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針(張心曙)

 

一、分區

 

 腕踝針療法是在將人體先行分區的基礎上,再確定進針穴點的。區域均沿人體縱軸排列,以前後正中線為標線,將身體兩側面由前向後劃分為六個縱行區。並把各種相關病症歸納在各個縱區範圍內。各區位置及歸屬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區

 

【定位】:前正中線兩側的區域。包括額部、眼、鼻、舌、咽喉、氣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臟、上腹部、臍部、下腹部和會陰部。

 

【歸屬病症】:前額痛、目赤腫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遺尿、痛經、白帶增多等。

 

(二)、二區

 

【定位】:軀體前面的兩旁。包括顳部、頰部、後牙、頜下部、甲狀腺、鎖骨上窩、乳部、肺、肝、膽和側腹部。

 

【歸屬病症】:顳前頭痛、後牙痛、乳房脹痛、胸痛、哮喘、肝區痛、脅肋脹痛、哮喘等。

 

(三)、三區

 

【定位】:軀體前面的外緣(即二區的外緣)範圍較窄。包括沿耳廓前緣的頭面部、胸腹部,沿腋窩前緣向下的垂直線。

 

【歸屬病症】:本區出現的症狀較少,主要有顳淺動脈病、沿腋前緣的胸痛或腹痛等。

 

(四)、四區

 

【定位】:軀體前後交界區。包括頭至耳垂直下的區域,斜方肌緣,胸腹部的腋窩頂至髂前上棘間的垂直區域。

 

【歸屬病症】:頭頂痛、耳鳴、耳聾、下頜關節系亂症、腋窩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區

 

【定位】:軀體後面兩旁,與前面二區相對應。包括顳後部、頸後外側部、肩胛區、軀幹兩旁,下肢外側。

 

【歸屬病症】:顳後部頭痛、落枕、耳鳴、耳聾、肩胛部痛、側腰痛及腰椎橫突綜合症等。

 

(六)、六區

 

【定位】:軀體後正中線兩側的區域,與前面一區相對應。包括後頭部、枕頂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門等。

 

【歸屬病症】:後頭痛、項強痛、腰脊痛等。

 

 

 

四肢部位分區:

 

 當兩上、下肢處於內側面向前的外旋位、兩下肢靠近時,四肢的內側面即相當於軀幹的後面,前面靠近的縫相當於正中線,後面靠近的縫相當於後正中線,這樣四肢的分區就可按軀幹的分區類推。

 

 上面六區可進一步劃分為十二個分區。

 

 其分法為:以胸骨末端和兩則肋弓的交界處為中心,劃一條環繞軀幹的水平線,稱橫膈線。

 

 橫膈線將軀體兩側的六個區分成上下兩半。

 

 橫膈線以上的各半區分別加“上”字,即上1區、上2區、上3區、上4區、上5區、上6區;

 

 橫膈線以下的各半區分別加“下”字,即下1區、下2區、下3區、下4區、下5區、下6區。

 

 

 


 

 

 

 

 

穴點

 

 腕踝針的穴位,又稱進針點。共12個穴點。

 

 

 

一、腕部穴點:

 

 腕部穴點共6個,約在腕橫紋上二橫指環繞腕部一圈處。從掌面尺側起至橈側,再從背面橈側至尺側,依次順序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01、上1

 

【定位】:在小指側的尺骨緣與尺側屈腕肌腱之間。取法為:術者用一手的拇指摸到小指側尺骨緣後,向前輕推,穴點的位置在靠肌腱內側凹陷處。本穴較為常用。

 

【主治】:前額痛、目疾、鼻病、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前牙腫痛、咽喉腫痛、咳喘、眩暈、心悸、高血壓、盜汗、失眠、癔病、胃脘痛、癲癇等。

 

02、上2

 

【定位】:在腕掌側面的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屈腕肌腱之間,好即心包經之內關穴。

 

【主治】:前顳部頭痛、後牙腫痛、頜下腫痛、胸悶、胸痛、回乳、哮喘、手掌心痛(針尖向上刺)、指端麻木(針尖向下刺)。

 

03、上3

 

【定位】:靠橈動脈外側,在腕橫紋上兩橫指,橈骨邊緣處。

 

【主治】:高血壓、胸痛等。

 

04、上4

 

【定位】:手掌向內,位於拇指側的橈骨緣上兩橫指處。

 

【主治】:頭頂痛、耳病、下頜關節紊亂症、肩關節周圍炎、胸痛等。

 

05、上5

 

【定位】:腕背面的中央,即三焦經之外關穴。

 

【主治】:後顳部頭痛、上肢感覺障礙(麻木、過敏)、上肢運動障礙(癱瘓、震顫、舞蹈病)、肘、腕、指關節痛。

 

