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痔漏 一百十

 附便血脫肛。

 大便秘或作痛者,滋躁除濕。

 下墜腫痛或作癢者,祛風勝濕。

 肛門下墜或作痛。瀉火導濕。

 腫痛小便秘者,清肝導濕。

 

 一人患痔。大便燥結。焮痛作渴。脈數。按之則實。以秦艽、蒼術湯一劑少癒。更以四物加芩、連槐花、枳殼四劑而癒。

 

 一人素不慎酒色。患痔痛。肛門墜痛。兼下血。大便乾燥。脈洪。按之則。以當歸、郁李仁湯加桃仁。四劑少癒。更以四物加紅花、桃仁、條芩、槐花。數劑而癒。

 

 大抵醉飽入房則經脈橫。解則精氣脫泄。脈絡一虛。酒食之毒乘虛流注。或淫極強固。精氣遂傳大腸。以致木乘火勢而毀金。或食厚味過多。必成斯疾。

 

 夫受病者燥濕也。為病者濕熱也。宜以瀉火和血潤躁疏風之劑治之。若破而不癒。即成。有串臀者,有串陰者,有串陽者,有穢從瘡口出者,形雖不同。治法頗似。其腸頭腫成塊者濕熱也。作痛者風也。大便燥結者火也。潰而為膿者熱盛血也。當各推其所因而治之。

 

 一人患痔成。登側則痛。以秦艽防風湯加條芩、枳殼。四劑而癒。以四物加升麻、芩、連、荊、防不復作。

 

 一人患痔漏。登側則肛門下脫作痛。良久方收。以秦艽防風湯數劑少癒。乃去大黃加黃芩、川芎、芍藥而痛止。更以補中益氣湯二十餘劑。後再不脫。

 

 一婦患痔漏痛甚。以四物加芩、連、紅花、桃仁、牡丹皮。四劑少止。又數劑而癒。

 

 一人便血。春間尤甚。兼腹痛。以和血除濕湯而癒。

 

 一人素有濕熱。便血。治以槐花散而癒。

 

 一人糞後下血。諸藥久而不癒。甚危。診之乃濕熱。用黃連丸二服頓止。數服而痊。

 

 一婦素患痔漏而安。因熱則下血數滴。以四物加黃連治之而癒。後因大勞瘡腫痛。經水。脈洪大。按之無力。此勞傷血氣火動而然也。用八珍加黃芩、連、蒲二劑而止。後去蒲、黃、芩、連、加地骨皮數劑而安。

 

 丹溪曰:婦人崩中者,由臟腑傷損。沖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外循經絡。內營臟腑。若氣血調適。經下根據時。若勞動過極。臟腑俱傷。沖任之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治宜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

 

 一人因飲法酒。肛門腫痛。便秘脈實。用黃連內疏湯而癒。

 

 一人便血。過勞益甚。飲食無味。以六君子加黃芪、地黃、地榆而癒。

 

 一人糞後下血久不癒。中氣不足。以補中益氣湯數劑。更以黃連丸數服。血止。又服前湯月餘。不再作。

 

 一人臟毒下血。服涼血敗毒藥。不惟血不止。且飲食少思。肢體愈倦。脈數。按之則以補中益氣湯數劑。少止。更以六君子加升麻、炮薑。四劑而止。乃去炮薑加芎歸。月餘脾胃亦癒。常治積熱。或風熱下血者,先以敗毒散散之。胃寒者,氣弱者,用四君子或參苓白術散補之。並效。

 

 一人臟毒下血。脾氣素弱。用六君子加芎、歸、枳殼、地榆、槐花而癒。後因謀事。血複下。諸藥不應。予意思慮傷脾所致。投歸脾湯四劑而痊。

 

 大抵此症所致之由不一。當究其因而治之。

 

 丹溪云:芎歸湯調血之上品。熱加茯苓、槐冷加茯苓、木香。此自根自本而論也。蓋精氣生於穀氣。惟大腸下血。以胃氣收功。或四君子,或參苓白術散。或枳殼散。小烏沉湯以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經絡矣!

 

 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藏毒之所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而色黯。腹內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臟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後便者,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先當解散腸胃之邪。熱則攻毒散。冷則不換金正氣散加芎歸。後隨其症冷熱治之。

 


 

 

 河間云: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而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轉。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

 

 《經》云:腸癖下膿血。脈弦絕者死。滑大者生。血溢身熱者死。身涼者生。諸方皆謂風熱侵於大腸而然。若飲食有節。起居有時。腸胃不虛。邪氣何從而入。

 

 一人痔漏。每登廁脫肛。良久方上。脈細而微。用補中益氣湯(十六)三十餘劑。遂不再作。

 

 丹溪曰:脫肛屬氣熱氣虛。血虛血熱。氣虛者補氣。參、芪、芎、歸、升麻。血虛者四。(九)血熱者涼血四物湯加黃柏。肺與大腸為表裏。故肺臟蘊熱則肛閉結。肺臟虛寒則肛脫出。

 

 有婦人產育用力。及小兒久痢。亦致此症洽宜溫肺腑腸胃。久自然收矣!

 

 一富人痔漏。口乾。胃脈弱。此中氣不足。津液短少。不能上潤而然。治以黃六一湯。(三十)七味白術散。(三十一)

 或曰:諸痛瘡瘍。皆屬心火。宜服苦寒以泄火。因致大便不禁而歿。

 

 夫諸痛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始熱終寒。則反常矣!

