝SI19﹞: |
【定位】: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
【解剖】: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3支的耳顳神經。 |
【主治】:①耳鳴﹝tinnitus﹞,耳聾﹝deafness﹞,聤耳等諸耳疾;②齒痛。 |
【操作】:張口,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1~1.5寸。留針時應保持一定的張口姿勢。 |
圖手太陽小腸經﹝SI﹞腧穴總圖 |
TEST
預約專線: 0934-020-265
地址: 桃園縣平鎮市廣泰路295號
Email: YCT0934020265@gmail.com
Skype: YCT0934020265
- Oct 31 Thu 2013 09:00
手太陽小腸經﹝SI﹞: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