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流痰﹝Cold_type_of_abscess﹞: |
【疾病名稱】:流痰﹝Cold_type_of_abscess﹞: |
流痰﹝Cold_type_of_abscess﹞是發生在骨與關節間的慢性化膿性疾病。因其成膿後,可在病變附近或較遠的空隙處形成膿腫,破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Cold_type_of_abscess﹞。 《外科醫案彙編》云:「痰凝於肌肉、筋骨、骨空之處,無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膿,即為流痰。」 本病的特點是好發於骨與關節,病程進展緩慢,初起不紅不熱,化膿亦遲,膿水清稀,並夾有敗絮樣物質,潰後不易收口,易形成竇道,常可損筋傷骨而致殘廢,甚至危及生命。因本病發病部位不同,尚有許多不同名稱。如 發生於脊背的,叫龜背痰; 發生在腰椎兩旁的,叫腎俞虛痰; 發生在環跳部的,叫附骨痰; 發生在膝部的,叫鶴膝痰; 發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 發生在手指骨節的,叫蜣螂蛀等。 名稱雖異,但其病因、證候和治法及預後基本一致,故統稱為流痰﹝Cold_type_of_abscess﹞。本病相當於西醫的骨與關節結核。 |
【病因病機】: |
多因先天不足,腎氣不充,骨骼柔嫩,或外來損傷,致氣血失和,風寒痰濁凝聚留於筋骨而發病。 成人多因勞倦內傷,腎精虧損,骨骼空虛,正不勝邪,風寒痰濁乘虛而入,侵襲經隧骨髓而成。 總之,本病的形成,先天不足,腎虧骼空,是病之本;痰濁凝聚,風寒侵襲,或有所損傷,是病之標。 本病在發展過程中,其始為寒,其久為熱;當其化膿之時,寒化為熱,肉腐成膿;後期則陰虛火旺,虛火灼津;又由於膿水淋漓不斷,常出現氣血兩虛的證候。 |
【診斷﹝Diagnosis﹞】: |
多發于兒童與青少年。常可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史,尤以肺結核最多。發病部位以脊椎最多,其次為下肢髖、膝、踝關節,其次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關節間。一般多單發。 |
初期:骨內雖有病變,但外形症狀不明顯,不紅不熱,也不腫脹,僅覺患處隱隱痠痛﹝aching_pain﹞,繼則關節活動障礙,動則疼痛加劇,休息後可減輕。全身症狀不明顯。 |
中期:病後半年至1年以上,病變部位漸漸腫起,病變附近或較遠處形成膿腫,不紅不熱或微紅熱。膿熟時,患處皮膚出現透紅一點,按之應指。 |
後期:潰破之後,瘡口流膿清稀,或夾有敗絮樣物質,久則瘡口凹陷,周圍皮色紫暗,易形成瘺管,難以收斂。如病在四肢者,則肌肉日漸萎縮;若病變在頸椎、胸椎、腰椎者,則四肢強直不遂或癱瘓不用,甚至二便失禁。如病久元氣不支,食慾減退,則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漸萎頓,或伴有面色無華,形體畏寒,心悸失眠﹝Insomnia﹞,自汗;或伴午後潮熱﹝hot_flush﹞,骨蒸盜汗﹝perspiration﹞,咽千口燥,食慾減退;或咳嗽痰血,漸成骨癆,預後較差。如脾胃未敗,尚有治癒可能。凡病變在大關節者,治癒率較低;若在小關節者,則治癒率較高。 |
流痰﹝Cold_type_of_abscess﹞由於發病部位不同,各部位的流痰﹝Cold_type_of_abscess﹞又有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 |
病變在頸椎部者,患者常以手托下頜而呈頸縮俯形之態,其膿腫多出現於頸部,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難﹝dysphagia﹞。 |