 

 一婦糞後下血。面色痿黃。耳鳴嗜臥。飲食不甘。服涼血藥愈甚。右關脈浮而弱。以加味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數劑。脾氣已腥。兼黃連丸數劑而癒。

大凡下血服涼血藥不應。必因中氣虛不能攝血。非補中益陽之藥不能癒。切忌寒涼之劑有傷濕熱之食成腸癖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脈弦絕者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

 

 一人年五十。每至秋。脈沉而糞後下紅。飲食少進。倦怠無力。面色痿黃。夫病每至作者,蓋天令至此。肅氣乃行。陽氣下降。人身之陽氣衰不能升舉。故陰血亦順天時而下陷矣!蓋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自然天地和而萬物育。則無以上之症矣!其原蓋因飽食筋脈橫解。則脾氣倦甚。不能運化精微。故食積下流於大腸之間。而陰血亦下陷矣!或欲用涼血清熱之劑。

 予曰:不惟胃氣重傷。兼又愈助降下之令。理宜用升陽益胃之劑。則陰血自循經隧矣!數十劑後不復作。

 

 一人痔瘡腫痛。便血尤甚。脈洪且

 《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蓋風氣。肝生風。風生熱。風客則淫氣傷精而成斯疾、與黃芪、黃連、當歸、生地、防風、枳殼、白芷、柴胡、槐花、地榆、甘草漸癒。次以黃連丸(九四)而瘥。又有便血數年。百藥不應。面色痿黃。眼花頭暈。亦用黃連丸而癒。

 

 一人患痔。脈浮鼓。午後發熱作痛。以八珍湯加黃芪、柴胡、地骨皮稍可。彼欲速效。以劫藥蝕之。痛甚。絕食而歿。

 

 夫瘡之貴斂。氣血使然也。脈浮鼓。日晡痛。此氣血虛也。

 

 安曹五方,為高宗,取庤得效,官封至察使。

 

 人痔者,貧富男女皆有之。富者酒色財氣。貧者擔輕負重。饑露早行。皆心肝二血。喜心。怒則傷肝。喜怒無常。風血侵於大腸。致穀道無出路。結積成塊。出血生乳。各有形用。婦人因經後傷冷。月事傷風。餘血在心經。血流於大腸。小兒痢後。或母腹中受熱也。

 

 治方於後:

水登膏:治痔護肉

 郁金、白芨(各一兩)、一方加黃連上二味為細末。如內痔。候登廁翻出在外。用溫湯洗淨。側臥於床。用溫水調令得中。箆塗穀道四邊好肉上。以紙蓋藥。留痔在外。良久方用枯藥搽痔上。時時筆蘸。溫水潤之。不令藥乾。亦勿使四散。

 好白礬(四兩)、生信石(二錢五分)、朱砂(一錢生研極細)

 上各研細末。先用砒入瓷泥罐。次用白礬末蓋之。令煙斷。其砒盡隨煙去。止借砒氣中耳。用礬為極細末。看痔大小。取礬末在掌中。更以朱砂少許。以唾調稀。篦挑塗痔上周遍。一日三五上。候痔顏色焦黑為效。至夜有黃水出盡為妙。至中夜上藥一遍。來日依然上藥三次。有小痛不妨。換藥時以碗盛新水或溫湯。在痔邊用筆輕洗去痔上舊藥。再上新藥。仍用護肉膏。次用荊芥、湯澆之。三兩日後黃水出將盡。卻於藥中增朱砂減白礬。則藥力緩矣!三兩日方可增減。漸漸取之。庶不驚人。全在用藥人看痔頭轉色。增減厚薄敷之。此藥只借砒氣。又有朱砂解之。有將此二方在京治人多效。

 

 丹溪曰:瘡口不合。補以大劑參、、歸、術。灸以附子餅。貼以補藥膏是也。

 


 

 

 一人年逾四十有痔漏。大便不實。服五苓散愈加泄瀉。飲食少思。予謂非濕毒。乃腸胃。宜理中湯。彼不為然。仍服五苓散愈盛。復請治。以理中湯及二神丸月餘而癒。(此因治而知中虛。)

 

 一人因痔瘡怯弱。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少加芩、連、枳殼稍癒。後因怒加甚。時仲冬脈大。予謂脈不應時。乃腎水不足。火來乘之。藥不能治。果歿。火旺之月。常見患痔者腎脈不足。俱難治。

 

 一人有痔。肛門脫出。此濕熱下注。真氣不能外舉。其脈果虛。以四君子加芎、歸、黃蒼術、黃柏、升麻、柴胡治之。更以五味子煎湯熏洗。彼以為緩。乃用砒霜等毒藥蝕之而歿。夫劫藥特治其未耳。能伐真元。鮮不害人。戒之。

 

 一人因痔。氣血愈虛。飲食不甘。小便不禁。夜或遺精。此氣虛兼濕熱。非瘡也。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加山藥、山茱萸、五味子。兼還少丹(九四)治之而癒。

 

 一人痔漏。膿出大便。諸藥不應。其脈頗實。令用豬腰一個切開。用黑牛末五分線紮。用荷葉、包煨熟。空心細嚼。溫溫鹽酒送下。數服頓退。更服托裏藥而癒。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