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_of_shoulder_joint﹞ |
【疾病科屬】:骨傷科 |
【疾病概述】: |
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_of_shoulder_joint﹞是指肱骨頭與肩胛盂發生移位,又稱為肩肱關節脫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脫位之一,多發生於20~50歲之間的成年男性。根據脫位後肱骨頭的位置,可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前脫位又分為喙突下、盂下、鎖骨下脫位三種。根據脫位的時間與復發次數,可分為新鮮、陳舊和習慣性脫位。 |
【診斷要點】: |
1、患者有明顯外傷史。 |
2、肩部腫脹、疼痛、活動功能障礙。 |
3、患肩傾斜下垂,「方肩」畸形,健手經常托住患側前臂。 |
4、有彈性固定,在喙突下、腋窩內或鎖骨下可觸及肱骨頭。 |
5、搭肩試驗呈陽性(患側肘關節屈曲,肘尖不能貼緊胸壁,若勉強將肘貼胸,則患側之手不能搭在健側肩部)。 |
6、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者,局部腫脹明顯,可有瘀斑﹝eccymosis﹞及骨擦音﹝crepitation﹞。 |
7、肩關節X-ray 可瞭解肱骨頭移位的方向與位置,確定脫位的類型,並可瞭解有無併發骨折。此外,還要注意患肢有無神經、血管損傷的表現。 |
【辨證分析】: |
1、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均可造成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_of_shoulder_joint﹞,但以間接暴力所致者的多見。 |
患者側向跌倒,上肢外展﹝protraction﹞外旋﹝external_rotation﹞,手掌向下撐地,暴力向上傳達到肱骨頭,肱骨頭衝破較薄弱的肩關節囊前壁,向前滑出至喙突下間隙,造成喙突下脫位,較為多見。 |
如暴力繼續向上下班傳達,肱骨頭可能被推至鎖骨下部,造成鎖骨下前脫位,較為少見。 |
當上肢過度高舉、外旋﹝external_rotation﹞、外展﹝protraction﹞向下跌倒時,肱骨頸受到肩峰﹝acromion﹞衝擊,成為槓桿支點,使肱骨頭向前下部滑脫,先造成盂下脫位,後可滑至肩前形成喙突下脫位。 |
從前往後或從後往前的打擊或衝撞等直接暴力作用於肩關節,亦可造成肩關節後脫位或前脫位,但較少見。 |
2、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_of_shoulder_joint﹞時,周圍的軟組織可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傷,還可合並骨折,約30%~40%的患者合併有大結節撕折,少數可合併肩胛盂邊緣骨折或肱骨頭骨折。 |
3、肩關節首次脫位若處理不當,或關節周圍軟組織未修復好而過早活動,以及先天性肩關節發育不良或缺陷,易致習慣性脫位。 |
4、關節脫位後,筋肉受傷,脈絡受損,氣血凝滯,阻塞經絡,故初期可見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等。 |
【辨證論治】: |
【整復方法】 |
1、對新鮮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_of_shoulder_joint﹞,應儘早給予手法整復。 |
ㄅ、拔伸足蹬法:患者仰臥,術者立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並用足(右側脫位用右足,左側脫位用左足)抵於腋窩內。 |
先在肩外旋﹝external_rotation﹞、稍外展﹝protraction﹞位置沿傷肢縱軸方向拔伸牽引,繼而徐徐愉內收﹝adduction﹞、內旋﹝Pronation﹞,利用術者足掌為支點的槓桿作用,將肱骨頭擠入關節盂內。 |
當有回納感覺時,整復即可成功。若肱骨頭仍未復位,可能為肱二頭肌﹝biceps_Brachii_m.﹞長頭腱阻礙所致,可將患肢進行內、外旋轉,使肱骨頭繞過肱二頭肌﹝biceps_Brachii_m.﹞長頭腱,然後再按上法進行復位。 |
ㄆ、拔伸托入法:患者坐位,第一助手站於患者健側後,用一寬布帶套住患側腋窩下胸部並斜向健側肩上。第二助手一手握住患肢肘部,另一手握住腕上部,將患肢外展﹝protraction﹞外旋﹝external_rotation﹞。兩助手徐徐用力進行拔伸牽引。 |
與此同時,術者立於傷肩的外側,以兩手拇指壓住其肩峰﹝acromion﹞,其餘四指插入腋窩,將肱骨頭向外上鉤托。第二助手逐漸將患肢向內收﹝adduction﹞、內旋﹝Pronation﹞位繼續拔伸,直至肱骨頭有回納感覺,復位即可成功。 |
2、對陳舊性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_of_shoulder_joint﹞,應嚴格掌握手法整復的適應症,手法操作須經柔穩妥。復位前可用舒筋活絡中藥煎水外洗患者,並進行適當按摩。復位方法可採用拔伸托入法(臥位),在全麻或臂叢麻醉下,術者環握肩部,第二助手使患肩作各方向的活動,動作應持續有力,範圍逐漸增大,將粘連拉開之後,再施行拔伸托入手法。 |
復位後,使患肢屈肘,以手搭住健肩,若肘部能緊貼胸壁,患肩畸形消失,即為復位成功,但不一定聽到明顯的入臼聲,必要時可用X-ray 檢查證實。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者,隨著肩關節的整復,往往大結節骨折片亦得以復位,一般不必另行處理。 |
【固定方法】 |
復位後必須予以固定,使關節周圍的受傷的軟組織得以修復,避免日後形成習慣性脫位。一般可用胸壁繃帶固定法;將患側上臂保持在內收﹝adduction﹞內旋﹝Pronation﹞位,肘關節屈曲60~90°,前臂依附胸前,將上臂用繃帶包紮固定於胸壁,前臂用頸腕帶或三角巾懸托於胸前。固定時間約2~3周。 |
【藥物治療】: |
1、【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
ㄅ、主方:活血祛瘀方(廣東省中醫院《四肢骨折和脫臼治療圖解》) |
→→處方:當歸10克,赤芍10克,紅花12克,梔子10克,桃仁10克,澤蘭10克,生地黃15克,三七末3克(沖服)。水煎服,每日1劑。 |
ㄆ、外用方:消腫止痛膏(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
→→處方:薑黃、羌活、乾薑、梔子、乳香、沒藥各150克。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60%軟膏,外敷患處。 |
2、【中期治法】:舒筋活血,強筋壯骨。 |
→主方:壯筋養血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
→→處方:當歸9克,川芎6克,白芷9克,續斷12克,紅花5克,生地黃12克,牛膝9克,牡丹皮9克,杜仲6克。水煎服,每日1劑。 |
3、【後期治法】:補肝腎,壯筋骨。 |
ㄅ、主方:補腎壯筋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
→→處方:熟地黃12克,當歸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續斷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
ㄆ、外用方:骨科外洗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
→→處方:寬筋藤30克,鉤藤30克,金銀花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劉寄奴15克,防風15克,大黃15克,荊芥10克。解除固定後,煎水熏洗患肢。 |
【運動訓練﹝Exercise_training﹞】: |
固定期間練習腕和手指活動,但必須禁止上臂外旋﹝external_rotation﹞活動,以免影響軟組織的修復。解除固定後,逐步作肩關節各方向主動活動訓練。 |
TEST
預約專線: 0934-020-265
地址: 桃園縣平鎮市廣泰路295號
Email: YCT0934020265@gmail.com
Skype: YCT0934020265
- Nov 29 Thu 2012 15:05
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_of_shoulder_joint﹞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