病變在胸椎部者,背脊骨外突,狀如龜背,走路時常以兩手支撐腰脅,其膿腫多出現于腎俞附近。 |
病變在腰椎部者,脊骨突出不明顯,腰部挺起如板狀,。行動不便。小兒如患此症,腰部僵直,失去正常生理前凸曲線。其膿腫大多出現於少腹、胯間或大腿內側。 |
病變在髖關節部者,患肢關節伸屈困難,大腿、臀部肌肉萎縮,兩臀部肌肉不對稱,可有跛行;患處不痛,痛反在膝部。膿腫可出現在髖關節附近或大腿外側較遠處。 |
病變在膝關節部,可出現大小腿肌肉萎縮,尤以大腿肌肉為甚,關節腫脹明顯,狀如鶴膝,患肢漸漸不能屈伸。膿腫發生在膝關節周圍,日久形成脫位或膝內翻或外翻畸形,患肢較正常為短。 |
病變在踝部,踝關節前後外側先腫脹,繼而流竄向內側,小腿肌肉萎縮,並呈內翻畸形:膿腫出現在原發病灶附近。 |
【輔助檢查﹝Assistant_examination﹞】: 血白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淋巴細胞數增高;紅細胞沉降增快。X線攝片顯示,早期滑膜腫脹,骨質疏鬆,有脫鈣現象,以後關節軟骨破壞,或有病理性脫位,骨關節面明顯破壞,有死骨形成。 |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
一、附骨疽: 大多發於長骨幹骺端;起病較快;開始即有高熱;疼痛劇烈,病變處胖腫,靠近關節的幹骺端有明顯叩擊痛。 |
二、流注﹝Multiple_abscess﹞: 發於肌肉;無固定部位,隨處可生;大多為多發性;起病較快;疼痛較輕,成膿較快;潰後易收口。 |
三、歷節風: 雖也發生在關節,日久也可出現肌肉萎縮,關節變形,但初起即有寒熱汗出;肢節竄痛無定處,且有多發性關節炎病史。 |
【辨病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disease_identification﹞】 |
一,內治法 |
﹝一﹞、陽虛痰凝: 患部隱隱作痛.不紅不熱,腫脹不顯,繼而關節活動障礙,動則痛甚;伴神疲乏力,食慾減退,畏寒肢冷;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 陽氣不足,氣血虧損,風寒痰濁之邪乘虛侵入筋骨,使骨骼氣血失和,寒痰凝集,瘀阻不通,故患處隱痛,功能活動障礙;氣血不足,陽氣虛弱,故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為陽虛之象。 |
【治法】:益腎溫經,散寒化痰。 |
【方藥】:陽和湯加減。 |
﹝二﹞、痰化熱釀: 膿局部腫脹明顯,膚色轉紅,膿腫形成,按之應指;身熱朝輕暮重;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 風寒痰濕之邪蘊久化熱,熱邪蝕骨腐肉而成膿腫;精氣不足,故雖已化熱,而呈潮熱﹝hot_flush﹞;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
【治法】:育陰清熱,托毒透膿。 |
【方藥】:托裏消毒散加減。 |
﹝三﹞、陰虛火旺: 破潰後流膿稀薄,夾有敗絮樣物,形成竇道;伴午後潮熱﹝hot_flush﹞,顴紅,夜間盜汗﹝perspiration﹞,口燥咽乾,食慾減退,心悸失眠﹝Insomnia﹞;舌紅,少苔,脈細數。 |
【辨證分析﹝diagnostic_of_causes_analysis﹞】: 素體精氣虧損,病後蘊熱傷陰,潰後流膿耗傷陰血,皆可致陰液虧損,陰虛生內熱,故見午後潮熱﹝hot_flush﹞,夜間盜汗﹝perspiration﹞,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 |
【治法】:養陰除蒸。 |
【方藥】:清骨散加減。 |
二、外治法: |