06、上6

 

【定位】:位於小指側尺骨緣背,腕橫紋上兩橫指處。

 

【主治】:後頭部痛、枕項痛、頸胸部脊柱及椎旁痛等。

 

 

 

二、踝部穴點:

 

 踝部穴點共6個,約在內外踝最高點上三橫指一圈處,從跟腱內側向前轉到外側跟腱,依次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01、下1

 

【定位】:靠跟腱內側緣。

 

【主治】:上腹部脹痛、臍周痛、痛經、白帶增多、遺尿、陰部瘙癢症、足跟痛等。

 

02、下2

 

【定位】:在內側面中央,靠脛骨後緣處。

 

【主治】:肝區痛、側腹部痛、過敏性結腸炎等。

 

03、下3

 

【定位】:在脛骨前緣向內約1釐米處。

 

【主治】:膝關節內緣痛等病症。

 

04、下4

 

【定位】:位於脛骨前緣與腓骨前緣的中點處。

 

【主治】:股四頭肌酸痛、膝關節痛、下肢感覺障礙(麻木、過敏)、下肢運動障礙(癱瘓、震顫、舞蹈病)、趾關節痛等。

 

05、下5

 

【定位】:位於外側面中央,靠腓骨後緣處。

 

【主治】:髖關節痛、踝關節扭傷等病症。

 

06、下6

 

【定位】:靠跟腱外緣處。

 

【主治】: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骶髖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痛、足前掌痛。

 

 上述穴點中,以上3和下3較為少用。

 

 

 

【取穴配方】:

 

一、取穴

 

 由於穴點的編號和身體上、下6個分區的編號是相一致的,而每一穴點主治的又是與其相一致的同區域病症,故腕踝針取穴的基本方法是在病症所在的同側同區域選穴治療。

 

 具體取穴時,橫膈線以上的病症選腕部穴點,橫膈線以下的病症選踝部穴。

 

二、配方

 

可分以下二種。

 

(一)上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兩分區時,則可同時取上、下穴點組方;如前正中線病症,可選上1和下1組方;另如偏癱,可取上5、下4進行配方。

 

(二)左右配方法:對難以確定部位的區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盜汗、全身瘙癢症等病症,可取左右兩側穴點加以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兩側之上1穴。

 

 

 

【操作方法】:

 

一、針具:一般採用30號1.5寸長毫針。

 

二、進針法:病人體位不限,針踝部穴區時,以取臥位為佳。針刺前,宜囑病人儘量放鬆肌肉。

 

 常規消毒,醫生左手固定穴點上部。以拇指拉緊皮膚,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夾持針柄,針與皮膚呈30°,快速進入皮下。然後輕撚針柄,使針體貼著皮膚淺層行進,以針下有鬆軟感為宜。如病人有酸、麻、脹、痛、沉等感覺,表明針體已深入筋膜下層,屬進針過深,宜將針外退至淺表處。剛開始進針時,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後應立即消失。為了保證針在皮下,針尖入皮膚後,放開持針手指,則針自然垂倒並貼近皮膚表面。進針方向以朝病端為原則,如病症在指或趾,針尖向下;在頭胸或腰膝,針尖向上。針刺深約1.5寸,進針後將針循縱線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針上下1或6穴時,針體應與腕部或踝部的邊緣平行。

 

 

 

三、調針法:

 

 腕踝針療法一般不使用補瀉手法,但在針刺過程中須及時予以調針。調針法有以下三種。

 

(一)針刺入過深:局部出現脹、痛感覺時,將針退出,使針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淺部位。

 

(二)針刺方向不正:將針提至皮下,重新進針。

 

(三)針刺長度不夠時:宜將針儘量刺入或換針另刺,但須注意,應略保留部分針體在體外。

 

 

 

四、留針法:

 

 腕踝針一般留針30分鐘。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

 

腕踝針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一、如穴點皮下有較粗的血管,或針刺入後有顯著疼痛時,進針點宜適當移位。移動進針點,應注意遵循移點不離線的原則,即沿縱線方向移位,不能向兩旁移點。

 

二、腕踝針偶亦可引起暈針,如患者出現頭昏、噁心不適時,宜迅速取針,並令患者平臥。

 

 

 

【適應症】:

 

 腕踝針療法的適應病症相當廣泛,且在不斷擴展之中。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已應用于50餘種病症。它對疼痛性疾病,諸如血管性頭痛、腰扭傷、牙痛、關節痛、痛經等止痛作用明顯,療效迅速。對心律失常、面肌痙攣、面肌麻痹、急性乳腺炎、哮喘、皮膚瘙癢症、遺尿、癔病等有較好的效果。對急性結膜炎、近視眼、高血壓、中風偏癱等亦有一定療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