初期用回陽玉龍膏外敷,或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蓋貼; 成膿期可穿刺抽膿,或切開引流; 潰後期用五五丹藥線提膿去腐,外敷紅油膏,膿盡可用生肌散收口。 若形成竇道者,用千金散附在藥線上,插入竇道引流化管。 |
【其他治療】 |
一、本病各期五虛象時,可內服鹿角粉,一次3G,或小金片每次4片,或虎掙散每次0.3克,—日2次。 |
二、抗癆治療.用雷米封、鏈黴素、乙胺丁醇等抗癆藥物。 |
三、根據不同病情,採用病灶清除術或關節融合術,徹底治療原發病灶。 |
【預防與調攝】 |
01、增加營養,提高自身抵抗力。 |
02、長期臥床,或併發癱瘓者,應注意經常幫助其變換體位和擦浴,預防褥瘡發生。 |
03、病變以關節為主,應限制病變關節活動。凡病變在胸、腰椎者,應睡木板床;病變在四肢關節者,應用夾板或石膏固定,亦可作皮膚牽引,以保持功能位置。 |
04、積極治療肺結核、腸結核等原發結核病灶,以預防本病發生。 |
【結語】 |
流痰﹝Cold_type_of_abscess﹞相當於西醫的骨與關節結核病。 【特點】:好發於骨與關節,初起不紅不熱。化膿遲緩,膿水清稀並夾有敗絮樣物,潰後不易收口,易成竇道,常可損筋傷骨而致殘廢,甚則危及生命。應與附骨疽、流注﹝Multiple_abscess﹞、歷節風相鑒別。 陽虛痰凝證,治宜益腎溫經、散寒化痰,方用:陽和湯加減; 化熱釀膿證,治宜育陰清熱、托毒透膿,方用:托裏消毒散加減; 陰虛火旺證,治宜養陰除蒸,方用:清骨散加減。 |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題目 |
【D】 |
下列哪種疾病不屬于泌尿男性前陰病: A、水疝; B、子癰; C、精濁; D、流痰; E、子痰。 |
【A】 |
幼兒,左側膝部微腫,不紅不熱,隱隱作痛,動則疼痛加重,患腿肌肉萎縮,病為: A、流痰; B、曆節風; C、骨肉瘤﹝osteosarcoma﹞; D、無頭疽; E、咬骨疽。 |
【C】 |
下列哪項不是清熱法的適應證: A、熱毒內傳之走黃內陷; B、藥物性皮炎皮損色紅灼熱; C、流痰初起,骨骼隱痛,漫腫不顯者; D、流痰後期,陰虛火旺,虛熱不退者; E、局部紅、腫、熱、痛。 |
【C】 |
患者,男,12歲。患流痰3年,潰口位于左腰部,膿水稀薄,夾有敗絮樣物,伴有午後潮熱,夜間盜汗,口燥咽乾,咳嗽痰血,舌紅少苔,脈細數。內治應首選: A、陽和湯; B、知柏地黃丸; C、清骨散; D、人參養榮湯; E、六味地黃丸。 |
【A】 |
患者,男,48歲。肩背皮膚淺層腫塊,與皮膚粘連,瘤體表面中心有黑色粗大毛孔,擠壓時有臭脂漿溢出,其診斷是: A、脂瘤; B、肉瘤; C、流痰; D、血瘤; E、筋瘤。 |
【D】 |
辨潰瘍,瘡面呈翻花或如岩穴屬: A、瘰癧潰瘍; B、麻風潰瘍; C、梅毒潰瘍; D、岩性潰瘍; E、流痰潰瘍。 |
【C】 |
下列何種外科疾病易造成殘疾: A、有頭疽; B、發頤; C、流痰; D、紅絲疔; E、肉瘤。 |
【D】 |
流痰為一種慢性化膿性疾病,其發病部位為: A、四肢; B、肌肉; C、皮肉之間; D、骨與關節; E、以上都不是。 |
【D】 |
頸部腫塊,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物,瘡口潛行性空腔,經久難愈,其診斷是: A、流痰; B、頸癰; C、鎖喉癰; D、瘰癧; E、失榮。 |
【E】 |
流痰的化膿時間一般為幾天: A、10天; B、20天; C、30天; D、40天; E、6個月~1年。 |
【E】 |
以下情況中,不是清熱法適應證的是: A、紅腫熱痛的陽證; B、焮紅灼熱之丹毒﹝erysipelas﹞; C、陰虛火旺之瘰癧; D、熱毒內傳的疔瘡走黃; E、流痰初起漫腫。 |
【A】 |
形成流痰的根本病因是: A、先天不足、腎虧骼空; B、有所損傷、瘀血停滯; C、痰濁凝聚、風寒侵襲; D、脾胃不足、痰濕內生; E、外衛不固、風寒濕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